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甘肃张掖;大佛殿;古建筑;维修加固技术
【摘要】大佛殿是甘肃张掖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古代建筑,因年久失修,2005年国家拨款进行了加固维修。本文记录了维修前对大殿保存状况的勘察测量情况,以及在此次修缮、加固、补配过程中,古建筑维修技术的应用与具体操作。
一、大佛殿概况
张掖大佛寺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西南部,属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文化地带,“两山夹一川”是张掖地区总的地理特征,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两山之间是宽阔平坦的盆地。大佛寺坐东朝西,整座寺院由山门、牌楼、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配殿、土塔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大佛寺原名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明代宣德、正统、成化、万历年间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1980年大佛寺列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199 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殿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原建筑为一层单檐歇山顶布瓦屋面,历史上的封建皇帝曾三次为大殿赐名,可见大佛寺当时的规模及其重要性、影响力之大。清乾隆年间,大佛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乾隆十二年(1141年),用倒塌后能利用的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改扩建为现在的二层三檐滴水的歇山黑活脊兽布瓦顶建筑。后又补了栏杆。建国后的19 4年、1913年、191 年分别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维修,1919-1989年间又对大佛寺进行了修缮。1981年张掖市博物馆迁入大佛寺,负责全面管理工作。2005年国家又拨款对大佛殿进行维修,主要是对殿内卧佛的木骨架及殿内木构件等进行加固修缮。笔者全程参与了此次工程,担任监理工作。
现在的大佛寺是张掖市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组大型木结构古代建筑群。因当地人信奉佛教的较多,对庙宇建筑的保护意识较强,所以在经历了动荡的年代后,大佛寺的主体建筑大佛殿还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殿内部分构件仍保留着西夏、藏传佛教建筑的风格和信息,但大部分构件为明清时期的遗物。大佛殿内正中安详地侧卧着一尊释迦牟尼泥塑像,头北脚南,周边围绕着他的12位弟子,表现的是佛祖涅时的情景(图一)。卧佛为大木结构骨架,身体总长35米,是国内现存体型最长、保存较完整的室内泥塑卧佛,较好地保存了地方工匠的塑造形式、手法和风格。大佛殿是一座集建筑、砖木雕刻、泥塑(图二)、彩画、壁画(图三)、木版贴画等艺术为一体,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二、大佛殿勘察情况
