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1932年程砚秋到欧洲考察一年,目的是“到西方考察剧学,作为改良戏剧的参考”,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将西方的舞台精华融入京剧表演中,广采博收,融会贯通,遵循京剧艺术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京剧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异域的风情美。
【关键词】:程砚秋,京剧表演,异域风情美,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I20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1 -01
香港当代文化中心总监,著名的戏剧艺术家荣念曾先生认为欣赏程砚秋,不单是因为程氏的唱功或舞台技巧出色,而是程砚秋敢于为传统戏曲注入新元素,跨越文化的界限,及对文化发展的前瞻,对文化交流工作的视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努力。[1]
荣念曾先生认为,除了程砚秋,梅兰芳在京剧史上占有另一个重要席位,不过后者并不能像程氏一样,具备对文化发展的前瞻。与梅兰芳 1930 年去美国演出把中国戏剧介绍给西方世界不同,1932年程砚秋在他的事业黄金时期,毅然到欧洲法、英、德、意与瑞士等国考察一年,目的是“到西方考察剧学,作为改良戏剧的参考”,[2]程砚秋回国后出版了《赴欧洲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大胆吸收西方舞台演出可能成为中国戏曲所用的长处,带来了不少革新,更重新思量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方向。
程砚秋所有京剧改革的实践, 都是使京剧 “摩登化”,而没有突破传统京剧的底线。1934年10月25日,程砚秋与俞振飞献演新排悲剧《春闺梦》于中和戏院。据报载:“此剧…衬以灯光变幻,布景新奇,于新旧过渡中之舞台上,力求现代化,开创旧剧之新纪元。”[3] 1938年1月19日,程砚秋率秋声社演出《文姬归汉》一剧于北平新新大戏院。在这次演出中,他发明的银灰底色绘黑蓝云龙新式舞台大幕首次正式启用。1939年4月,他在排演新戏《燕子笺》时,还尝试在化妆方面有所创新。[4]
《三六九画报》对其在舞台方面上的创新表示赞赏:纱屏――程砚秋演剧时不用手胶,改用纱帐,竖立台上,所绘极幽素文雅,精美细致,此又砚秋以其聪敏之智力,参西洋戏剧而发明改善处也,北虽小节,足见砚秋之思想超群,即觉旧式幔帐之凡俗落伍矣。隐幕――砚秋创造隐幕,使锣鼓手、琴师等皆于幕内奏乐,以使舞台纯洁化……另外程砚秋还废除了“饮场”这一业界陋习,即演员在台上喝水,影响唱作精粹以及全剧之精神。[5]
在音乐方面,程砚秋除了将西洋音乐融入中国戏曲之外,更提倡以弦乐为主。传统的京剧以敲击乐及弦乐为伴奏,但敲击乐往往会破坏整个剧情的气氛,故他逐步在戏曲中加入更多弦乐。1942年,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春闺梦》时,就试用小提琴伴奏,结果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另外,演现代戏、加入现代舞元素等,在当时来说均极为革新,富有实验性。[ ]在他的集大成之作《锁麟囊》中灵活运用了好莱坞明星麦克唐娜在《凤求凰》中的歌唱腔调,这种创造性地将欧洲歌曲和梅花大鼓的旋律引人京剧,获得了高度美誉。
在吸取外国舞台灯光处理的方法上,程砚秋借鉴德国《雅穷生死路》中采用的暗淡灯光,成功的烘托了《荒山泪》、《春闺梦》的舞台氛围,也展现了异国风情之美。另外还有《女儿心》中芭蕾舞蹈的借鉴等。
在表情上,《三六九画报》上这样评价过:程之表情,尤称独到,他曾到欧洲考察过西洋戏剧,采取了欧剧的特长,所谓“内心表演”,来应用到国剧上,尤其他演悲剧的时候,更能展其所长将剧中人种种悲愤,宝郁,凄怨,苦闷……心情,都能很深刻的表现出来,使观众由刺激感动而引起人类的同情心,这正是他成功的最高峰![1]
在继承前辈所积累的艺术资源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程砚秋广采博收,融会贯通,遵循京剧艺术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京剧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他对西方艺术的吸收也使得他的舞台表演更加成熟和现代化,不管是整体舞台的借鉴,或是灯光、布景、化妆等等的借鉴。我们在他的舞台表演中可以感觉到一股新鲜的异域风情。
程砚秋异于同辈,不是因为他独特的艺术理念,而是他身上蕴含的一种在其他伶人所不具备的学者人格。程砚秋既雅“歌郎”污史,又雅伶人的不良嗜好,而且“四大名旦”中只有程的子女雅一克绍箕裘,纷纷接受了高等教育,程砚秋的人生取向可见一斑。与他合作多年的编剧翁偶虹回忆起与程初晤的情景说道,“我感到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我还认识不多的名演员中,他似乎不像是位演员,而更像是一位学者。”[8]
艺术和学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靠身体的传承,后者靠思想的延续。余叔岩撰写京剧音韵专著,开启了伶人治学的先河,程砚秋步武其后,尝试将表演技艺进行理论化的探索。程砚秋自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戏剧的文章,既有表演艺术的理论化梳理,也有戏剧观和心路历程的剖析,[9]尤其是《赴欧洲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中,提倡戏曲音乐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还提出效法西方实行乐谱制、完善剧院设施、实行国立剧院等十九条建议。他试图将中国戏曲带到另一个境界,并吸纳西方艺术的长处,改善舞台技术及整个机制本身。
注释:
[1]中国戏曲的实验和跨越 程砚秋精神再现舞台[J],澄空,谭志荣,明日风尚(生活态度),2008,(03):91
[2][3][4]程砚秋史事长编[M],程永江,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0:309,3 9,428.
[5]《三六九画报》,秋声,沈守洪,1940,2(8)
[ ]中国戏曲的实验和跨越 程砚秋精神再现舞台[J],澄空,谭志荣,明日风尚(生活态度),2008,(03):98
[1]《三六九画报》,秋声,沈守洪,1940,2(8)
[8]翁偶虹编剧生涯,翁偶虹,同心出版社,2008:124
[9]论《剧学月刊》时期文人与伶人的戏曲理论革新―以徐凌霄和程砚秋为主[J],王恒,2010,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中国民族歌剧历史和发展的思考下一篇:《长恨歌》两种译文的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