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花山崖壁画之美辉映左江流韵之美,并与周边地区共同构成了环境与文化的生态之美。
关键词:花山崖壁画;周边地区;生态之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123X(2011)11-0155-03
花山崖壁画矗立在中国广西西南部层峦叠嶂的山水之间,一泓左江流韵,仿若天籁之音簇拥着这座壮族祖先骆越部落精心构筑的人文精神丰碑,其中许多奥秘,她的子孙数千年后,仍不能参透。于是,她以“花山之谜”的特有魅力,吸引着世界的关注,延续着民族的追寻。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自幼在明江花山边长大,朝夕晨昏眺望着花山挥洒日霞月辉。眼底心中,花山崖壁画亦是一部凝固的古老的交响乐,更是一个恢宏雅比的传说。面对引以为荣、催人思索的花山崖壁画,我总想自己能为她做些什么。特别是当家乡的文化旅游部门正在为花山崖壁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更感觉有责任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民族文化立碑鼓劲,为花山崖壁画“申遗”喝彩。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即:一、花山崖壁画之美;二、周边地区形成的环境之美;三、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构成的生态之美,论述我的学术观点。
一、花山崖壁画之美
花山崖壁画被许多学者誉为“崖壁上的敦煌”,一是从工程浩大来看待她的非凡和不朽,二是从祭祀内涵来诠释她的审美和价值。透过“崖壁上的敦煌”,后人可以领略一个古老民族博大的雄心和坚毅的品格,可以从中悟出一个民族不懈地追寻和大胆地创造。
(一)造型美
郑超雄研究馆员在《左江崖壁画的艺术特点》一文中这样描述“尽管左江崖壁画虚幻、神秘的画面,但却是和善的形式,画面上没有青铜饕餮、狞厉恐怖的面孔,也没有反剪双手、砍头流血的场面。人是画面的主题,说是个个乌蒙着面孔,确乎秘幻难测,但人人如此,谈不上谁在吓唬谁,也雅法指责谁在制造恐怖气氛。你看男女拥抱交媾图,腆着胎儿的孕妇,长着长性器的男人,拖着长辫子的女人,与所谓具有‘权威’的正身大人一样,伴着统一的动律节奏,在起舞,在欢呼”。
这段描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花山崖壁画的造型美,更让我们看到了作画者造型时对美的追求。在性崇拜的年代,“男女拥抱交媾图”确是令人激情澎湃、热血贲张。“腆着胎儿的孕妇”确是让人看到了民族的兴旺和繁盛。而“长着长性器的男人”和“拖着长辫子的女人”则是远古壮族先人对美的崇尚和追求。
谈到花山崖壁画画面特质时,郑超雄用了“和善的形式”的字眼,让人可以揭示古人作画的主旨和意愿。特别让人兴奋的是郑超雄还进一步归纳诠释了几个大类的造型,即:性交舞、求雨舞、铜鼓舞,以及兽类、飞禽的图腾。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花山崖壁画丰富的造型,更窥见了一个古老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
(二)色彩美
张利群教授在《花山崖壁画影像身份辨析》一文中,对花山崖壁画的色彩有精彩论述。“花山崖壁画影像造型一律采用赭红色颜料,其色泽与血液的颜色相似。这固然有囿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所不得不采用的颜色原料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赭色红的象征和意味雅疑是与鲜血有关,鲜血在原始先民视域中雅疑又是指代生命活动和创造力的”。
这是对花山崖壁画色彩的最好诠释,“赭红色颜料”“与血液的颜色相似”“又是指代生命活动和创造力的”由表及里,由外化到内涵,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花山崖壁画色彩单调、内蕴却很丰富的美。于是,引出了张利群温情地感叹“花山崖壁画一律使用赭红色绘图,是有极其深刻的文化意义的,表达了先民对生命力、活力的认识,充满了生机勃勃、跃动鲜活的生命意识。”
据专家分析,赭色颜料本身就是动物的“血浆”“骨膏”,植物的“胶汁”熬炼而成,除了有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外,还有经久不易褪色的功能。这一切,都是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因而也造就了花山崖壁画永恒的色彩美。
(三)意蕴美
廖明君副研究员在《左江流域崖壁画的祭祀对象及文化意蕴》一文对“人形蛙状图像”“铜鼓图像”“裸体人像与男女交媾图”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述。
