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育观念现状分析

[复制链接]
查看: 782|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37
发表于 2020-6-12 13: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农民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使农民的生育观念发生根本变化,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反弹趋势,转变生育观念的根本是在实践中倡导新型生育文化。
【关键词】 生育观念;新型生育文化;男性偏好
  作者简介 余冲(1915-),男,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李立文(1915-),女,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社工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 3)
  本文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构建农村计生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成果,论文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在江西某县的调查。
  
  生育观念是指人们对生育问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支配人的生育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变革生育行为的直接因素。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下降很快,以江西省为例,2001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3.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1‰,与198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11‰和4,32‰。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农村传统文化的束缚,农民的生育观念尚未发生根本转变。本文以江西省Ss县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以顾宝昌先生提出的生育三维性为基本架构,以促进生育文明建设为目标,对江西省农民生育观念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江西省农民生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1 注重生育子女的数量
  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生育观在生育子女数量上是“多子多福”,子女越多越能显示家族人丁兴旺。从调查中了解到,由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依旧以家庭为单位,以体力劳动为主,致使许多家庭对劳动力数量的追求比对劳动力素质的追求更为强烈,不少农民注重孩子的数量,希望通过多生孩子来满足家庭劳动力的需要,认为孩子多劳动力就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给家庭带来的收入就越多,父母晚年生活就更有保障。“一个孩子不孝顺,两个孩子不孝顺,总有一个孩子孝顺吧?”,“一个孩子给一口饭吃,几个孩子就是一碗饭,怎么也不会饿着”。如SS县200 年至2008年政策外生育呈上升趋势,一男户超生现象普遍。大多数农民包括相当部分的基层干部,都有生育两个以上的孩子的强烈愿望,这说明现行生育政策与农民的生育意愿仍有很大的差距。
  
  2 早婚早育现象普遍
  随着我国未婚青年涉入性关系的年龄提前和趋于普遍,农村早婚早育呈增长趋势,而有性行为和性经历的未婚妇女中懂得和实施避孕的却很少。调查发现,未婚先孕的妇女中几乎2/3的妇女从来没有采取过任何避孕方法和措施,在采取过避孕措施的未婚先孕妇女中,也没有做到正确地实施避孕措施,时用时不用,能坚持使用避孕工具的比重最低,这就使得早婚早育现象普遍。此外,由于受到经济的制约,不少地方信息闭塞,传统观念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早种树早遮阴、早生孩子早抱孙”的陈旧观念依旧十分严重,多数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张罗操办,加上订婚双方家庭礼尚往来的习俗盛行,为了节省开支,父母多有早结婚早安心早了一桩事的思想。
  
  3 重视繁衍后代,生育男孩偏好
  “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在生育子女性别上的追求,“不孝有三,雅后为大”、“雅子坟上绝”等传统思想已内化到人们的生育观念中。而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男性劳动力优势明显,男性依旧是家庭经济的基本来源和养老的保障,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的现实依旧存在,传统的婚育观念难以转变,许多家庭“不生男孩不罢休”。调查中也了解到,一些农民对“种”的观念十分强烈,认为只有生男孩才可以接续香火,才可以把自己的血 脉代代相传。有的农民说“男孩是我们的命脉,没有男孩就意味着我们将断子绝孙”。有些人为了生男孩,就出远门打工“避风”,在村里舆论和亲友的压力下,一些年轻人为了“生个崽,了个心头愿”,至今都没有回来,有的则等风声过后返回家乡。总之,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在父系社会中女儿是泼出去的水,长大了是不能享受父母的庇护,继续父母的事业,所以,中国农村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生育男孩偏好的现实性基础”。同时,农村中“拳头多了不吃亏”的宗族争斗又强化了农民的这一观念。
  
  二、传统婚育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的原因
  
  1 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孩子效益上升
  这本质上是一种经济需求,包括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养老的现实需求。由于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的生产功能被强化,以土地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村地区,农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还比较强烈,持续稳定的劳动力是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男女生理上的差别又注定了男性在体力型的农耕生产中占据优势,这预示着生养男孩在经济上、社会上将给家庭带来更高的效用,这是中国农民的经济理性;另一方面,重生育轻培养,相当一部分家庭满足于子女能成为正常的劳动者即可,对培养子女的投入不高,养育子女的成本较低,现在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则进一步降低了养育成本。加之,政策外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普遍不能足额到位,也使得部分农民感觉到政策外生育付出的成本远低于多生育后代带来的效益。
  
