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些年来,中国的音乐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音乐评论问题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多的成果。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音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了诸多音乐评论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国当前音乐产业发展中折射出的音乐评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两大方面探讨这些内容,并探究中国音乐评论健康发展的办法及措施。
【关键词】:音乐产业 音乐评论 学理 学统
中图分类号:J 0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中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作为具有音乐舆论导向作用的音乐评论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建树,为音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引导、宣传与反馈等作用。这些都对中国整体音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音乐文化产业过程中,我们还应看到,由于多种因素的局限,我们的音乐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及进一步的解决。
一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中折射出的音乐评论问题
在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音乐评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承担了很重要的职能,包括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启发人们的审美心理、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及时对一些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学理、学统方面的分析与探索等,从而使得人们保持清新、淡定、理智的心态去看待音乐产业的发展,同时健全音乐评论的生态环境和音乐评论机制,为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保障。
但是多年来,与之相随的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具体来说,在音乐产业的发展中,从多个层面折射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音乐评论的理念、思路还过于狭隘,音乐评论的学理依据还过于浅薄,我国音乐界急需很多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评论。我国当前音乐评论方面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也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检验。但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音乐评论发展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些问题首先反映在音乐评论的思路过于狭窄上,音乐评论需要多方面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以及建立系统的学理体系等深层问题上。
例如,当前的很多评论都存在着就事论事的倾向,不能深入其中,或者不能以系统的学理作支撑,导致评论的肤浅和庸俗、空洞,缺乏说服力;要么就是在争论中或评价的问题上,“两条线跑车”各说各的话,不能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还有的音乐评论过于注重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导致重心失衡,或者商业气息过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当前造成了音乐评论过程中的简单化或者盲目性的倾向,导致音乐评论缺乏有力的内涵和舆论引导力,成为一种单纯性的宣传、炒作或者不负责任的、随意性很强的吹捧、商业噱头。
再如,我国在音乐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分离出了众多关于音乐评论的理念、思路,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过多的强调经济效益,使得对音乐评论的本质认识有所偏颇,从而导致了对音乐评论内涵理解的偏差甚至简单化的倾向,也造成了音乐评论人才的就业与工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唱主角的局面,从而忽略了音乐评论的学理建设。这其中包含当前商业性因素的影响,而其它问题则退居到了次要地位的现状和形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商业化气息过浓、产业化过程中音乐评论单一化的状况。另一个极端就是当前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理念单调,很少考虑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很少探讨现实中深层的音乐问题,大多流于简单评述。我国的音乐评论工作在学理层面的简单化倾向,使得评论工作缺乏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深层性的理论指导,缺乏说服力很强的理论依据,从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评论,这种情况很不利于音乐产业的发展。
第二,我国当前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音乐评论缺乏丰厚的学统和专业背景,造成了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中相关问题的出现。一方面音乐评论人才过剩,这种过剩是数量上的过剩;另一种过剩是某种层次上的过剩,因为在当前来看,音乐评论的从业者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例如,这些乐评人所能够进行的音乐评论集中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者集中于某几个热点问题,但他们对于一些复杂的文化产业现象却雅法进行客观、有效的评论,或者说对一些音乐评论的理论问题缺乏研究,而能胜任实际工作的又有限等,这都是相对过剩的表现。同样的状况也存在于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和音乐批评的机制中。由于多年以来的传统,音乐评论一直不受重视,也很少作为一个专业进行设置、教学,从而造成优秀从业者甚少的状况,而具有高素养的评论人才又多集中于少数几所知名高校,并没有在市场、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而是多集中于教学和学术研究。这些都使得对音乐现实问题进行的评论没有成为一种培养理念上的传统和学术研究上的传统,因而使得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和培养模式出现了缺乏专业背景和丰厚学统的问题。
再如,这些教师的评论范围还相对较窄,要么集中于严肃音乐、要么集中于民族音乐、民族器乐,而从事对国外古典音乐,国内各种地方戏曲、曲艺评论的则是更少。由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诸多问题的影响,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又没有与市场运作的各种演出、演讲相结合。真正具有多方面综合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音乐评论人才非常稀缺,也很少有综合性的、高素养的音乐评论。这样的一种市场运作、评论方式、产业化发展模式只能说是一种片面的发展,对于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当前情况下,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音乐评论的实践语境相对闭塞、乏味,出现“一边倒”“相互谩骂”等炒作趋势,或者音乐评论工作者的实践机会很少,同时由于各自对本专业之外的其它实践学科知识的匮乏,没有总体方向上的指导,造成了音乐评论缺乏严肃性,缺乏实质性的争鸣,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等诸多不良状况。
例如,对于某些音乐会的评论,到处都是叫好声,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声,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尤其是近些年来,在评论人的鼓吹下,几乎没有不成功的音乐会。
