当代中国课堂教学变革方式论略

[复制链接]
查看: 380|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8825
发表于 2020-5-31 15: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职业精神和探索性实践,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基础教育教学的整体形象。当代中国课堂教学变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时间的变革、教学空间的拓展、教学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合作等诸方面。这些变革尽管还不尽完善,不少教师也不太适应,还有待摸索和专家指导,但毕竟在总体上改变着中小学课堂和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生活方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时空;教学手段;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CA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2-4283(2011)05-01 5-01
  收稿日期:2011-04-25
  作者简介:陈振华,男,安徽安庆市人,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周而复始地演绎着大致相似的程式,展现出一种百年不变的形象。在一个叫做教室的地方,前方墙壁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和讲台之间站着一个教师,教师眼皮下坐着的是一排排纹丝不动的学生。教师左手拿书本,右手执教鞭,口若悬河地对着学生开讲起来。这就是20世纪初被伟大的教育家杜威批判的所谓“传统三中心”。
  中国当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课堂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渐渐发展和变革的。杜威思想的复活无疑是这种变革的主要理论根据,当然当代世界范围里各种先进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本土教育学专家学者们的智慧也为这种变革提供了思想前提。新世纪以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职业精神和探索性实践,使教学变革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中国基础教育教学的整体形象。这种变革虽然无法在一篇文章中仔细描述,但做出粗线条的概括却是完全可能的。在此,笔者试就当代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几个显性方面做一简要概括和述评,以期对广大教学改革者有所启迪。
  
  一、教学时空的变革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时空中展开的,时间和空间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基本条件。以往的教学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时间总是以常数的形式出现、分配和利用;空间也是以不变的形式出现、分配和占用。教学的时空不会轻易变动,几乎达到了雷打不动的程度。固定的时空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秩序,但也可能成为教学变革的束缚。当代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的一个突出方面是,一些学校和教师敢于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束缚,大胆变革教学时空。
  