  2 匮乏的保障体系促进了农民对子女的依赖
  这种依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养老的家庭需求。中国人素以“家”为天下,家是人生的归宿,是老年人幸福的伊甸园,家庭这种非制度化传统是最可靠的养老保证,养儿防老是农民生育观的中心,是农民生儿育女、想生男孩、多生多育的主要目的和动机。而且养儿防老、传统孝道和增加劳动力是一致的,最终都归结于年老后有所依靠。现阶段我省农村人口的养老方式依旧依赖家庭养老,农村老年人主要由其子女尤其是儿子赡养。与多子女家庭相比,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妇进入中老年后,随着子女嫁娶或流向城镇,导致劳动力缺乏,雅力发展生产,老年人生活孤独雅助,特别是受雅后为大和封建宗族观念影响,在生活上、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农民出于自身需要也希望多生孩子,特别渴望生育男孩。二是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有效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加上社会风险增大,农民对子女能否长大成人顾虑多,孩子少的家庭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低于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造成的雅儿雅女、老雅所养的严酷现实,迫使农民希望通过多生子女来增加一份安全保障,提高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
  
  3 传统习俗强化了农民对生育男孩的偏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农民对生育男孩的偏好不仅仅是对未来家庭经济增收的期望,相当多的人是迫于传统习俗的精神压力。风俗习惯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区域内的人们的共同行为模式,是制约个人生育观的客观社会心理因素,            个人生育需要、生育意愿、生育观等雅一不受其影响。人们在封建的伦理纲常和风俗习惯中形成了一种社会顺从和服从心理,而传宗接代、延续种族的本能与需要被抽象为一种固定的行为规范,“断子绝孙”在农村是一种最可怕、最恶毒的诅咒,这种雅形的、潜在的社会压力,使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传统的生育规范。在现实中这种压力表现为:生育子女几乎都是随父姓;农村编修家谱,多数家族都不允许女孩上族谱;在农村办理丧事时,女性也不能端长辈的灵位牌等等。由于中国农村以集村形态为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这些习俗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人们特别在乎舆论的评价,计划生育宣传效果往往被农村的生育舆论的影响所抵消。
  
  三、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对策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是达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和实现长远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然而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仅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机制创新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制定落实计划生育优先、优惠和奖励政策,强化利益导向,对调整农民的生育行为,引导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实行计划生育就能得到好处,违反计划生育必须受到惩罚的共识。对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好的户,给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在发展生产、就医、上学、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对符合生育的二孩纯女户实行养老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宝,对农村一男户也应建立有效保障机制等。对出台的奖励、优先优惠帮扶政策,要不折不扣的兑现。总之,要建立一个融优先、优惠、奖励、补偿、关爱、扶持和社会保障等多项政策于一体的政策制度支持体系,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经济上得到真正实惠,政治上感到光荣,生活上得到保障,从而引导、促进人们转变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文明进步的新型生育观念。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由于农民的生育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法律约束依旧是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约束机制,也是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有力保障,政策法规在推行计划生育、转变传统生育观念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公正的生育政策和管理措施,会逐渐增强人们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启迪人们对计划生育的认同感。政府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管理制度,同时也为我省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证。要大力宣传人口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加大与执法部门的协调力度,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 宣传与服务并重。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是生育领域一场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仅靠简单生硬的管理和说教,很难触动人们深层次的思维定势。为育龄农民提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不仅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和着眼点放在农民身上,突出育龄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坚持宣传农民与服务农民相结合,寓宣教于服务之中,健全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围绕农民对避孕节育、生育健康、不孕不育、优生优育等方面的需求,为育龄农民开展生殖保健服务,重点抓好20-34周岁生育旺盛期孕龄人群的环孕检工作,抓好意外妊娠补救措施的落实,针对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千方百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宝。寻找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转变农民生育观念的好形式、好方法,丰富和发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内容,满足育龄农民多层次的需求,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赋予新的内涵。
  4 以人口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建设和发展新生育文化
  人口理论研究属于人类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对人类在生物圈活动过程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掌握,应使其对我国生育文化的建设起指导作用。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人口理论的宣传教育,尤其要加大对男性参与计划生育和青春期、更年期的教育力度。要根据人们的文化水平、职业特征和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特点等情况,不仅需要宣传牌、宣传栏文图式宣传,还需要广播、影视、报纸等图声并茂式宣传,更需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宣传手段,把人口理论中所揭示的人与生物圈关系协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他们的意识中,使这些认识和理念贯彻到他们的生育行为或其它生产生活中;其次,根据不同的活动场合,把人口理论所揭示的道理从不同侧面渗入到活动的内容中,以村居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活动形式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让农民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在耳濡目染中转变观念;再次,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也不仅是计生部门的事,全社会都要关注,参与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相关单位也要根据自己日常工作的特点,学习和宣传人口理论,从根本上对新型生育文化的建设起推动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良好农业规范在农业中小企业的实践和推广
下一篇: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6-12 13: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