音乐评论是体现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的学科,我国极度缺乏这方面的合格人才。这样的状况造成了音乐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实际需要的人才必须经过再次培训;同时音乐评论人才的相对匮乏,也造成了合格音乐评论人才的匮乏。我国培养音乐评论人才的传统模式,使大学过于倾斜的这一情况造成了人们观念的单一,从事金融、市场、传媒、策划的专业人才却很少,造成了当前实际需求人才的匮乏。音乐有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作用,如果落入一种对音乐的消遣窠臼中,音乐的发展就会受到致命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试图探寻解决或者改变这些音乐评论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二 构建中国真正意义的音乐评论的措施与对策
鉴于我国当前的音乐产业发展现状和音乐评论的具体形势,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完善音乐评论状况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积极探索有利于音乐评论人才培养与产业化发展相互促进作用的有效对策。我国当前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完成彻底的转型,因而带有很强的传统培养理念色彩。当前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利于音乐的产业化发展,也不利于音乐事业的整体发展。应该积极探寻一种将音乐产业化发展也融入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因为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考虑到建设我国音乐产业的实际需要,探索音乐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的需要和规律。因为现实中的需求是现实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必须有一种多元化、多样化的音乐评论内涵和精神贯穿于其中,并对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和诠释,使得人们真正认识到音乐文化发展的深层内涵,从而促进音乐产业的发展。现实中所需要的音乐评论人才,是要在市场和音乐产业化过程中检验的合格人才,是能够适应当前与未来复杂变化发展的合格人才。
在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市场、产业化、专业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再进一步的细分,在内部实现一种细致的专业划分。音乐评论可以当做一门课程来设置,通过对艺术功能与实用功能的划分,做到各有侧重的课程设置,培养大批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和素养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人才,并将这些人才的培养作为结合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然后结合着传媒、制作、营销、策划、管理、经纪人等方面因素,使之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之一,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音乐产业是有形和雅形的一种结合,乐器的制作与销售以及和音乐有关的一切方面的书籍、广告、演出等多种因素也要纳入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模式范畴。简而言之,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能够培养更多类型的音乐人才,这些人才既包括学术研究型人才也包括应用研究型人才,既包括对文化事业部门行政、教学进行评述的人才,也包括能够对一切有关音乐器物生产、流通、经营、策划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分析、运作的市场、产业方面的评论人才。
第二,在具体探索过程中完善音乐评论人才培养模式和音乐评论机制。在上述的探索过程中,还必须探寻具体的、完善的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模式、净化音乐评论的生态环境和建立有效的音乐评论机制,音乐的发展需要很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为舆论导向的音乐评论必然是非常重要的领域。由于当前发展音乐产业折射出了许多不甚理想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肃清这些不良情形,减少负面影响,发挥音乐评论的积极作用和推动作用,从而使得音乐顺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音乐评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音乐评论生态环境的净化与音乐评论机制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建立良好的评论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音乐评论的内容进行分类,将评论的媒介进行细分,将评论人的资格、资质进行限定,同时肃清不良媒体的影响,进行严格管制,界定音乐评论的具体流程,从而使真正的专家发挥自身的作用,提升专家的待遇、名誉,使得具有研究积累的人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媒体影响力,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单位、某一领域。通过上述诸多方式,可使当前的很多问题得到改善,从而初步奠定一个相对良好的音乐评论生态环境。
除了上述方法外,笔者还认为,音乐评论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反映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与发展需要,必须与市场、与未来需要紧密的结合。创造出更多、更为灵活的模式,打破当前“双轨制”的限制,实行具有创新意义和很强适应能力的多元制,使得各种音乐文化都得到产业化发展的实惠,也实现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综合性发展。
第三,探寻在音乐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转变思路与转变音乐评论的新理念结合转变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与转变音乐评论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不是孤立进行的,也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变。这种转变必须结合起来。具体的说,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要最大可能的整合音乐、传媒、工艺等诸多的相关资源,使得效益最大化、影响最大化;而音乐人才的培养则是要整合所有与音乐相关的资源,培养出能够适应多种发展可能的优秀合格人才,因而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为了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具体的发展思路上,我们必须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寻找能体现出两者之间关系的对策和结合点。这样的音乐人才算得上是全面的发展,是能够对发展文化产业中的诸多音乐文化现象和本质进行透彻解读与评论的合格人才。因而必须采取多元的发展思路、多元的发展模式、多元的方式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音乐评论真正成为舆论的阵地,成为引领人们思想、精神与审美的有力媒介,同时也发展了音乐事业,推动了音乐产业的良性发展、综合性发展、多元化的发展,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本文系2010年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14022 C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美]伦纳德・迈尔,何乾三译:《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 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李艳昆,女,1911―,天津静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下一篇:中国音乐创作的复合式民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