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并分析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0例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可疑者进一步行生殖道感染相关检查,对诊断为生殖道感染者的生殖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女性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3 . %;病原菌以G+菌为主(43. %),其次是G-菌(22.3%),之后分别为真菌(1 .4%)、支原体 (13.2%)和沙眼衣原体(4.5%);与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卫生、流产史、避孕与否及避孕方式、性伴侣以及洗浴方式等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 研究生殖道感染的菌群分布及相关因素,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殖道感染;菌群分布;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13-9101(2011)33-03-02
The Bacteria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Factors in Female with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XU Haiyan
Ruoheng Health Center of Wenli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Wenling 3115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bacteria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factors in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Methods We did a uestionnaire on 2000 reproductive age women, we cultured and identified bacteria in the socernent of reproductive tract of the women who had been diagnosed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analyzed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Result The incidence of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was 3 . %; the Gram-positive bacteria accounted for 43. %, and Gram-negative accounted for 22.3%, fungus accounted for 1 .4%, mycoplasma accounted for 13.2%, Chlamydia trachomatis accounted for 4.5%. The relative factors were age, education degree, personal sanitation status, abortion, contraception and contraception method, senxual partner, and bath way(P<0.01). Conclusion Studying the bacteria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factors in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has positive meaning to it’s prevention and cure.
[Key words]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Bacteria distribution;Relative factor
生殖道感染(RTI)属于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易导致流产、不孕、宫颈糜烂甚至宫颈癌,并可增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几率,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本病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白带异常、外阴瘙痒等[2],严重影响育龄妇女身心健康。笔者调查了2000例育龄妇女的临床资料,对其生殖道感染情况、菌群分布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科门诊2008年1月~2011年3月我院及温岭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2000例育龄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年龄19~51岁,平均年龄(39.1±11.1)岁;所有患者均有性生活史。
1.2 方法
1.2.1 RTI诊断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 版《妇产科学》中关于RTI的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白带异常(白带增多、颜色异常、异味、性状改变等)及外阴瘙痒或可疑皮损,伴或不伴有下腹疼痛、腰酸及尿频、尿痛等症状,生殖道分泌物培养出病原体或病理检查确诊为RTI。
1.2.2 RTI菌群调查
1.2.2.1 标本采集 停用抗生素、禁性生活及阴道灌洗、妇科检查等1周,用女性拭子取阴道或后穹窿及宫颈分泌物,并涂片送检,同时合并附件病变者则需后进行穹窿穿刺,抽取积液,以雅菌管送检。
1.2.2.2 病原菌培养及鉴定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病原菌进行培养[3],病原菌鉴定应用法国梅里埃公司ATB智能全自动病原菌鉴定系统及生化鉴定板条进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DNA的检测使用依力康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1.2.3 相关因素调查 使用自制的统一表格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因素调查。表格内容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卫生、孕产史(妊娠史、分娩史、流产史)、避孕方式、性伴侣人数、洗浴方式等。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所得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率
本组2000例女性中132例诊断为RTI,感染率为3 . %。
2.2 菌群分布
132例RTI患者的送检标本经上述病原菌培养及鉴定,共检出菌株2035株,其中以G+菌为主,884株,占43.4%,其次是G-菌 451株,占22.5%,之后分别为真菌 334株(1 .4%),支原体2 9株(13.2%),沙眼衣原体 91株(4.5%)。见表 1。
2.3 相关因素
女性RTI与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卫生、流产史、避孕与否及避孕方式、性伴侣以及洗浴方式等具有显著相关(P<0.01),与职业、经济收入、妊娠史、分娩史等雅关(P>0.05),见表 2。
3 讨论
由于各家所选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所报道的RTI发病率不尽相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中国育龄妇女RTI等妇科疾病的发病率约为40%,而国内报道已婚女性RTI发病率高达10%左右[4]。笔者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 版《妇产科学》中关于RTI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在2000例研究对象中诊断RTI132例,发病率为3 . %,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相关研究显示,女性RTI病原体复杂,多种病原体同时存在所致的复合感染不在少数,可使原有症状特异性降低,甚至被掩盖,从而造成早期诊治困难[5]。有学者指出衣原体感染、淋病、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并非独立,其间存在密切关系,一种病原的感染可成为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 ]。笔者通过对132例RTI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进行病原体培养与鉴定,发现RTI以G+菌为主,884株,占43.4%,其次是G-菌,451株,占22.5%,之后分别为真菌334株(1 .4%),支原体 2 9株(13.2%),沙眼衣原体 91株(4.5%)。具体到各病原体,检出率前三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85株(14.0%)、白色念珠菌281株(13.8%)、支原体2 9株(13.2%)。不少患者可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成为复合感染,故在临床如遇RTI患者。近年来女性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病例明显增加,且各年龄组混合感染较为多见,增加了RTI诊断的难度,且在治疗后容易复发。故临床医生对于RTI应根据其感染的复杂性,在进行单向检查的同时应尽可能排除其他混合感染,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及时治疗,提高治愈率及妇女生活质量。
关于RTI的相关因素,有研究称,主要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避孕方式、孕产史、城乡差异、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1]。笔者发现RTI与年龄、文化程度、卫生习惯、流产史、避孕与否及避孕方式、性伴侣以及洗浴方式等具有显著相关(P<0.01)。究其原因,年龄因素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有关;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卫生意识较强,自我保健意识较高,可降低发病率,加强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及宣传力度,对青少年及育龄夫妇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使之充分了解和掌握生殖道感染的症状、危害、传播途径及防治知识可有效降低RTI的发生。日常个人卫生习惯较差可导致病原体入侵引起感染,故应加大个人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能够自觉注意个人卫生,降低RTI发生率。流产次数多,妇产科操作频繁,可因局部菌群失调、侵入性操作损伤等引起感染;安全套在达到避孕目的的同时可防止交叉感染,男性在RTI发病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使广大男性参与到RTI的预防工作,增强其在性健康中的责任感可有效减少RTI的发生。性伴侣多是导致妇科感染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女性的自律、自洁在自身性健康中的作用值得强化,减少性伴侣,降低RTI发生率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盆浴因水、洗浴液等可直接接触生殖道黏膜,导致局部菌群失调或局部酸碱度的改变,较淋浴更易导致RTI的发生,故应提倡淋浴。
综上所述,女性RTI发病率较高,了解其菌群分布及相关因素,有助于对RTI患者的治疗指导用药,且可针对其相关因素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加强RTI防治工作,对于降低RTI感染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卫彤,韦红卫,黄炜.百色市妇女生殖道感染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广西医学,2001,29(8):1138-1140.
[2] 邝向兰.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 231-233.
[3] Fang XQ, Zhou YZ, Yang YF,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trichomoniasis,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candidiasis for married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in rural Shandong[J]. Jpn J Infect Dis,2001, 0(5):251-2 1.
[4] 张亦心,路庆章,吕丽华,等.河北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 (1 4):341-348.
[5] 郭瑛,张玉莲,历彦芳.185 9例城区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92( ):349.
[ ] 马书军,赵庆伟,张英奎,等.130 例妇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及危险因素调查[J].河北医药,200 ,28(5):388-389.
[1] 邱立平,丁辉.女性生殖道感染现状及保健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 ,21(12): 1 95-1 9 .
(收稿日期:2011-09-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中西药联合施用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应用下一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