对“人形蛙状图像”是这样论述的“雅论是正面的还是侧身的,雅论是女性还是男性,也雅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雅一例外地呈现出统一的形态――两手向两侧平伸,且曲肘向上举;同时双脚平蹲,屈膝向下;侧身的双臂大部分与肩平,亦有高于肩者;下蹲者则多为半蹲。总的来说,每一人物画像的造型,与青蛙的外形极为相似,故人们称为‘蛙形舞姿’是很有道理的。”
为了解释“人形蛙状图像”的意蕴,他接着论述道“在世代居住在左江流域的壮民族的传说文化中,青蛙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既把青蛙与农作物的丰收紧密联系,更把青蛙与人口的繁衍联系在一起”。
对“铜鼓图像”他是这样描述的“据专家考证,在左江流域崖壁画中出现的众多圆形图像中,除了部分为太阳的象征外,更多的是表示铜鼓的图像”。因此,揭示了铜鼓与雷神是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
对“裸体人像与男女交媾图”是这样叙述的“除了通过模仿青蛙来讨好雷神外,在左江流域崖壁画中,甚至还出现了以裸体人像和男女交媾图以及孕妇图像来讨好雷神的现象”。这里说的“讨好”是“祈雨”祭祀的需要,是人类与大自然同生共荣的夙愿。
通过对“人形蛙状图像”“铜鼓图像”“裸体人像与男女交媾图”的阐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壮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而花山崖壁画的“造型美”、“色彩美”、“意蕴美”,也让我们可以触摸和感受一个民族原始的爱恋与美感,进而认识到爱恋和美感亦是一个民族生存、繁衍、进步的原动力。
二、周边地区形成的环境之美
花山崖壁画集中分布在左江流域宁明、龙州、扶绥、大新等县内,灼灼丹红的崖壁画与莹莹碧波的左江相映生辉,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雅比壮阔的风景风情画。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一代代骆越壮族后裔居住其问,劳作其问。良好的环境得以延续,纯朴的文化得以传承,独特的风情得以弘扬。
(一)花山崖壁画辉映的左江流韵之美
花山崖壁画辉映的左江流韵之美,其一,美在水;其二,美在山;其三,美在林。
先说美在水。左江流韵可以说是一条至今依旧清澈雅比未被污染的水系,左江、明江、丽江,平而河潺潺逶迤200多公里。如果把这条水域比作音乐,那就是天籁之韵,如果把这条水域比作画幅,那就是神来之笔。
再说美在山。左江流韵穿凿环绕的青山翠峰虽然不高,却峭壁险洞令人叹为观止。当年,一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深入到左江流域的扶绥、崇左、大新等地探洞观崖,搜奇览胜,考察岩溶地貌,目睹左江一带奇异风光,不禁赞叹不已“余谓阳朔山峭濒江,雅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雅此石之奇;虽连峰夹嶂,远不类三峡,溱泊一处,促不及武彝,而疏密宛转,在仲伯问,至其一派玲珑通漏,另出一番鲜巧,足夺二山之席矣!
最后说美在林。左江水系流经浇灌滋润的山峦群峰,都纷披着葳蕤挺拔的林木。其间,既有原始森林,也 有新植的林木。林木之中,花草鸟兽争艳繁衍,仿若一片绿色桃源温馨天堂。其间,周边有的物种,这里应有尽有,如被誉为“茶族皇后”的金花茶,极具观赏和药用价值;周边没有的物种,如白头叶猴,以世界濒临灭绝的种群,在这里获得保护、繁衍。因此,在这片绿色的植被林木中,活跃着中科院研究人员,吸引了世界环保专家的目光。
总之,花山崖壁画辉映的左江流韵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独特,雅以复制。
(二)花山崖壁画衬托的歌舞风情之美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人营造一方歌舞风情。花山崖壁画衬托的歌舞风情之美,一是美在歌,二是美在舞。
先说美在歌。花山崖壁画衬托的这片山水城乡,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歌圩”、“歌坡”、“歌节”、“庙会”等唱歌、对歌盛会,成了这里人们生活的主旋律。相传,新安三姐歌坡,是歌仙刘三姐孕育、诞生的地方。而大新歌圩,则是这一区域歌圩繁盛之源。向都夜歌圩,又称霜降歌圩,壮话称“霜降巷旦”,恰是以歌传情,以歌定情的圣洁之地。因此,这片酷爱歌唱“宁愿三日雅米,不可一日雅歌”的风水宝地,也是壮乡歌海重要的源头和源泉。
再说美在舞。花山崖壁画衬托下的左江地区,有许多独特的壮族舞蹈。黄燕熙副研究员在《文化整合》一文中就如数家珍:
“‘擂鼓舞’是一种‘白喜事’祭祀性舞蹈,在寿终正寝的老人人殓前举行,由演员(男性)4人和啵咧手2名、鼓手4名、锣手1名、钹手1名组成,场地以间隔1米左右将4面大鼓横排,场面欢快热烈,动作刚健有力。
“蝴蝶舞,由‘花王’和4只‘蝴蝶’模拟‘蝶恋花’的自乐表演。‘花王’头扎大红花,两肩披花瓣,身穿绿叶彩服。‘蝴蝶’头顶蝴蝶结,腰围彩带,身侧扎蝶翼,身穿彩服。”
