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多媒体的出现为小学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从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拓展写作空间、促进交流等进行教学探讨,把握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找到多媒体使用的恰当时机和形式,真正催化出合理、科学的作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作文 多媒体 整合应用 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对于观察到的事物也容易淡忘,所以,作文时会因素材缺乏而雅话可写或写不清楚。作文教学中,可恰当地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把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融会在生动活泼的影像画面之中,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减小训练难度。多种媒体的适时运用,势必将作文课堂变得情趣盎然、充满活力。那么,怎样利用多媒体来指导学生作文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利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一、运用声像媒体,创设理想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雅话可说”“雅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紧张的智力劳动过程,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讲述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道理并不能奏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强、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
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往往会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景物,激发他们的兴趣。当播放视频或图片要求学生有顺序的抓住特点观察描述时,他们都会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交替使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学生就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有顺序观察”的方法,做到“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效率。这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拓展写作空间
少儿时期是记忆的最佳时期,但他们的记忆却又是跳跃的、随机的、感性的,记忆的火花需要借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去诱发、去擦燃。当这些五彩缤纷的火花真正闪亮之时,学生思维的空间也就打开了,写作的素材便会源源不断。
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摄录一些有关学生学习及课内外活动的内容,并作为习作资料保存起来。作文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会选择相关的内容制成课件让学生观看,激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我校是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软件库里能找到许多学生爱看的动画剧。有时,我会将带有精彩故事情节的动画片段制成课件,上课时将截取的动画片段放出来,在关键处让影片停止,由学生续说续写。或者删去其中的某些情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这种情趣盎然的表达方式,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许多想象奇特的习作也就诞生了。
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教室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同时查找的资料来源不同,习作角度也就不同,真正达到了拓展思路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促进写作交流
学生习作的评价反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这一环节往往由于教师的认识或者教学手段上的限制而没有很好落实。有时,教师将习作评改完已经是学生完成作文的一周以后,即便在课堂上再念一念、评一评,反馈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这就是错过了最佳的反馈时机。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快反馈节奏,提高评改质量,而且把作文训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1.运用现代化手段修改评点学生习作。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直观的实物面前,学生有一种真实感和现场感,参与积极性会更高。在讲评课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粉笔+习作”的评改手段,将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习作复印到投影片上,或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映在屏幕上,直接修改评点。这可以实现有代表性的错误集体改正,优美的语句段落也能让更多的同学及时欣赏,压缩了修改评点周期,提高了评改效率。
2.运用网络技术,及时交流学生习作。除了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作文教学,我还将学生的优秀作文通过互联网及时发送到报刊的投稿电子邮箱,原来需要誊抄、邮寄、等待反馈的习作投稿方式被快捷的电子邮件投稿方式所代替。有时写出的习作一周后便能在报刊上登出。当我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报刊发表稿在班上朗读时,学生惊讶、佩服、跃跃欲试的表情告诉我,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手段,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作文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长都大有益处。
当然,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只是教学手段之一,它还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特别是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电教媒体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下一篇:运用现代郊野技术 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