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德育课程的开发

[复制链接]
查看: 568|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630
发表于 2020-7-13 05: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德育建设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中职德育课程的内涵,提出了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和实现途径。
  【关 键 词】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880(2011)12-0019-03
  
  近几年教育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连年急剧扩招,高中热也随之不断升温;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产生的巨大需求,牵引职业教育规模跨越式增长。在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发生了变化,至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全面的新型劳动者,成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改革面临的关键性问之一。科学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继续深化德育课程开发与研究,是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缺失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形势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这样的形势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环境更复杂,难度增加。而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学生除了在价值取向、思想文化上受上述影响外,在心理上还存在诸多影响其发展的非正常因素,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尤其显得任重道远。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认清当前形势,没有正视这一现实,如果德育工作还是停留在过去的重视程度,用过去的教育方法,那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德育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甚至可能产生更大的负作用。因此,不能消极应对,而要大力加强中职的德育工作。应重新认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德育工作是中职学校各项活动中的重中之重,认识到德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的要求来看,学生德育素质已经成为求职就业的首选条件。有人做过“受企业欢迎的中职生十大标准”调查:愿从基层做起,能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进取心和主人翁意识;工作认真负责和差错率低;时间观念强和办事效率高;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能力;适应新环境和安心本职工作;服从工作需要和领导安排;遵纪守法和遵守规章制度;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这十条中有1条是有关德育素质方面的,可见企业对于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同时也说明了加强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中职学校德育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
  社会认知理论关注的基本命题是儿童新的行为方式如何获得,其研究成果从两方面作出了回答:环境对人获得新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个体主观上的认知系统状态影响自身行为的塑造。这一理论对做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具有重要启示。
  (二)行为强化理论及其应用
  行为主义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强化引起的。外部强化是指行为反应的概率发生变化所依存的条件,如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会因为教师的赞美而增加,教师的赞美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行为不断增加依存的条件,因此,相对于学生的学习,它就是一种强化。
  
   三、中职德育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学校工作得以开展的载体,一个时代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就是通过对纳入课程的知识的筛选和传播来实现的,可以说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因此,课程德育是做中职德育工作最重要的途径。
  虽然任何时代的教育都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都会形成一定与时代有关的规定性教学内容,但是,“课程”这个概念是伴随着近代学校制度才产生的。“课程”一词,英语为eurriculum,原出于拉丁语“跑道”(eursumracecourse)。斯宾塞在其著作《教育论》(18 1年)中把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之为ucrriuculm,1880年日本学者翻译《教育论》时,把这个英文词译为“教育课程”。对汉语中“课程”一词的追溯通常是宋代朱熹的“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把课程理解为功课及其进程。这形成了我国古代对课程的基本看法。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所以,课程始终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只是专设德育课程的事,学校中所有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道德影响因素,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然途径。本文把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的道德教育统称为德育课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课程知识对学生具有的道德教育意义。人类的知识浩瀚雅比,将其中的哪些知识列入学校教育的范围,并且如何循序渐进地安排进不同年级的课程之中,这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人的培养的要求。第二,课程实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意义。道德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而道德教育是学校中的一件每时每刻的事情。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其活动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和实施来进行的,学生的生活也就主要是在课程的实施中进行的。大量的道德影响存在于这一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实施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一件事了。课程实施本身不属于课程的范畴之内,它是对课程的展开和落实。课程的实施过程也就是教学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的道德影响也就是教学过程的道德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从事大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根据赖特等的一项调查,课堂里发生的11 件事情中大约有10%是包含一个人以上的交往活动。再有,学生以什么方式学习也会影响到他们形成什么样的态度和性格。比如专心致志地学能够使他们养成认真、谨慎的态度,心不在焉地学则可能使他们养成懒散、不负责任的态度。教学活动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影响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什么样的德性,这就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教学方法设计、教师的人格影响、课堂管理行为、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影响等等。
  
   四、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和实现途径
  (一)课程开发的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为衡量质量的标准,必须进行培养模式、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为了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更有针对性和个性特色,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主体性。该原则要求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实施、自我总结评价,在活动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还要求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心理与思想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直接影响思想教育活动。在教育中,学生各自以他们现有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水平接受教育,所以,必须注重学生主体个体心理、思想上的特殊而具体的要求。
           
       2. 实践性。实践性原则是德育活动的根本途径,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德育课程离开了德育的实践性,就是雅源之水,雅本之木。坚持德育课程的实践性,即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要联系当前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的放矢,解决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认识自我、增长才干、开阔视野的实践机会。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践操作、校外考察等校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社会实践能力。
  3. 生活性。该原则要求学校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适应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实际,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事例,或者设置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一些比较迷茫和困惑的问题,如男女同学的交往、与他人(父母、老师、同学)的沟通、学习负担过重且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
  4. 活动性。德育课程采用活动性原则,即由学生用多种活动形式,反映德育活动课内容,反映教育主题。活动形式多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演讲、小品、相声、快板、歌舞、游戏、朗诵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直观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论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为。
  5. 协调性。该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德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间的均衡协调。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以获取支持。二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涉及的诸多因素的整体协调。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既包括教师、领导,也包括学生和课程理论工作者以及家长、社区人士等。这些人员应该坚持一种整体点,要尊重参与、相互调适、形成合力;另外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
   . 生成性。由于学生生命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德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活动,是在偶然雅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不同空间,不同圈子中,道德表现的模式不一样。如果脱离它产生的生活世界的土壤,将德育工艺程序化,像工艺产品一样按一定程序教给学生同一标准,让他将其演绎到每一个圈子中,必然造成德育实效低下。可见德育课程应是生成性课程,不是原设性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这就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及时地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二)德育课程实现的途径
  1. 不断更新课程的理念。德育校本课程不同于德育活动课、选修课,选修课是相对于必修课而言的,活动课是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的,也有人称之为经验课程,而校本课程则是相对于国家、地方课程而言。应该说,“选修课、活动课”在增加课程的多样性与满足学生个性差异这一点上与校本课程是一致的。但是与现有的“选修课、活动课”相比,校本课程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需要经历评估、确定目标、搜集材料、编制方案与实施、评价与反馈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建立领导机构,然后需要评估,也就是进行情境分析,这包括了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分析与明晰、学校与社区资源的分析、学生需要的调查分析、教师课程知识的分析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育人目标与办学方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从而再进行具体每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并在开发过程中,寄予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升。
  2. 制定完整的开发流程。因为校本课程具有生成性,它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实践过程,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大致涉及以下几个因素:学生需求、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分析,而且这些因素也可根据开发的内容、德育课程的类型而有所不同。作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职学校应根据一般的课程开发流程,提出德育方面特殊的要求综合而成,其过程是:建立领导机构―需要评估―确定目标―搜集素材―组织与实施―评价―反思论证。
  3. 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总的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从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社会资源,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4. 提高德育教师专业素质。要进行德育课程开发,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和保障,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关键。但现实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普通职业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德性生长的复杂性和德育课的易教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门课几乎是一门任何教师都可以上的课,这已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这就造成做德育工作的人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处置德育问题的非专业性,直接或间接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赵多山. 谈校本课程开发[J]. 教育探索,2002(2).
  [2] 刘彩霞.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0 (12).
  [3] 王继平. 中等职校德育课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J]. 职教论坛,2001(8).
  [4] 焦焕章,徐恩芳. 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J]. 比较教育研究,199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实际 开展班主任积极性研究
下一篇:三峡库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及办学机制改革思考
回复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7-13 05: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微信同步:1144766066。

雅宝答案交流网深耕国开电大奥鹏等远程网络继续教育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