  (一)教学时间增减
  时间是一切行动存在和伸展的维度,又是一切行动的条件,没有时间就没有行动的机会。教学也需要时间,离开时间就无所谓教学。同时,时间也是一切行动的度量单位,教学因而又是可以用时间来标示的行为,时间也因教学行为而分类:教学时间通常划分为名义(规定)时间与学术学习时间、提问时间与等待时间、讲授时间与自学时间、指导时间与练习时间,等等。人们常常从时间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结构性分析和安排,比如把一堂课的时间划分为复习旧课、讲解新课、课堂练习等活动的时间。因此,有什么样的时间分配,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秩序与行为。反过来说,教学的变革也就意味着教学时间的变革。
  迄今为止,教学时间的变革主要有两种进路:一是固定课时内的结构性变革,一是固定课时的突破性变革:固定课时的结构性变革,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结构的调整,比如在规定时间为45分钟的课时内,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又如在提问学生时,适当增加等待时间;再如打破传统的“复习旧课+讲解新课+课堂练习”的时间结构,把课堂时间主要交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学生自学解疑+教师析疑与提问+学生讨论+集体总结”等活动时间等。当前我们可以观察到的课堂时间的结构性变革十分普遍,其中最为突出的也许是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前者形成了“10+35”模式(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后者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1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广大中小学教师也纷纷撰写论文,发表心得体会,谈论课堂教学时间的变革问。如有教师提出要保障学生学的时间、精简教的时间、保证练的时间;还有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环节的分析,提出课堂要给学生让出自主的学习时间,并允许学生自主地转换学习时间。
  固定时间的突破性变革,是学校和教师不囿于传统课程表规定的课时,重新设计课程表,把过去固定的课时延长或缩短,比如原来课时是45分钟,一个教学工作日的时间就是由五六个45分钟构成的,课程表就是以45分钟为单位设计的,现在则可能把这种时间安排做适当变革,比如除了有以45分钟为一个单位的教学时间,还有以30分钟或50、10、90分钟等为单位的教学时间。这种变革已经在不少学校里发生了。之所以进行这种时间变革,主要还是出于教学或课题研究的需要。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教师团队的活动和教学,学生学习综合的、多学科的或者跨学科的课程,合作小组的探究式学习,都需要对学校教学时间进行根本性的重构。传统课时表的安排虽然也可能有同一学科两节课连排的现象,但那大多是出于考试的方便。传统的课时安排,对于师生秩序性的学校生活是有约束作用的,然而它也束缚了师生的自主性。“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可能正处在一节课的中间。当学生第二天回到课堂时,本节课的智力紧张度可能已经丧失殆尽,当班级教学常规按部就班地进行时,必须被重新唤醒。当学生能够‘跟上进度’时,一节课可能又结束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课时安排自然会受到冲击。
  然而,时间的变革毕竟只是教学变革的表象,而不是教学变革的根据。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时间的变革,因为固定不动的时间构成也容易成为教学变革的桎梏,最终限制教学变革。这是我们对待时间变革应有的态度。在时间变革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清楚时间的变革往往容易给师生带来混乱,②也不利于课程表的设计和学校整体工作时间的安排。所以这种突破性的时间变革需要有宏观的全局性考虑,需要有精心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二)教学空间拓展
  空间是一切行动发生的场所和依托,也是教学行动发生的必要条件。离开了空间,教学要素就无存在之所,教学活动也无法展开。传统的教学空间局限于学校固定的教室,教室里桌椅排列是长年不变的格局,尤以秧田式为最。然而,新世纪以来这种格局也在慢慢改变。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当今中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空间发生了不少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在各地学校的表现不尽相同。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也发表了不少关于拓展教学空间的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比如《对拓宽新课改语文            教学空间的几点认识》《构建校本课程,拓展教学空间――上海市崇明中学语文教改纪实》《拓展延伸教材拓宽课堂教学空间》《重视资源开发,拓展教学空间》《教学时空的双重建构》等等。
  大体说来,教学空间的变革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课堂内的变革,即在固定空间内的结构性改变,从而拓展某些教学活动的空间。这种空间拓展方式又可以通过拆除部分课桌椅或课桌椅的重新排列两种途径实现。拆除部分课桌椅,可能意味着进行小班化教学,原有的教室相应地扩大了活动空间;而课桌椅的重新排列,比如将秧田式变为马蹄形,或矩阵型、圆形,也有助于教室里活动空间的扩大。这些都属于教学空间的结构性拓展。
  新世纪以来,由于新课改理念把课堂教学看做师生的交流互动行为,强调知识经验的交流分享,强调合作性学习,或者由于活动课的开展,师生普遍重视课堂互动或活动空间问题。只有拓展空间,才有互动或活动的场所,才有互动或活动的可能。在拥挤和狭窄的教室里,互动和活动是难以开展的。拓展教学空间的意义之一正在于提高教学环境的舒适度,以及扩大师生互动和活动的空间。然而,无论是部分课桌椅的拆除,还是课桌椅的重新排列,都是有条件的。小班化不仅取决于学校教室的数量和教师的数量,也取决于学生的数量;小班化在不少地方还难以实现,大班额的现实在短时间里是无法改变的。至于课桌椅的重新排列,在班级学生人数过大的情况下更是不可能的。再者,正如有研究指出的,即使重新排列了课桌椅,而不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当半数学生背对教师而坐时,效果反而会更糟。所以重新排列课桌椅的方式,其价值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对于通过课桌椅的重新排列而拓展教学空间的价值要有科学的估量。
  教学空间变革的另一种方式是突破固定的课堂空间,把教学活动扩大到教室外、学校外。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教室空间,教学可能到实验室里进行,也可以去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车间、社区街道、商场店铺、乡间田野、森林牧场、事件现场。这些都属于教学空间的外延性拓展。与“文革”时期开门办学不同的是,当今教学空间的外延性拓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同时也不会破坏教学的正常秩序。这是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目的去决定教学场所的实践。比如,为了学习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规律,就可能到大自然或植物园;为了了解动物的种类和习性,就可能到动物园或畜牧场。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情境的真实一致,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拓展教学空间的方式,可以给师生提供真实的生活空间和图像,丰富师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种拓展教学空间的方式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如何恰当组织,既确保正常教学秩序,又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是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手段的更新
  
