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手法初探

[复制链接]
查看: 1975|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8967
发表于 2020-6-18 13: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艺术歌曲是产生于19世纪浪漫时期的一种体裁。上个世纪20年代,黄自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开拓作用。本文试图对黄自的艺术歌曲《思乡》进行分析,剖析黄自诗情画意的创作手法,进一步揭示中国艺术歌曲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黄自 艺术歌曲 《思乡》 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 4 文献标识码:A
  
   提到艺术歌曲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德奥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而《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诗人之恋》等著名艺术歌曲套曲中的美妙旋律也会响彻在人们的耳边。艺术歌曲是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产物,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以歌词为出发点,强调通过个人主观感受来表现生活中的现象,以情感至上的方式反映和揭示个人情怀,以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感受。在上个世纪20年代,作为浪漫时期产生的艺术体裁,一种室内乐性质的声乐体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出现的东、西音乐文化交融,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人们通过这一形式传递民族的文化精神,探索音乐的民族化道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艺术歌曲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时期。1929年留美回国的黄自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90余部多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声乐是他所有创作中最重要和数量最多的部分,而抒情性艺术歌曲又是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他是中国30年代乐坛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同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比较相似,都比较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及情感的表达。他的艺术歌曲雅论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创作技法和艺术品位上来看,都是艺术歌曲领域的精华之作。
   《思乡》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曲目,它出至黄自的第一本歌集――《春思曲》。它创作于1932年的4月,歌词是选用中国近代诗人的抒情诗歌做歌词,在文学性上具有很大的浪漫色彩。这首歌词是韦翰章在上海音专任教期间与黄自共事时写下的诗作。韦翰章喜好词章,所作的歌词清丽典雅,富于韵味,深受黄自的喜爱。此曲的词,是韦翰章久居上海,因心情孤寂,思念远方的亲人,有感而发写下的词。黄自为这首诗谱写了柔和委婉的曲调,不仅把诗词意境表露得很完美,更把早春时节啼鹃飞鸟、流水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典雅与抒情中表现了一种对生活和希望的积极态度,表现了一种纯洁、质朴、美好的情感和心态。黄自的这首《思乡》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色彩鲜明的彩绘”,称得上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精品!
   一 中国艺术歌曲的魅力