因本工程受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长年失修,大佛殿台明的地面排水不畅,后改为水泥方砖;部分装修已被改换,式样颜色与原有建筑已不谐调;大殿各角翼角椽与角梁脱节,瓦顶局部残破漏雨;二层斗拱歪闪、脱节;部分青砖酥碱,墙体开裂,油漆彩画脱落、退色、起甲。
1、地面、台明、月台、台基、散水
室内用32厘米×32厘米水泥方砖斜铺,地面基本平整。台明与月台在土台的基础上,于上世纪80年代后补了周圈基础石条和水泥制栏板,并把月台和台明统一用49厘米×49厘米水泥方砖斜方格铺墁成一个坡度的地面。前后台级象眼均为水泥抹制。月台地面高低不平,有的高出地底皮,出水口排水极不通畅。散水为水泥制板铺墁。台基砌体条石部分损坏,风化比较严重,排水龙头已损坏。
2、墙体
为了解决大殿梁架歪闪、柱子糟朽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更换,并将部分裂缝墙体拆除重新砌筑,然后用水泥砂浆勾缝。现在一层、二层有的部位又出现了裂缝,有的非常危险。一层前檐墙木装修两侧各镶嵌有两幅砖雕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图四)。
3、柱
经探查发现,一层墙内檐柱和殿内墙体里的金柱大部分已糟朽,需要修缮的达95%之多。另有约95%的露明金柱由于上次维修时在柱根底部垫木枋,外围用水泥抹平,柱外表完好雅损,但由于外层水泥的凝固,造成内部气体不能迅速向外排出,只能沿柱根芯部向外排出潮气,致使金柱内部糟朽十分严重,有的竟高达1米多。一层或二层外露的各种柱子,有的劈裂宽度2~9厘米,深度达柱径的二分之一,高度3米之多,部分原来补的木条或木块裂开、松动、脱落十分严重。有的柱子柱根中点不在统一轴线上,偏离柱顶石中心比较多,柱测角大小不一,有的倒测角达1 厘米,大部分向东南方向倾斜。还有的柱头与柱根直径悬殊,柱高12.4米,小头直径24厘米,大头直径54厘米,严重偏离柱高比例,致使柱开卯榫处出现弯曲,不得不在旁边附加小短柱。由于柱础下沉,造成柱子高低落差明显,最多可达25厘米。
4、挑檐檩
一至三层所有檩条的损坏情况主要有:表面劈裂深浅不一,大部分在1~4厘米之间,最大深度可达檩径的三分之一;接头卯榫松动、脱节严重,脱节一般在2~ 厘米左右,对比较危险的构件已用铁扒锔做了临时加固;由于上次维修时对新换的檩、枋构件没有做断白处理,现在有的构件已出现变形;由于多种原因,大佛殿上的檐部檩条大部分没有在中轴线上,并且上下落差较大,最大的净差达1 厘米之多。
5、平板枋、额枋、穿插枋、随梁枋、挑檐梁
绝大部分平板枋是二至三拼的,由于阑额受压后下沉,必然造成平板枋随之下沉弯曲,出现这种现象的约占总数的80%,但弯曲的程度不同,一般为2~ 厘米。再就是劈裂,脱榫和劈裂的缝隙较大,宽度4厘米,深度约为构件的三分之一,长度可达构件全长的50%,情况十分严重。
额枋的问题则不同,由于柱与额枋连接的卯榫较浅,柱的木质也软,额枋经上部压力后弯垂或下滑。虽然大部分额枋是上次修缮时新更换的,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劈裂弯垂或脱榫,劈裂宽度多在2~4厘米,深度在构件的二分之一左右,长度一般是全长的30%左右。在脱节比较严重的部位都临时加固了铁扒锔,有的弯曲较严重的檩、枋处,已出现了塌陷或漏雨的现象。
穿插枋、随梁枋、挑檐梁大部分出现的问题是劈裂、脱榫,梁头被上端重量压断的情况较多。劈裂与其它构件相比较轻,但脱榫现象较其它构件严重,有的多达1厘米,非常危险。大殿所有的翼角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榫卯脱节、脱离,屋面沉陷,比较严重的已用铁条把脱离卯口下沉的角梁拉住,又用铁丝把塌陷下来的翼角椽绑起来,作为临时加固措施。升头木的上、中、下三层角已被压劈裂,每层角的上角梁、中角梁、下角梁都不在一条垂线,上、中、下三层角离统一垂线相差14厘米。
、梁架结构
