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其生存、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技能型人力资本。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一国或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使中国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高级技能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和资源。而高职教育承担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应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对策。,从而确保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为我国现代制造业成长壮大提供必要条件。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现代制造业 对策 研究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0世纪以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六大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使工厂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又必然使生产现场的技术操作产生新的特征,同时对技术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针对这种变化,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也将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相适应。
1 高技能型人才对现代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技能型人才指那些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经验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主要从事操作和维修的人才。技能人才的状况影响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从而影响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决定制造业发展和竞争优势的重要要素。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链中是重要的一环,他们通常工作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企业积累型或渐进型技术创新中起着其他人才雅法替代的作用。
2 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制造业的关系
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只能培养初、中级的技术人才,都不能够满足现代制造业对掌握新技术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为制造业服务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此外,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出大量紧跟技术前沿的实际问题和更高的人才素质要求。要适应这些要求,高职院校不得不在教学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手段等方面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乃是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类人才的培养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由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方面己取得显著进步。主要表现在:
3.1 国家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从1985年至今,已出台多项政策对高职教育进行政策支持和引导。
3.2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的探索,形成多方参与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企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也逐步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现在,高职院校早已不再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唯一场所,企业也不再“闭门造车”。公、民联办、公转民、民办公助、校企联办、组建教育集团、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如雨后春竹般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
3.3 “订单式”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近年来,这种“订单式”培养在多个省、市的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从“订单式”培养中尝到甜头。
4 我国高职教育促进制造业发展问题分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国家也已建立了一些示范基地,但目前制造业所需求的高级技术人才与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数量、人才结构、目标定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4.1 数量上不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高技术人才需求量将逐渐攀升,缺口巨大,供给不足。这种供与求的失衡,制约了我国制造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2 人才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结构偏低,高级以上技工短缺;,二是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青年高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尽管这几年国家对培养高技术人才投入不少,但还不可能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4.3 目标定位不准。定位不准确,既有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模糊,也有学生和学生家长认识的错位。还有不少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模式,丧失了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宗旨。另外,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文凭、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社会偏见也影响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在选择高校时的判断力。
4.4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来源中,国外技术占了一半多,大部分高新技术需从国外引进,企业自身的关键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微乎其微。
5 高职教育促进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制造业缺乏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而在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实习实训基地缺乏等原因,培养不出能为制造业企业更新、改造机器设备的技术创新型人才。面对这种情况,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5.1 更新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首先应当开展教育思想的讨论,转变“为了办学而办学,立足学校办教育”的传统观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企业服务意识,实施开放式办学。应进一步拓展培训功能,根据市场需要,灵活采取长短学制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共存、职前与职后培训并举的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形式。
5.2 建立学习型职业院校,促进院校的能力建设。职业院校应当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鼓励教职员工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形成有利于教职员工终身学习的制度和氛围;构建畅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提倡学习和工作的良性互动;创造合作与共享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和所在社区的联系,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职业院校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专业化团队。
5.3 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首先按照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其次应从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出发,明确培养规格和关键能力要求,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按照科学的方法规范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建立常规的行业调查和工作分析制度,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基本信息。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5.4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应当推广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师按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信息收集、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到成果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其次,应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实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促进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综合发展。第三,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应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学习指导和在线学习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协同学习和协同工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5.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指导。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应把德育从学校向企业、社会和家庭延伸,增加市场观念、行业规范和国际标准等内容,为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社会化”过程提供支持。
5.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高水平的实训项目。应将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到课程建设的整体工作中。应创建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应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企业各方资源,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依存、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或行业基地网络。建立“网络联盟学校”,院校之间组成或紧密或松散式的联盟组织,实现区域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协同提供一种或多种教育培训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6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家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还没有真正沿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前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研究对策,有选择地引进、有重点地吸收、有目标地赶超、勇敢地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才能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开拓出一条发展制造业、通向制造强国之路。(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GZZX091)
参考文献
1 吕鑫祥.现代制造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职技术教育,2005
(31)
2 高存燕.高级技能人才概念释义.现代技能开发,2003(4)
3 凌寓梁.高等职业教育应对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实践探
索.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下一篇:在“0~3岁”早期教育的路上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