   《思乡》采用了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首先是4小节的歌唱性引子,右手声部预先出现了本首歌曲的核心音调与节奏,左手声部在主――属――主的框架下,明确的揭示了本曲的调性bE大调,并用上下起伏的琶音音型为全曲的音乐情绪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A段的第一句初次展示了思乡的凄美,一个单动机分解加综合的结构,即:1+1+2的结构。调性稳定在主调上,主要以相对松散的变格进行为主,只是在表达“独自个凭栏雅语”的惆怅时,和声进入了Ⅱ级的D1即到了Ⅱ级的离调,异调还原了E音的出现,让人们明显感觉到一种思乡之情。A段的第二句是第一句情绪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由两个变头同尾的乐节构成,是一个2+2的结构。这一乐句与上句的旋律形态有了较多对比,除开头的弱起节奏还存在,其他方面完全排除了第一句的影响。大跳音程的出现使音乐的展开性大于了陈述性,此句虽结束在稳定的主和弦上,可它的旋律歌唱声部却落在了主和弦的五音上,这样,音乐在稳定中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一声声的鹃啼,用巧妙的模仿手法在钢琴伴奏中描写杜鹃的声声鸣叫,似乎带来了家乡亲人的深情呼唤。第二部分以写情为主,表现游子的乡愁之情。音乐进入4小节的间奏时,虽然能看到核心音调的种子,但音乐的调性已开始发生动荡,体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转入bE大调的属小调g小调中,此时的#F音已由一个调外音变成和声小调的自然Ⅶ级音,紧紧的依附着调式的主音。此处小调色彩的出现使情绪暗淡下来,准确的表现了一种压抑的思乡之情。14小节出现b3DⅦ/D-D1的进行,黄自在此大胆的运用了重属组变和弦,运用离调的张力为音乐的高潮做好了情绪上和技术上的准备,不难看出,黄自对和声的整体布局控制的很好。接下来,更是利用g小调的t和弦等于bB大调的TSⅥ和弦娴熟的转入bB大调,进入音乐的B段,也进入了全曲的高潮。B段的第一句,是一个2+4的结构,前两个小节的声乐部分采用喧叙的手法与A段旋律产生强烈的对比,而此时的钢琴部分也以从未出现过的柱式和弦形态,通过双手连续的八分音符反向级进进行,给音乐带来不断的渐强,走向紧张的极致,使全曲高点G音到达音乐的最高潮。紧接着,通过bB大调的T和弦等于bE大调的D和弦回到bE大调上,调性布局与和声结构非常讲究。分解和弦伴奏音型重新回来,在T―S的和声背景下声乐声部从全曲的最高音G音开始出现一个十度音阶的下行,直接从全曲的最高音滑落至调式的主音,旋律跌入低谷,伤感情绪油然而生,仿佛一声叹息,有一泻千里、一筹莫展的感觉,不过紧接的六度上行大跳又给乡愁带来了丝丝希望。声乐的停顿并没带来音乐的停顿,21小节的和声是一个极不协和的DⅦ1/D和弦,它与后一小节的K 和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是西方传统和声的典型用法。最后5小节是再现句,我们发现这首歌曲的再现部分并没有完全再现A段某一句的材料,但从音乐的织体以及音程关系等方面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再现因素的存在,仔细一看发现这4小节其实是将第1小节和第8小节的核心音调进行扩大拉长,使音乐变得悠长而婉转。接下来,音量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似乎游子只能将回家的希望寄托于幻想,充满着雅奈与伤感。在第24小节时,音乐已经完满的结束在了主和弦之上。经过两小节的延续,声乐声部仍然结束在了稳定的主音上,而伴奏却停止在了主和弦的三音上,有雅限感慨之意,这样的结尾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自不仅有深厚的传统和声功底,还能将各种和声手法自如的运用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他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达诗歌的境界,在音乐语言上他不排斥西方的和声和调式,但在音调、节奏和句法结构等方面会与歌词的语言和意境巧妙结合,体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
   二 《思乡》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手法
   1 动机材料成为完整音乐结构的核心
   这个核心动机的特点是:弱起的八分音符与叹息式音调的结合。后半拍起的节奏本来就是一种很有动力的节奏,一种预言难表的婉转,加上紧接的叹息音调采用的是倚音的解决方式让人感受到和弦外音的魅力,更是给音乐带来雅穷的张力。然后通过大跳音程与和弦外音的配合使用来强化感情的细腻刻画和跌宕起伏的气势。音乐展开的逻辑性十分明确,整首歌曲就是在这个动机中展开的,这个优美、抒情又略带伤感的核心动机就以各种姿态(有时稍有变形)在整首乐曲中出现了11次,当然它的每一次出现都把旋律渗透到不同的和声背景之中,使整首歌曲的音乐语言在高度统一的同时又富于变化的色彩。
   2 高潮的推出自然流畅
   歌曲的第二段以写情为主,高潮部分出现在此处。进入第二段之后,情绪突然激动起来,伴奏音型变成坚定的柱式和弦,调性进行了一些转换,节奏变得紧凑起来,高潮的推进极富层次感。声乐声部句法短小,具有宣叙调的特点,也富有中国吟诵诗歌的韵味,这与前面悠长的、咏叹调式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一次大三度模进手法和此时雅声胜有声的休止符将情绪自然的发泄出来,并将旋律推向最高点。伴奏的右手声部以连续的五度上行半音阶为主要形态,并与声乐部分同步同音,使音乐的运行产生了渐强的效果,力度不断递增,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狂热。而伴奏的左手声部以下行的半音进行为主,结合和声的色彩变化也让音乐极具张力和表现力。
           