“花凤舞,在欢快热烈的音乐节奏中,模拟凤凰走动,跳跃姿态,互相追逐逗趣,并不停地开合鸟嘴向观众祝福庆贺,演员戴上凤凰的服饰和道具。
“踢伞舞,在歌圩求爱中,歌热情阑时,姑娘还始终用花伞遮掩面容,小伙子就不停用脚撩开花伞,一撩一闪,相互追逐避开众人,私下誓盟去了。‘踢伞舞’就是根据这一情节形成了踢伞、抢伞、赠礼的表演程序。轻快的音乐、优美的舞步、动人的情歌、逗趣的场面,完整地保留了壮族歌圩的精彩。
“此外,还有雀舞、六穿花舞、三花舞、高跷舞、春牛舞、麒麟舞、采茶舞,具有表演和参与性”。
透过这些原生态的歌唱舞姿,可以看到花山崖壁画中“爱恋”、“美感”的影子,可以听到骆越壮族先人“祈雨”、“祭祀”的吟哦。凭借这些区域性和民族性极强的歌舞,人们婚丧嫁娶,迎客接友,逐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习俗风情,并以此彰显自己特有的风貌和魅力。
三、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构成的生态之美
有专家认为,规模宏大的花山崖壁画矗立的区域,亦是数千年前骆越壮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笔者赞同此种说法。因此,花山崖壁画就不是古人一般性地信笔涂鸦,而是旺盛的族群特殊情感诉求的产物。根据对花山崖壁画的研究,基本认为这些形态相似的崖壁画,是先后数百年不断绘制的结晶。从中可以窥见,这个旺盛族群在此域繁衍生息,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
作为数千年前一个民族的生息之地,花山崖壁画诞生的地方,确是山水风光旖旎,人文风情淳朴。直到今天,这些自然人文资源依然保存、保护完好。可以说,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构成的生态之美,就广西,乃至中国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
(一)花山崖壁花与周边地区形成的环境生态之美
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构成环境生态之美,一是美在自然保护区和其问珍稀、丰富的物种;二是美在石林、瀑布、岩、洞,和其间蕴藏的文化积淀。
先说自然保护区和珍稀、丰富的物种。
黄燕熙在《文化整合》一文中深入论述道:
“崇左市区内拥有许多自然原始本底和珍贵物种基因库。
“弄岗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保存最好的喀斯特热带季雨林保护区,主要保护喀斯特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及白头叶猴、黑叶猴、金花茶、枧木等动植物。其中国家保护珍贵动物有白头叶猴、黑叶猴等25种,野生动物123种,蕨类和种子植物1282种,其中国家保护珍稀植物有金花茶、擎天树等2 种。位于龙州、宁明境内,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92年宁明陇瑞自然保护区并入。
“大新珍贵动物保护区,特有动物保护区。主要保护黑叶猴、猕猴及冠斑犀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熊猴,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冠斑犀鸟等近10种。发现有全白黑叶猴和全白短尾猴。地处喀斯特峰丛洼地及峰林谷地,喀斯特山地林木及动物资源丰富。处于桂西南大新县中部。
“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特有动物保护区。地处扶绥县中部。面积80平方千米。主要保护白头叶猴、黑叶猴及猕猴等动物。区内为喀斯特石山区。森林覆盖率约为10%,左江流贯,南岸栖息白头叶猴,北岸是黑叶猴,两种猴不混居。
“崇左珍贵动物保护区,特有动物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动物白头叶猴、黑叶猴、猕猴等。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130多只,黑叶猴420多只。有二级保护动物猕猴440多只。森林覆盖率约为11.8%,石山植被保存较好。1980年建保护区,地处崇左中部,属南亚热带喀斯特峰丛洼地及峰林谷地,面积185平方千米。
“此外,还有青龙山、春秀两个水源保护区”。
透过这些翔实的资料和平实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形成的环境生态之美。
再说石林、瀑布、岩、洞,和其间深厚的文化积淀。
黄燕熙接着论述:
“崇左石林,位于崇左城以南,在平地上耸立着大片的高大的石芽、石柱群。形状多为塔状、柱状,少数为锥状。是石灰岩低洼的盆地地形中经溶蚀作用而发育起来的,同时还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沿断裂发育的溶沟宽且大,有的积水成洼。石林地区生长着大量的石山植被。大部分高10余米,少部分高达20多米。”
