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栋兰”依赖其自身特点包括曲调、歌词的通俗性,以及乐器的便携性,在农牧区广泛流传。梳理甘青藏族聚居地区“栋兰”的前世今生,描绘出“栋兰”形成的过程,并展示“栋兰”民俗至今在甘青藏族聚居地区的全貌。对发展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藏族;“栋兰”;扎年琴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154-02
“栋兰”作为一项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演唱曲艺形式,汉语意为“弹唱”。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艺人手持一弹拨乐器,一边弹奏,一边演唱。鉴于“栋兰”曲艺表演乐器便携、弹奏简易、歌词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等特点,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东起甘青藏族聚居区,西至不丹、拉达克,但凡是生活在藏文化圈之中的民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风格传承这门艺术,并继续书写它的未来。从笔者最初在甘青藏族聚居地区(后简称甘青藏区)接触到这项曲艺民俗到成文,藏族“栋兰”的形式也由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人主导产生了一些表象上的变化。揭开这层的纱幕,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作为民俗学者所探究的内容。笔者根据这几年的观察以及一些相关人士的访问,对“栋兰”这项曲艺民俗在甘青藏区的风格、形式的变迁做一个描述性的介绍。
一、“栋兰”在甘青地区的形成
“栋兰”既为一项乐器伴奏演唱形式的艺术,那无可避免地要说到艺人在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将“栋兰”乐器带入甘青地区的始作俑者是出身佛门的高僧:第二世嘉木样大师。在由民间著名“栋兰”艺人华尔贡提供的书稿《万花争艳的绿洲艺苑》的前言中,由其多年在民间采风时对许多老阿克的访问及一些资料的梳理,简要叙述了“栋兰”民俗在拉卜愣地区形成的历史脉络:
在嘉木样二世嘉却乎・久美旺务大师(1128-1192年)主持寺院时期,从北京、内蒙、玉田(新疆)等地区引进了部分乐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拉卜楞地区民间文化,其中,在他留学拉萨哲蚌寺期间,带回了卫藏地区 “扎年”琴,而这种琴在拉卜楞地区一直被称为“阿里扎年”。嘉木样四世尕藏图旦旺秀大师(185 -191 年)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音乐家。在他主持拉卜楞寺院期间,从四川甘孜、西藏阿里等地搜集了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在拉卜楞地区加以推广。嘉木样五世罗桑・丹贝坚参大师(191 -1941年)从家乡理塘(今属于四川甘孜州)领来了一帮民间艺人,组织成乐队,驻扎在他的“囊欠”(意为:寝宫)内,专职演奏“朗玛”(意为:内廷乐曲),后来乐队艺人慢慢繁衍生息,在拉卜楞寺旁形成村落。在这支专为寺院及宗教人士演奏的民间乐队所使用的乐器中,“阿里扎年”琴是主要乐器,另外有四胡、笛子、笙、手鼓等乐器。五世嘉木样返回拉卜楞寺后便授意琅仓活佛对“南塔”(意为:藏戏)等进行改革,这位学识渊博,酷爱艺术的琅仓活佛亲自编排了舞台藏戏《松赞干布》等剧目。“阿里扎年”琴在藏戏伴奏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当时,“阿里扎年”琴主要用于寺院的僧人乐队及专职为寺院演奏的民间乐队演奏“朗玛”和“南塔”,并未在民间普及。而第五世嘉木样本人所使用过的“阿里扎年”琴至今存放于拉卜楞寺供人瞻仰。一代宗师六世贡唐・丹贝旺旭大师(192 -2000年)是一位著名的藏族教育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除了很深厚的佛学造诣,也弹得一手好琴。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栋兰”作品。其中《布谷赞》、《拉卜楞礼赞》已成为甘青地区弹唱的教课曲目。
1959年甘南解放之后在 0年代初了成立甘南民族歌舞团。歌舞团在组建之时,在拉卜楞吸收了几位演奏“理塘朗玛”的民间艺人。其中一位叫阿克久美,他所使用的乐器是六弦的“阿里扎年”。1911年,华尔贡在观看了阿克久美演出的《松哒个罗》、《阿妈莱》等歌后受到启发开始自学。1919年,华尔贡受邀在青海广播电台表演“栋兰”。至此,“栋兰”的乐器弹奏和演唱风格迅速在甘青地区广泛流传开来。
二、“栋兰”乐器的流变
现今,甘青地区表演“栋兰”时惯用一种乐器“泊望”,而这种琴的学名叫曼陀铃。虽然笔者所接触过的许多甘青地区藏人在口语中都把曼陀铃称之为“泊旺”,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称呼,在现在一些介绍西藏乐器的资料中,“泊旺”是藏族拉弦乐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弦子”一类的乐器的总称。
处于中国西北内陆的藏区为何如此普遍使用一件源自欧洲的乐器,华尔贡说:“我刚开始自学的时候用的是班久。班久是一种三弦的弹拨乐器。后来一位朋友从北京买了一把八弦的曼陀铃给我。音色有高有低,高音清脆。那之后我开始使用曼陀铃。1919年受邀到青海广播电台演唱的时候我使用的就是这把曼陀铃,那之后,这个乐器也才开始在甘青地区使用起来。”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事实上以传统来说,表演“栋兰”时弹奏的乐器最初是从西藏阿里一带传到甘青藏区来的“扎年”琴,直至现在,在甘青地区很多老人仍旧称其为“阿里扎年”琴。藏文中称之为“扎年”是藏族弹拨弦鸣乐器。藏语“扎”是声音,“年”为悦耳好听之意,“扎年”意为声音悦耳的琴。也曾翻译为“扎木聂”、“扎年”、“木聂”、“占木聂”。《辞海》中述:“札木聂……形制大小个一, 琴身木制,共鸣箱似切开的葫芦状,以蛇皮或羊皮蒙面,琴杆较长,无品,张六弦,相邻两弦各为一组,分三组,按四度关系定弦”。