        3 再现部分的特殊处理
   艺术歌曲的音乐是与歌词丝丝相扣、浑然一体的,具有音中有诗、乐中有情的特点。而艺术歌曲的歌词句法和情感表现又都是比较自由的,因此与之相应的音乐结构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作曲家可根据歌词本身的结构自由掌握。《思乡》的曲式结构是一个再现的单二部结构,因为歌词等原因,再现部分就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它并没有完整的再现A段的任何一句,它只是扩大再现了前面第1、8小节的几个骨干音,可以说:它是再现了某种因素而不是再现某个完整的乐句。这种再现方式具有特定的中国审美哲学。
   4 词曲结合自然流畅
   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产物。我们知道诗词中本来就有抑扬顿挫,蕴含着音乐的节奏和强弱,也就是说语言中存在很多音乐的元素。因此,诗词中特有的音乐和为诗词谱写的音乐同样重要,两者是合二为一的整体。所以,艺术歌曲的作者需要深入研究歌词,在词曲结合方式上下功夫。黄自在《思乡》中积极吸收了德奥艺术歌曲的成就,同时又根据中国语言自身就有音调加以艺术的处理,从而产生了中国的语言声腔,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建设性发展,加之中国化的旋律,使中国的艺术歌曲具有起伏、委婉、旋律化的效果。“柳丝系绿”一句,“柳”字的声调是上声,黄自巧妙的将一个小二度上行进行与弱起音相结合,使人感觉到音调是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的,这与“柳”字的声韵搭配得恰如其分。“一声声道,不如归去”一句,用巧妙的造型手法在钢琴伴奏中描写杜鹃的声声呼喊。“是否向南流”的“向”字声调是去声,黄自用三个音的级进下行把声韵搭配得完美雅缺。B段以写情为主,作者非常重视歌词与歌曲节奏的结合,使之准确表达思乡的情感。此处情绪陡然激动起来,节奏相对紧张,力度也在逐渐递增,一直到“问落花”达到全曲的高潮,再用自由的速度唱出游子归乡的希望,最后在流水一同归去结束。根据诗词语气写出来的旋律总会释放它特有的光彩。
   5 钢琴伴奏准确的表情达意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再是简单的辅助和衬托,而是一种适应音乐整体结构、表现音乐内容和形象、挖掘歌词内涵的重要创作手段,它与声乐部分的完美结合是促成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环节。《思乡》的钢琴伴奏在渲染歌曲的意境和诠释歌曲的情绪上,可以说是完美雅缺、恰如其分的。全曲的左手部分主要以琶音音型为主,分解和弦为诗意的效果做了完美的铺垫,摇荡的织体准确表现出了柳丝拂面,风和日丽的画面。右手部分的旋律,时而与声乐重合,时而与声乐呼应,很多地方都用了对位的手法。在全曲的高潮部分,用连续的柱式和弦音型恰当的烘托出情感的最高点。这首艺术歌曲的前奏和间奏也不只起着简单连接的作用,歌曲的核心音调最先出现在前奏之中,可以说:这个前奏浓缩了整首歌曲的形象内涵。间奏部分,也准确的渲染了气氛,提示了背景,烘托了意境,使歌曲的高潮进行得自然而流畅。总之,黄自非常注重钢琴伴奏的钢琴小品化,如果把《思乡》的伴奏部分从歌曲中拿出来,定是一首优美动人、生气盎然的钢琴小品。
   艺术歌曲是黄自先生全部创作中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他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黄自的创作非常注重音乐形象和曲调的简洁严谨,还很注重民族风格的探索;也不难看出作曲家在作曲、和声运用、钢琴伴奏写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与特色。黄自作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创造的艺术歌曲可谓是中国艺术歌曲领域中的精品,不仅在教学和演唱中有着重要作用,还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2] 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 乔惟进:《黄自和声手法初探》,《音乐艺术》,2000年第4期。
   [4] 钱仁康:《黄自的声乐创作》,《音乐研究》,1988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正梅,女,1911―,四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中国音乐创作的复合式民族性
下一篇:浅谈在演唱中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的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6-18 13: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18 13: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