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凯特・肖邦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她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反讽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解读了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由和死亡主题。
【关键词】:《一个小时的故事》 反讽 象征 自由
一、引言
凯特・肖邦(1851―1904)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从小受到母亲和外祖母的影响形成了独立、勇敢的性格。她创作的作品多数讨论女性命运和女性问题,其中最深刻、最全面揭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当属她的小说《觉醒》。其实,她的许多短篇小说也不容忽视,它们从主题和艺术形式上都对她的长篇小说起到了铺垫和补充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超越。肖邦擅长在作品中特别是短篇小说中运用反讽和象征手法表达主题。而本文所讨论的是她短片小说中的精品《一个小时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被告知她丈夫出差火车出事时,大家都担心患有心脏病的她受不住刺激。然而最初的一阵悲伤之后, 她却感到无与伦比的轻松和解脱。正当她为自由感到欢心鼓舞, 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时,却意外地发现丈夫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家中,马拉德夫人在惊骇中死去,而医生诊断她是高兴过度而死的。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叙述手法上的多重反讽。作者言此意彼,采用暗含嘲讽性质的创作手法 ,以对照性的描写和叙述 ,及逻辑和常理的故意违反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使读者需要从反向上理解文本的主题意义。此外 ,作者采用的象征以及多视角的叙述手法更是凸显了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戏剧性。
二、反讽的运用
反讽就是说的话与真实意图间存在反差, 或预期的事情与真实发生的事实之间存在反差。反讽可以分为很多种,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戏剧反讽等等。通过反讽的绝妙运用来反映主题是《一个小时的故事》艺术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主要探讨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情景反讽就是一个动作或情况的结果与人们预料的极其不同。文章中最明显的是马拉德夫人在听到丈夫出事之后的反应与大家的想法之间的反差以及马夫人的身体状况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对比。丈夫的死亡对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妻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大家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而她的反应并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妇女那样因极度震惊和悲伤而难以面对,在“她立刻扑在姐姐怀里突然嚎啕大哭起来”之后, 她平静下来, 坚持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房间。“立刻”、“突然”这两个词意在突出马夫人反常的行为,从表面上看她是显得十分伤心。真正的伤心不应该如风暴似地来得猛去得快。这种反讽来暗示大家的小心是多此一举。而在她自己的房间里,她虽然全身累得散了架似地坐在安乐椅上 ,对着打开的窗户 , 却“能看到”窗外充满活力的春色,享受着空气中阵雨的芳香。一个人能主动地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美丽应该是在心情愉悦的时候。这里马夫人的身体和心情又是一种对立。马夫人在她本该最悲痛之时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这无疑是最大的讽刺。
戏剧性反讽指读者意识到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所不知道的事情。小说的戏剧性反讽在故事的结尾才体现出来。认为“自由”是“真正的长生不老药”的马夫人却死于“致命的欢欣”。小说中除了主人公的其他人物都认为失而复得悲喜交加的情感变化导致了马夫人心脏病的爆发,但是读者明白是她因为丈夫生还,自己的幻想破灭,大受刺激而死。这一戏剧性反讽凸显的是外人的判断和马夫人的内心活动之间的错位。马拉德夫人原以为丈夫死了自己便获得了自由,希望长久地活下去,结果是被以为是死了的人还活着,而希望生活下去的人却死了。这里又有一种对生活和命运之反复无常的讽刺。
综上所述 ,在《一个小时的故事》主题思想形成过程中 ,叙述中的多重反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反讽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种对立因素的对比和反差,这种创作手法生成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 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内涵, 也极大地激活了读者的思维, 使作品具有了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小说中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一个小时的故事》无论从结构、语言方面,还是从创作技巧、主题深度方面都是一篇上佳之作,小说能取得如此成就,在其艺术创作技巧方面,与作者善用象征是分不开的。
马拉德夫人在听闻丈夫不幸的消息后,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间,锁起门,不要人跟着。全身累得散了架似地坐在安乐椅上,对着打开的窗户。“锁着门”和“打开的窗户”是一对意象的对比。门外的空间是楼下客厅 ,是亲朋好友聚集的社会活动场所。在外人眼里,马夫人是一名传统的理想女性,柔弱,顺从; 除了有心脏病以外, 她过着传统意义上的 “美满” 生活: 拥有温柔,体贴的丈夫和关心她爱护她的亲人朋友, 她的一举一动, 包括语言和思维, 完全按照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式进行。因此她的行为必须迎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期许。门外代表着男权社会势力,门内是她内心独白的地方,象征着她的内心世界。“她不要人跟着” 实质是她对外部压力的本能的逃避 ,或者她要抵挡世俗力量的干扰 ,以便安静地进行内心自我审视。门成了她外部生活和内心生活的分界线。“打开的窗户” 象征着她对家以外的空间的向往,是摆脱被紧锁在家庭生活的希望。窗外的新春活力象征着新生命,新希望。作者从视觉、 嗅觉、 听觉等感官方面描写马夫人对窗外新春活力的感受 ,暗示对美好的向往、对春天的憧憬是人的本能。因此,女主人公在房间里,在门这边她心情愉快,畅想未来;在房外, 在门的另一边,人们按照世俗思维想象着一个失去丈夫的女子的忧伤。由此可见,“门” 在这里象征着世俗的伦理纲常,误导人们的思维,阻止了人们发现世俗背后的真相。而正当她正畅饮着自由这“真正的长生不老药”时 ,姐姐在门外苦苦哀求她开门,担心她因此而生病了,在姐姐的强求下,她开门下楼了。门开了 ,她又回到现实生活中 ,她看到了丈夫从大 “门” 外活生生地归来。顷刻间 ,她心脏病突然发作而猝死。“门”的意象再一次得到了强调。“门”就代表着夫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条件,女性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自由和真正的平等的抗争难以成功,而死只是一种短暂的解脱。
作者正是通过运用象征,揭露了女性在家庭中受到的束缚与限制,表明了美国十九世纪末女性渴望自由,追求独立真实想法。
四、结语
肖邦的这篇短篇小说正是通过丰富的象征和巧妙的反讽,构成了一个反映马拉德夫人渴求自由却又无力冲出婚姻樊笼的内心世界。无疑,故事的结局是对传统社会的婚姻观念的无情批判,对新生命的渴望。而作者的这种创作手法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朱虹.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 [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3.
[2]申丹.叙事文本和意识形态 [ J ].外国文学评论 , 2004(1) : 102 - 113
[3]胡爱华. 一曲女性自由的悲歌――兼析《一小时故事》的多视角叙述手法[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1-99
[4]刘卓,王楠. 女性意识的顿悟――凯特肖邦《一小时故事》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458-4 0
[5] 张陟.“无言的呐喊” 与历史的真相[J ] .当代外国文学,2004 (4) :13 - 1 .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