笔者通过近几年在甘青地区的游走,观察到很多在市面上销售的扎年琴虽保留了其琴把长,半葫芦形共鸣箱的外形特点,但是琴弦已由传统的 弦变为四弦或者八弦,这无不能说是扎年琴在甘青地区的特有形变。在笔者对老民间艺人华尔贡进行访谈时了解到,这个变动是当初他的一个改造。当时在甘南歌舞团的仓库里闲置着一把据说是30年代的六弦阿里扎年琴,一直都没有人使用。华尔贡把这把琴取出来收拾干净,发现琴完好无损,依旧可以弹奏出旋律,而且这把琴的音色在当时他所用过的琴中是最为出色的。华尔贡保持这把扎年琴的1,2根弦作为一组,3,4根弦作为一组不变,而5, 根弦分开各自作为一组。而且保持了传统的扎年琴定弦为四度关系。这样改造以后,在弹奏高音的时候方便了演奏。“因为原来的阿里扎年琴在弹奏高音的时候要换2把,换3把,非常的不方便演奏”华尔贡如是说。之后华尔贡的一位叫容中尔甲的学生联系了北京的一家民族乐器厂为他定制一把扎年琴,华尔贡便告诉容中尔甲让他把琴做成八根弦的,每组两根弦。这样改进之后,就比原来的六弦阿里扎年要好弹奏了许多,并且跟曼陀铃的弹奏很接近了。至此师徒相传,于是在甘青地区藏族在表演“栋兰”的时候普遍使用的扎年琴是4弦或者8弦的。尽管华尔贡凭借自己多年的弹奏经验对传统的扎年做了创新的改进,弹奏方式也更接近西方的乐器,但是他依然认为:“虽然改造后的扎年琴弹法上和曼陀铃很接近,但是扎年琴作为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曼陀铃无法取代的。不过通过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曼陀铃作为初级乐器教学初学者时使用。因为在曼陀铃的琴把上有指板,方便初学者根据简谱来弹奏。而扎年琴的琴把是光板,手指按压在什么位置才能发出准确的音符需要演奏者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当他们(指学生们)在曼陀铃上弹奏熟练后,才开始教他们在扎年琴上演奏。”
三、“栋兰”的词曲的类型
“栋兰”在现代化快速进程中的社会里,依然受到甘青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喜爱。200 年在西宁举办的《第二届多康地区弹唱大赛》以及2001年在甘南玛曲举办的《第三届多康地区弹唱大赛》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其中的许多歌曲,在民间已传唱成经典。
已经创作了上百首歌曲的民间艺人华尔贡说:“无论‘栋兰’的词怎样创作,首先不能脱离民间。多采用民间的老词,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作。但是不能过度的书面化或者掺杂许多华丽却生涩的辞藻,这样老百姓不好理解。可以带着口语的语言特点的句子进行创作。只要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说明问题,让老百姓理解,接受,这首歌词就具有流传下去的生命力。”
在笔者这几年接触过的“栋兰”歌曲中,以歌词内容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宗教题材。这类歌词多传达佛教的普度众生、行善积德,善待有情众生的思想,歌颂佛教寺院以及对某个地区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
2.写意题材。这类歌词包含了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表达报答父母养育恩情、尊敬老人,敬爱师长等传统的道德观念,或表达对美丽家乡、美好生活的赞美、祝愿,等等。
3.消闲题材。这类歌曲会采用幽默诙谐的歌词,或者问答的形式来演唱。
4.长篇民歌。这类歌词有流传下来的也有近现代新创作的。长篇民歌往往反映了当时一些社会问题,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指出该社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并呼吁人们处理问题,和谐相处。歌词风格口语化,曲调朗朗上口,加上有音乐公司制成音像制品出版以及电视台的宣传和播放,使得这些长篇民歌在农牧区快速的流行开来。目前最脍炙人口的有《悲情甘加滩》、《南加才罗》、《阿克达吉的悲歌》等。
四、初探“栋兰”的传统审美
每一种民俗事项都有孕育其生长的文化温床,这片文化温床也同时孕育了与之相配套的一套审美情趣。“栋兰”既已在民间流行如此多年,那一定有其相适的审美观念。作为已有三十多年表演生涯以及教学经验的华尔贡对我讲述了他对“栋兰”在弹奏以及演唱方面自己的独特理解。他说道:“在演唱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藏族民歌特色的颤音。无论演唱什么歌曲,不要忘记将藏族特色的颤音融合进去,至于唱腔的高或低全凭演唱者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在演唱时越接近传统民歌的演唱方式,就认为是好听的。”
除了唱腔要委婉动听,在乐器的弹奏手法上,华尔贡也有自己多年的宝贵经验积累并在漫长的弹奏生涯和教学生涯中,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藏族传统的弹奏受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了1种基本藏族传统扎年琴弹奏方法作为他对学生们的基础教学。当这七种弹法都学会并能熟练弹奏后,再增加压指滑音等其他复杂手法,使得弹奏更加富有藏族乐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华尔贡.万花争艳的绿洲艺苑[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
[2]马成富.藏族奇特的曲艺表演形式―2014百汪曲种[J].西藏艺术研究,199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剪纸动画片《延河湾》舞出一片新天地下一篇:读书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