  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在《汉英词典》里,与“手段”对应的词汇有means、medium、measure、method。可见,手段意味着方法和媒体。基于这种理解,本文中的“教学手段”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两大要素。教学手段是教学主体(包括师生)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中介,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对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具有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从一定角度看,教学实践就是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没有教学手段就意味着没有教学实践的发生。从总体上看,当代教学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快速更新。
  
  (一)教学媒体现代化
  在漫长的教学历史中,教师使用的教学媒体逐渐丰富起来,从教师自身的手势、面部表情、简单语言,到教科书、实物及标本、模型、照片、图表、黑板、粉笔,使教学活动质量不断提升。20世纪80年代之后,诸如幻灯、唱片、录音机、电视等电化设备开始在中国中小学教室里出现,创造了“电化教学”的局面。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人一机教学”、网络教学等一系列新的教学形式。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的不少地方,已经可以看到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10年带来了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媒体的新面貌,带来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现代化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活动的巨大变革,不仅使教学时空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体现了很高的实用价值:既可以节约时间,扩大课堂信息量;展示生动形象,化难为易;又可以超越时空,便于学困生转化;还体现出灵活方便的特点,以利于因材施教。“借助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人的感官被‘延长’了,从而能够更广更深地认识宏观、微观以及动、静、快、慢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例如,通过录音、录像、电视和电影可以看到和听到在自然状态下看不到、听不到的图像和声音,通过模型、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微小的动植物细胞,通过卫星图片可以看到太阳系的各个行星,等等。”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虽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难度。因为课件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查资料、选内容、输文字、编程序,设计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一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所需课件有时要花费几天时间,令一些教师疲惫不堪。第二,易使师生形成思维惰性。随着网上的教学课件的日渐增多,有的教师忽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忽视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忽视新知识的迁移,备课不精心,上课时信手下载一个课件就用,降低了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只图省事,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代替实验操作,降低了教学质量。第三,重形式轻实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容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动画的使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之,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都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它的应用效果还有待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今后教师需要注意把握好媒体使用的“度”。运用媒体的种类和时间,应视学科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来决定。要明白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师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角。同时,要做到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传统教学的优势还是要发挥,该演算的还是要演算,该启发提问的还是要启发提问,教师上课的激情不能少,形体语言不能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能少。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运用多媒体手段要坚持适时、适当和适度的原则。”
  
  (二)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手段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体所展开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教            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虽然书本阅读、图示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法都或多或少在课堂中得到使用,但课堂教学主要使用的是讲授法和操练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近年来,在中国中小学课堂上比较普遍地出现了更为民主也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展示、自学辅导等教学方法高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了以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整体看来,教学方法的变革大致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传统的讲授法式微。讲授式的缺失主要在于“单向教学”的问题,教师不太关注学生对教材的接受情况与了解程度,同时也容易出现“注入”知识的倾向。有时教师因为没有将完善的纲要或内容预备妥当,结果所讲述的话语呈现散漫与无组织的情形,甚至有遗漏重要材料或叙述离题的偏差情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尽管还有部分教师抱着讲授法不放,但讲授法已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比如有的学校规定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
  二是重视读书指导法。教学活动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读书,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能力。然而这一基础性的教学任务往往遭到了部分教师的忽视,许多学生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诸如过分依赖词典,离开了词典就无法读书;一味地逐字逐句读,不会从战略的高度去读;反复地回头重读,纠缠于细枝末节等等。现在的教师大多能够注意通过具体的读书指导和读书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读书技巧,提高读书能力。
  三是努力学习和实施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也称研究性学习法:是新课改突出的亮点之一,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研究活动,解决问题或设计方案,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探索、研究、创新的能力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在这类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学生设计探索研究的情境,提供相关咨询,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结论。所有这些与传统的师生角色行为相去甚远,所以要转变教学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中小学教学变革最大的难题之一,殊为不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四是重视学生主体的自我展示。让教学成为一个展示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发表、表演等展示自我情感、才能和学习与探究所得的舞台,让学生在展示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反思的契机,以及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这是新课改提倡的又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展示性教学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展现个性品质;可以促进学生边思考边叙述和边示范的展示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近年来,广大教师逐步了解了展示法的意义,并结合学习评价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指导学生展示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缺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毋庸讳言,在教学方法变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完全否弃讲授法是其一。殊不知,讲授法虽然容易导致灌输知识的毛病,但它又是任何一门课程和任何一个教师都离不开的方法。如果在讲授中间插人讨论、自由提问等,并配合一些媒体如投影机、图片、挂图等来使用,适当控制讲授时间,还是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片面强调某种方法是其二。比如,探究法固然有不少优点,但并不是什么都需要来一番探究,更何况有的知识超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讨论法虽然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畅所欲言,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但讨论法的组织和引导工作如果没有跟上,也容易出现混乱。所以在教学方法变革中,要看到各种方法的独特作用和适用范围,做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工作。
  为了真正使教学方法得到优化,今后教师应当全面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等诸多因素,做到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比如,通过展示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预知性;通过提供各类视听教材、声像文字资料,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通过开辟师生讨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同时要特别注意学法引导。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要“有助于探索学习规律,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有助于让学生发现学法,使学生把学习活动提高到理性上加以认识;有助于完善学法,使学生对学法的掌握运用向系统化、序列化、完整化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学法,培养灵活应变能力;有助于优化学生,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主体的合作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则不然。把学生作为主体的观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理论界得到了广泛讨论,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广泛宣传,逐渐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确立起来了。主体合作是主体之间共同发展的活动,是当代教学变革的重要方面。“合作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合作教育”。中国当代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一个突出方面正是加强主体合作,包括师生间、学生间、教师间的合作。
  
