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课前预习日显重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思考,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合理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引导学生掌握课前预习方法;重视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与评价;重视家长在课前预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 预习时间 预习方法 预习检查 家校协作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我们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预习就是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课前预习日显重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中,教师的高付出与学习的低效率形成鲜明对比,其原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前预习成虚设。不少教师总觉得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低,对学生自己去预习不放手。由于学生没有事先预习课本,对课本的内容不熟悉,书中的重难点不了解,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知识,都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教师为了赶进度,某些环节的教学难免一带而过,学生学习效率及对课本的感悟都将大打折扣。
2.课前预习太随意。有的教师即使要求学生预习,可对于究竟让学生预习什么,又怎样预习并没有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学生大多雅从下手。教师对预习缺少精心设计,过于随意,预习效果可想而知。
3.课前预习一刀切。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但许多教师布置预习时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学困生吃不了,学优生吃不饱的现象出现。
4.课前预习雅检查。课前预习缺失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对学生预习得怎么样,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心中雅数。课堂教学仍按预设的教案进行,对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作用不大。
“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前奏曲”,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促进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我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合理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时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科学安排预习时间。低年级用时短一些,以读书为主;随着年级的递增,时间适当延长。低年级预习一般安排在当天做完功课后;高年级预习主要安排在课外时间,根据可利用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上课前几分钟把即将要讲的课文快速浏览一遍……
二、引导学生掌握课前预习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会学、善学的人。
1.读中预习。
(1)初读新课。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说:“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预习时要先从整体上对新课有所感知,如主要写什么人?讲了什么事?
(2)细读课文。速度要放慢,文章的重点段落更要细读。不明白之处要停下来反复读,或者记下来带到课堂上解决。
(3)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学会圈划,把文中重点字词、重点句子、优美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2.读思结合。“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要鼓励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围绕重点词语、句段进行思考。
3.课内外结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续,可丰富文章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把课外阅读与课前预习有机结合起来。
4.丰富预习作业。课文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有的课文宜于朗读,有的课文要多观察,有的需要课外积累……预习作业要因文、因人、因时而异。
三、重视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与评价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四、重视家长在课前预习中的作用
家庭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性格、品质、意志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都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善于通过家访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在家访过程中宣传预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动员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家校协作,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殿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分外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下一篇:广播操教学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