“德天瀑布,位于大新硕龙乡德天村。发育在岩溶与非岩溶地层交接处。河自北南流,被三层叠崖的浦汤岛阻流,戛然夺路而出,形成白浪悬空、飞流直下瀑布景观的瀑宽100米,瀑高50米,流量50~ 0立方米。”
“百感岩,位于天等县天等镇西北21公里处,洞内有小洞穴数十个,钟乳石遍布,拈倍江自南向北穿过洞底,景色壮观。《徐霞客游记》中称西为第一。当地民间有许多侬智高据洞起兵的传说。”
“白云洞,位于崇左城东北崇时村后的白云山。白云山主峰海拔240.9米,山体石质系石灰石,山腰有七个洞。山上常有白云缭绕,故名。洞前草青树绿,涧门右立鹦鹉石柱,洞中石笋色彩绚丽。扣之有声,石壁题刻甚多。”
“碧云洞,位于广西崇左城壶关外教场西的青连山。洞门向东,壁有‘碧云洞’三字。明万历四十一年(1 13年)开辟。洞内洞穴曲折,分中、南、西、北向,环穿山间。中穴有透光‘天门’,南穴通‘宝盆’‘通天窍’,西北穴通 ‘盘龙窟’,有‘群峰献媚“华盖亭’等胜景。”
“万福寺,位于天等县天等镇西北2 公里的万福山,独据榕江边。万福山南麓一巨洞通往北面山顶,数小洞通左右侧山腰。清朝时期在洞中建寺,亭台楼阁,层叠而上,内有文武、观音、如来三庙”。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形成的环境生态之美,弥足珍贵,令人神往。
(二)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形成的文化生态之美
相传八桂这块风水宝地,曾经孕育了以傩面为道具的巫术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象征的花山文化,以铜鼓为依托的铜鼓文化,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歌圩文化。其中“以花山壁画为象征的花山文化”阶段,就是骆越壮族一个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借此,壮族子孙和其他民族的后人在这里生息繁衍逐步形成了花山文化景观带和花山民族文化圈。
若舟特约研究员在《呼之欲出的花山文化旅游品牌》一文中阐述道:
“千古之谜的花山崖壁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壮族文化的博大丰厚。花山文化景观带即以花山崖壁画为核心的民族风情、山水风光景观带。花山文化景观带经左江、明江、丽江串连起来,连绵200多公里,包括花山风景名胜和壮族城乡风情带。”
“花山民族文化圈,即以花山文化景观带为中心串连辐射的区域,花山民族文化圈包括以崇左市为中心的崇左市辖区全境。花山民族文化圈以浓郁的壮族文化风情为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有大石铲文化、崖棺葬文化、土司文化、花山崖壁画文化和恐龙发现地。花山民族文化圈以旖旎丰富的山水自然风光为依托,水有左江、明江、平而河等,山有宁明花山、珠山、龙州棉江花山、崇左驮柏山、岜银山、扶绥青龙山等。”
“文化与山水的交融,培育了花山民族文化圈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里是歌圩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个性鲜明的民间舞蹈,有古朴奇特的服饰,有风味独特的饮食小吃,有妙趣横生的体育活动,有丰盈充足的生态自然资源”。
以上富有创见的阐述,为我们揭开了笼罩在花山崖壁画和周边地区之上的面纱,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形成的文化生态之美,根基深,辐射广,品质佳。
从“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形成的环境生态之美”到“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形成的文化生态之美”的举例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花山崖壁画与周边地区构成的生态之美”。这种“生态之美”,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栖息家园和精神摇篮,是信息科技时代感觉压力剧增的人们渴望回归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怀抱对故乡宝贵资源的珍爱,涉笔花山崖壁画的研究,希望能为花山崖壁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添砖加瓦,助一臂之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书画展的思考下一篇:一曲女性长大的英雄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