整体梁架向东南倾斜,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卯榫松动、脱节,构件扭曲、劈裂较严重。一层随梁枋出现断裂,下面用柱子临时支顶。从三层的挑檐梁、随梁枋到穿插枋下皮至二层的挑檐梁上皮之间,紧挨着通金柱每缝两架都增加了短柱进行支撑,防止因上部压力过大、柱径比例失衡而出现问题。梁架不方正,相互错位,每一间前后宽窄尺寸不一样,每缝梁架高低不同,同一梁架上的木构件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1、斗拱
一层里外斗拱基本完好,只是小斗丢失的较多,昂头构件部分短缺,连体拱件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短缺。
二层斗拱制作较为粗糙,昂头连接处榫卯大部分松动,有的已经脱节,昂嘴损坏,小斗错位、短缺、劈裂。整攒斗拱外闪倾斜,已不在一条柱中轴线上,高低不平,落差较大,大部分拱眼壁板是后期维修补配的。
8、装修
一层前檐三间木板门卯榫松动,开启不便,后檐木板门为后配置的,没有油饰,下槛残损比较严重。
二层前檐明间木扇是后期修缮时配换的,心屉为十字套方。南北稍间木扇也是后换的,心屉为一马三箭,与原式样极不谐调。后檐明间有两个扇与其余六个扇的尺寸、式样不同,心屉为木板上作彩画或写字,其样式与北稍间相似。南次间上半部的雕花局部破损,南稍间为后换的镶木板扇。
槛框外劈裂,抱框脱节、外鼓,其走马板弯曲、错位、折断,脱落的一半为后期修缮配换的。
后檐木版画由于十大弟子像的前倾和偏移,使木版画和间枋变形,木版画底部外鼓变形。
二层挂落、栏杆基本完好,后檐为后期修缮时配换的。
楼梯下半部是后期修缮时新砌的水泥台基,楼梯也为后期修缮时新做的。楼板局部磨损较严重,部分楼板已变形、损坏,因缝隙扩大而下沉。
9、椽飞、连檐、望板
每层的角科翼角椽后尾与角梁连接处绝大部分已脱节、劈裂、糟朽、变形、下沉。连檐由于长年暴露在外,风吹雨淋,已劈裂、弯垂、糟朽。望板已可看到糟朽部分露出的灰背,绝大部分不能再用。
10、瓦顶、兽件
瓦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瓦节脱节、松动,部分地板瓦及筒瓦已经损坏,最大的问题是檐部坡度过缓,瓦顶底瓦大部分没有按规范的做法铺瓦,大部分是压二露八或压一露九。
兽件的大件部分比较完好,小件由于短缺比较多,经后期修补,所以有时代早晚的不同。
11、殿内卧佛及木骨架
卧佛身体局部龟裂、起甲,颈部后侧的螺髻缺失。头部与殿内的扇面墙脱离而向西倾斜,自上而下形成裂缝,最宽处有3厘米,颈部到左右肩处有裂缝,右臂上部与肩处有宽4厘米的裂缝。右手臂下部下沉,长190厘米,现用木支架支顶。腹部佛裙位置高 0厘米处有长约 50厘米的横裂缝。10个脚趾自上而下有垂直裂缝,左脚小脚趾东西向有通裂缝。
佛像内部的木骨架局部有脱榫、扭曲、歪闪、倾斜的现象,变形较为严重。
三、修缮、加固、补配时的技术与技巧应用
1、对大佛的修补加固
大佛殿内的大佛长35米,是国内第一泥塑卧佛,塑像外部的色彩暗淡,有的已龟裂起甲,这次只对大佛内部进行了修补加固。佛像胎架高三层的大木架构造因年久失修,造成局部木构架变形、歪闪,通风系统不良。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能力,只对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处理。
佛像内部相对来讲是比较潮湿的,因此在用料上要求严格,要充分考虑到加固工程与内部温度情况的关系,必须做到加固后的稳定性、坚固性和持久性。在选材上,首先必须干燥,其次必须木纹直顺,不能有疤结、转心、劈裂、弯曲、糟朽等现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首选较硬的杂木,因为它吸收潮气较少,抗压强度大。在对大佛内部木构架进行维修加固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维修,决不能对佛像造成任何损坏,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只有更完整地保护、保存它才是修缮的目的。根据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的操作方案:
(1)大木结构的倾斜、歪闪、扭曲、变形是经过多年来自然沉降、构件老化、地下潮湿、土质物理变化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在修缮过程中,绝不允许出现硬顶、硬动、乱撬、随意拉扯、重力敲打、用力震动等盲目施工现象,要仔细、认真地做好每一步施工的详细计划,在保证原构架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工。
(2)在对木构架支顶时,用力的方向要正确,不能用反。支顶构件能起到应力、等力、支撑力的防护加固作用,达到增强木构架坚固、稳定性的保护加固目的。
(3)利用支顶、斜撑、铁板牵拉等措施进行施工。用枋木在倾斜方向需要支顶的位置进行实际勾画尺寸,使支顶构件在安装正合适的前提下稍微硬一点,这一点是非常不好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把构件小头认到要支顶的位置,然后用杠杆在构件面上两端外加力到支顶部位。斜撑操作也是同样。再用铁板对所有加固构件的用力支撑点进行保护拉接加固,先把铁板的锚固点测量准确,在下面用电钻加工打眼后,用螺丝上紧。使用铁丝牵拉时要平稳绞力,安全加固。
(4)对每缝梁架木构件不仅进行立面加固,还要把纵向左右相邻的构架之间相连接的构件进行细部整体加固,仔细查看每个卯榫,按实际情况进行加固。
对大佛的几项加固措施效果较好,达到了这次维修加固的目的,保障了其内部木构架的安全(图五),使整体塑像得到了全面安全的保护。
2、一层内檐柱墩接与二层檐柱加固
根据柱子的实际糟朽情况和位置的不同,做了具体处理:墙体内的糟朽柱子或露明柱,外表皮没有残损,柱芯糟朽高度不超20厘米的,采用了石料墩接、外部包镶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石料加工时按柱直径制作,上下打凿出麻面粗道,并在中心凿出卯口,墩接安装时用硬杂木做成方榫,与柱顶石上下连接。二层檐柱有部分是用原一层建筑内的金柱改制的,经初步考察,有12根8米多高的柱子带有红颜色,柱径基本相同,其余二层檐柱的柱头径差别不大,主要区别是柱子的根部尺寸较大,也没有颜色。从五间大殿木构架推算及两种柱子的对比看,一是旧改新,二是拼凑,在第二次改建为二层三檐滴水建筑时也没有进行修补。
这次修缮时发现所有卯口都空着,只是柱表面披了一层布,给维修带来了很多不便。在卯口加固时,先清理旧卯口内的尘土、杂物,与新补木构件粘接部位做出新茬,以利于粘接。利用较好的杂木旧料进行施工,因为旧的木材含水率较低,收缩小,不易变形、劈裂。首先把木料做成与卯口大小相同的木块,但上下断面要留斜茬,里口与卯口的高相同,外口比卯口低3厘米,然后将木块涂刷环氧树脂后放入卯口里,再用大头楔把它顶紧。
3、殿内金柱的调整加固
上世纪80年代维修时,由于原柱子下沉使柱础上平面低于地平面,各类柱子大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歪闪现象,而在修缮时,只是用大锤将歪闪严重的柱子向相对测脚位置的方向打正,现在柱子上还留有当时打击的痕迹。当时解决柱础低的方法是在低于地平面的柱础上面放一块小于柱径的方木块,以加高原柱础鼓径地盘与地面基本平正,然后外面用水泥砂浆抹成鼓径样式。现在看来,这样不但没有起到修缮保护作用,反而给柱子的坚固性带来了隐患,因为水泥抹好轧光后,外露的部分通常要比内部的干燥得快,这样内部水泥的水分、潮气就只能通过木质部分缓慢地向外排出,由于水分、潮气长期滞留在柱子内部,缓慢上升,造成了金柱根部的径芯糟朽,并逐渐扩散,最高达1.5米左右。
解决此问题不能离开原设计方案与补充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做出比较完善的修缮维修方案。在不动原柱础的基础上,对有问题的柱础分类进行维修处理。只有裂纹而其它部分雅损的,用高分子化学材料进行粘补加固。对部分破损严重、经反复检查验证雅法修整的,应定为更换,但是柱础位应调整到合理位置,其操作方法是用三七灰土将柱础低部夯实,柱础安放好位置,复测柱础间距测脚尺寸后,四周随之夯实,做到与原方案相互呼应。对柱子外观通体完好,但柱根内部糟朽的,采用现代新技术及高分子化学材料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灌浆浇注。不饱和聚酯树脂灌注剂用过氧化环已酮浆(固化剂)、萘酸钴苯乙烯液(促进剂)、干燥的石英粉(填料)配制,比例为100∶4∶3。其操作方法如下:
(1)首先探知糟朽高度,然后查看柱圆表面是否有劈裂痕迹,如果有,就在此处开口,没有的则在较避人视线处自上而下开宽10厘米、高15厘米的口,视糟朽高度另加10厘米作为封口处。将糟朽部分剔除干净,并把封口位置做好,其柱根壁厚不能低于5厘米。
(2)仔细检查柱身周围,把有流漏环氧树脂的洞及裂缝用环氧树脂腻子堵严补好,凝固后进行灌浆。两次灌浆的间隔时间应在第一次灌浆初步固化后约半小时,每次灌浆量可控制在3~4公斤,分段进行。糟朽空间直径大于15厘米时,可填充干燥木块,根据空间的大小决定木块的尺寸。
(3)将完成灌浆的柱子口封好,检查柱面,把粘在表面的环氧树脂用丙酮擦掉,新补木块统一断白或做旧,最后在灌注加固柱子的部位底部或中部用玻璃钢箍进行加固,箍宽不应小于20厘米, 箍厚不得小于0.3厘米(图六)。
内圈1 根内金柱的调整难度很大。其原因,一是在第二次改扩建时由于资金紧张,没有按照清代的建筑规制、比例进行选材,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内金柱高12.4米,根部最大直径54厘米,顶部直径才24厘米,由于长期处于超重压力下,已变形弯曲,早期修缮时虽已做了临时性处理,但现在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二是长期处于塞外的恶劣气候环境中,饱经风霜雨雪的侵蚀,大殿的柱子绝大部分向东南方向倾斜,较严重的是殿前后有装修的柱子,尤其是内金柱东南角柱,向东南倾斜达1 厘米。此外,金柱有的在墙内,有的在外边,由于受力不同,下沉程度的差别较大,墙体上有壁画,又有泥塑的十大弟子像,这些都增加了调整的难度。调整过程中,首先对所有妨碍操作的构件进行拆解,然后对柱标高找平,并核对柱测脚及柱纵、横中轴线,把与柱相连接的构件安装好,最后对由于柱弯曲,早期用牛皮条、木顶柱加固有问题的部分,没有加固但已出现问题的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其操作方法如下:
(1)首先把缠在柱头顶已经不起作用的牛皮条拆下来,把柱头有裂缝、变形的部位清理干净,再用玻璃钢布和配好的环氧树脂进行缠绕加固,厚度为0.3~0.5厘米。
(2)柱头顶部的七架梁、梁头和内侧分别用短柱与长柱紧密结合进行加固,梁头部位用短柱下部放在三层檐的挑檐梁和柱交接部位,短柱靠长柱的位置做成与长柱直径、弧度相等的木构件,安装后严实美观,也起到了支顶作用。然后用铁箍或玻璃钢布进行加固处理。
(3)七架梁的内侧用较长的柱子立面做成柱半圆形,紧贴金柱固定好,上边顶在七架梁的底皮,下边放在楼板梁的楼板上面,柱子中部用玻璃钢环氧树脂打箍。
4、梁、枋的修配加固
梁架的修配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存在较大问题的构件采用轻钢修缮。其操作程序如下:首先把要加入轻钢的构件面翻到上面,将裂开的缝隙按照轻钢的薄厚尺寸进行开槽,清理缝内的杂物后,再用酒精或丙酮清理尘土,而后进行加固。
此次修缮加固工程自2005年1月开工,至2008年8月完工。经过全体参与工程人员的精心设计与施工,张掖大佛殿及殿内卧佛得到科学规范的维修与加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图七)。
〔责任编辑:许潞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建筑节能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下一篇:印度工程师为何那么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