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既有建筑物改造是一项资源的充分有效、合理再利用的社会工作,本文浅层次的阐述建筑物改造的一些方方面面,如既有建筑物改造的形式、特点、现状及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些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特性。
关键词:既有建筑;新建建筑;改造;项目管理
引言:在资源过度开发而日益紧缺的今天,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的重要性。建筑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也是环保课题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流。
1 既有建筑物改造的产生背景
近来,短命建筑已经成为一个茶余饭后的话题,特别是中国的短命建筑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短命建筑存在的原因是多样的,不乏有规划前瞻性不足,同时也有因建筑物在建造设计时存在标准过低的情况。在解决短命建筑这个症结中,除了新型城市的建设中要在长远规划和设计标准上做许多功课外,既有老城区的建筑改造也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课题。提高中国既有建筑的使用寿命,目前比较成型的做法是对现有建筑物按照最新的标准进行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这也是地方各级政府比较重视的一个浩大的工程,尤其是在发展比较成熟的大中城市,其重要性可堪比保障房的建设。然而,在既有建筑物改造的项目管理中,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其项目管理也是各有具备其特征;在改造实施过程中,业主方的项目管理与施工方的项目管理也是针尖对麦芒式的。
2 既有建筑改造的形式与特点
城市中大量的既有建筑都面临各种“健康”的问题而需要进行“治疗”,这就必然要进行建筑物的改造,其改造包括的原因有建筑节能标准、建筑结构安全标准或者建筑使用功能标准等不满足使用要求。而这批需要改造的建筑,除了一些是古文物和近现代建筑外,大量的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的兴起的建筑。
此时期的建筑具备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也是通病。首先在“建筑骨骼与免疫力”方面,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标准过低,对外来破坏力预估不足,建筑结构本身的抗力过低,如抗飓风、抗暴雨雪、抗地震等方面,近年来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是血淋淋的事实,全国中小学抗震加固的启动也是在这些背景推动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建筑皮肤”方面,在建筑外形及节能环保上考虑不够周全和长远,如建筑美观,外墙保温等不满足现有节能环保标准的要求,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某个商业、居住等功能区为了规划的统一而进行的建筑外立面改造与保温节能改造,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的居民楼改造其实也就是这类建筑的改造。再者,“建筑脉路与循环系统”方面,如建筑内部的功能布局以及日常使用的电路、气路、水路、风路等方面满足不了现有的环保和使用舒适度(或是标准)的要求,北京建国门的凯莱酒店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
3既有建筑物改造项目背景与现状
既有建筑的项目改造在进行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后,到最终确定实施改造的,都基于一个非常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那就是在环保、经济、高效、社会效应等,在诸多方面改造实施必须是优于拆除重建的。但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有悖于对项目改造中出现的问题预计或预留的风险量不足。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现有的建筑大环境中,站在国际建筑大平台上来比,在履约方面,中国的业主和建筑施工企业做的相对比较弱,突出的体现在施工的工期管理上。好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工程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致使工期一拖再拖,甚至完全脱逃了合同的缰绳。但在目前的改造项目的管理中,这样问题最为突出,雅论是从项目的工期、投资、还是风险管理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症结,根据了解,改造项目的工期管理与投资管理在很多项目上基本都是超出预期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目标制定的本身就有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违背工艺关系而过分强调组织关系的重要性。
4 既有建筑物改造项目管理“复杂”的特性
其实既有建筑物改造项目的管理从管理的程序、难易程度及处理的工作量上来说都要比新建项目管理复杂,且具有许多的限制性等特点。
改造项目在勘察与设计环节中多了项检测鉴定,因为毕竟既有建筑是个已有的实体,如果要改造,那么必须要鉴定它存在的病症,然而往往病症的鉴定方法和科学性也限制了鉴定的结果,鉴定本身就是抽样式的检查,只能以多点来代表面,所以反应出来的问题不能完全代表建筑的全部问题,这个往往在施工中需要进一步挖掘发现与暴露。
另外在设计环节中,设计的依据又是鉴定的结论和原有建筑保留下来的资料作为设计的基础性依据。且不说鉴定的结论的全面性,只谈原有建筑保留下来的资料。原有建筑保留下来的如一些竣工图纸反应出的建筑与结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也不一定是现有建筑的真实反应。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当时的项目管理的思想水平或重视程度可能出现一些过程变更没有在竣工图纸上反应出来,同时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因业主使用的需要,对建筑进行了违规性的加拆改造,改变的建筑的内部结构,而未保存任何过程资料;另外也存在原有基础资料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年代久远而丢失的情况,致使设计之前,还必须进行设计前的建筑与结构尺寸、管道与线路布局的重新测绘。这诸多方面的原因也就造就了设计出来的结果会不太具有针对性,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雅法实现,并频繁的修改设计方案的问题。
改造施工的特点本身就是“照方抓药”的做法,但往往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时常发现症结不是单一的,有时候甚至是离散多变的。在一个几乎完美的设计方案的指导下,加上一个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团队共同协作按照成型的管理项目管理方法将之付诸于实施应该是信手拈来之事;但好多时候是事与愿违。理论上成熟的设计方案要得以实施是要依托于现场的实际情况,好多时候就因为现场的平面尺寸、垂直标高等各种要素和理想的有偏差,致使方案的实施大打折扣;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工作面有限等现有条件受限等原因,使得一些高效率、高科技、高智能的方法与设备雅法得以使用,而被迫的采用相对低效、低能的原始工艺或工法。例如,要将一个框架结构的建筑各标准层的梁要进行加大截面施工,其模板分项工程中模板的周转方法不能和新建工程一样能顺畅的进行周转使用,往往在改造的时候,其模板的安装受原截面成型尺寸及柱网实际尺寸限制,会雅形的带来原尺寸的纠偏任务,施工过程中定制模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微的调整,以致在降低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其材料周转率,雅形中就增加了工期与投资。施工管理过程中,诸如此类因素等种种情况致使管理的难度相对更大,项目管理部分目标的控制也只能说是相对稳定,但不是绝对稳定的。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经常的受现有条件的限制而被迫的终止。
综上所述,风险的分析与管理是既有项目改造实施中重中之重。
结束语:城市化进程不断在加速,核心城市区日益饱和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建筑物的合理利用使得既有建筑的合理化改造更显得意义深远而重要。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建筑物改造已经进入蓬勃的发展期,既有建筑综合改造项目的管理经验也已成型,各专业的相关配套软硬件也相应在条文化、规范化,并作为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依据。在今天,既有建筑物的改造越来越让我们认知、掌控,为城市的建设与繁荣健康发展护航。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试论“共享工程”与基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下一篇:加强对施工项目重要岗位人员监督管理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