  (一)师生合作
  “教学是一项交互的工作。教学的‘生产过程’是需要雇员与其他个体一起工作,而不是与原材料和物体一起工作。”但在中国中小学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教师支配的地位,一切听从教师的安排。在这种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受到束缚,课堂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如果说师生之间有什么“合作”的话,那么这种合作也只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师生合作的形式很少,而且这种合作大多是没有学生主体精神参与的合作,因此也算不上真正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应该是有主体意愿的、不带强制性的合作。实施新课改以来,合作教学的理念得到普遍重视。合作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双边活动的基础上,把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合作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因为只有教师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与创造的主人,当做平等的主体,积极建构融洽、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主动和学生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才有可能使教学成为富有生机活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互动性教学。我们注意到,当前在解决教学问题时,最常见的教学合作方式有师生辩论、课堂讨论和提问等。
  
  (二)同学合作
  在合作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传统的教师看来,学生之间的交            流是多余的,也是教师所不允许的,因为它对于教学显然是一种干扰。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里,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并相信他们不应该让同伴围绕在自己的周围。所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以往的学生之间是相互封闭的,学生心中只有竞争的观念,认为“你”上了,“我”就必然要下去,因此学习就是孤立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是―个独唱式的学习者在伙伴中间“孤独地”坐着,旁若无人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然而,这种“孤立的学习”并不是“自主学习”的同义词。新世纪以来,“自主学习”的观念也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是,强调合作学习与强调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二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合作学习是在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又要进一步提升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是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展开的。通过组内互帮和讨论、组际交流和竞争,通过知识经验的分享和优势互补,不但可以完成教材知识的学习,而且可以使差者跟上,优者更优,学会学习,共同发展。学生合作小组的形式很多,有2人组(同座结对)、4人组(比较合适人数较多的班级)、4- 人组等。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常常是在组内互动基础上开展的,比如在独立思考、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和组内评价;也有在组际交流互动基础上开展的,比如教师布置论题,让各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发表见解,由他组进行评论。合作开展的活动也很丰富,如讲演合作、表演合作、游戏合作、实验合作、展示合作。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学习充满了活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学生一学生教学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具体的教学对象发挥出了巨大潜力”。
  
