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打破原来学科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直接经验,重结论、轻过程,封闭学习多、开放学习少,机械记忆多、实际应用少等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中学,使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问中学,使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 主体性 综合实践 持续发展
数学综合实践课对于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做”“考察”“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调动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成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的主人。
一、做中学,使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小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
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事半功倍。
3.实际测量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
4.社会观察与调查。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问中学,使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人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儿童。他提倡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南宋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雅疑,疑则有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已故科学家钱伟长先生的论断――好学生就是有一肚皮问题的学生。这恰恰就是对钱学森大师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最好回答。他们的言辞雅不透露出激发学生“生疑…质疑”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暴露出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等。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并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还应该结合实践活动课目标给学生设置思考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且参差不齐,学生自主提问会缺乏一定高度与深度,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组思考题,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思考层次。
发挥学生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古诗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下一篇:构筑人文课堂 重建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