  (三)同事合作
  教学是复杂的工作,涉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要求所有的参与者的共同合作。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教师只要有教学大纲、参考书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都是独自面对学生的,所有的学科教学任务都是教师一人单独完成的,教师之间是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然而,这种相互封闭的局面随着高考制度改革和新课改的推进逐渐被打破了。新高考和新课改的许多特征和难题都迫使教师之间开展密切的合作。首先,新的高考试题如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试题,需要教师合作。这种综合试题是以往一科教师难以独立解决的,需要聚集多学科的知识和智慧。其次,对新课改理念的领会和新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的协作。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们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往往难以领会,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够相互启发,清除知识障碍;新的教学任务有许多新的备课要求,比如有许多新的资源需要查找,也有许多新的课件需要设计和制作,这是一个教师难以在短时间里完成的。教师间的合作显然有助于减压增效。第三,新的教学方式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合作。在班级教学中,由2-4位教师构成的团队合作教学,是打破“一个班级,一门学科,一名教师”这一传统的创新实践。这种教师团队的合作教学在综合课程中尤其必要。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由于研究的问题跨越或融合了多种学科,所以几个教师作为“资源人”在场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合作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发挥教师集体教学的优势。比如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的课题探究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一个教师有时无力指导,这时邀请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给予指导。又如在讲授课上,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的教师邀请一位或几位教师或相关人员在课堂教学中分担不同角色,“同台上课”。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作的例子。此外,当代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学生来源的复杂化致使了解学生的工作变得更加艰难,为了把教育合力发挥到最大限度,教师之间加强合作也很有必要。
  历史地看,我们完全可以说教学主体之间的合作是近年来学校教学中的新景观。在以上三种合作中,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比较明显。这两种合作极大地改变了原来同学和教师之间的各自封闭状态。这是适应新教学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新高考制度和新课改的客观要求。对于师生互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谐校园的建设、师生团结互助、师生交往能力和品德的提升,各种合作都有丰富的教育意义。然而,合作要扎实开展,真正取得实效,也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合作是以共同的目的、相互理解和积极关系为条件的,总是与竞争存在矛盾,怎样看待和处理这种矛盾需要智慧。同时,由于合作教学对于教学时空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合作伙伴的活动也比较频繁,所以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在内的合作教学也会遭遇秩序和组织的问题。再者,合作尤其是教师之间的合作还有许多陈旧观念和评价制度需要破除,特别需要破除“藏拙”心理、保守心理以及甄别性评价制度。因为有的教师担心交流中容易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害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有的教师害怕自己摸索出来的好办法被别人学去了,他们总是不愿意向别人交心;而甄别性教师评价的结果总是对教师进行奖惩,直接关系到教师奖金、荣誉和晋升,特别是末位淘汰、末位转岗等教师评价和管理制度,更容易引发教师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冲击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此外,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还需要时间保障,但传统的学校课程表缺乏灵活性,容易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发展的束缚。因此,要想促进主体合作,就需要有一个大的合作环境和合作文化,甚至需要重构学校的课程表。
  
  四、结束语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国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多种变革。从2001年秋季开始的新课程改革,较大程度上颠覆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传统观念和实践。在一系列新理念的洗礼和落实中,中小学课堂教学也慢慢出现了许多新景观。任何一个观察者都会注意到今天的课堂教学在时空、媒体、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变革,教学主体也更加注意交往互动,在合作中教学和研究。这些变革尽管还不尽完善,不少教师也不太适应,还有待摸索和专家指导,但毕竟在总体上改变着中小学课堂和师生的教学和生活。其中不仅有观念的更新,更有操作方式的更新;不仅是形式的变革,更是实质的变革。在以上看得见的变革背后都隐含着许多看不见的观念变革,所有这些变革都极大地冲击和解放了广大师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着学校师生迈向新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然,变革绝不止以上诸种。任何一个观察者都能够发现今天的课堂教学用书变了,不仅有版本变化,更有文本内容的变化;教学语言也变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在消失,学生的话语增多了;教学评价也变了,不只是教师评价学生的言语变温和了,更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些变革都是当代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笔者已有另文分析,因此这里不再赘述。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诸种变革尽管是分而述评的,但各种变革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如为了改变教学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能需要延长教学时间,拓展教学空间,借助现代化实验器材,更需多学科教师合作指导,等等。可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变革是多学科全方位展开的。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全方位的教学变化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极大的观念和行为挑战,实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完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保障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中国留学生遭遇美国式募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5-31 15: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