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普通话能力,更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读”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有感情的朗读,不是单一的要求学生读得快些、慢些、高些、低些,而是要用心去读,读出自己的感触与理解,从中受到感染。如在教学《一诺千金》一课,怎么理解“一诺千金看来只是一种作风,实在、劳靠,可它更是一种郑重地对待世界的精神。诚挚、严谨的人为人处世自然磊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时,我就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让他们边读边悟,以读促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样既避免了“满堂灌”的不足,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能力
在朗读过程中,会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思想,朗读还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有效途径,在学校里让学生讲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恰好我们的语文课文都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句式,使他们说话有顺序,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3 “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学习《想当一棵树》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从“学会它的沉默”、“学会它的姿态”、“学会它的雅量”、“学会它的幽默”去想象一棵树的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是怎样的一棵树。从而去理解作者之所以“想当一棵树”,从朗读中就体会了课文大意。
4 “读”有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朗读其实就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学生通过朗读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最终也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遵循新大纲的要求,做到: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学校充满琅琅书声。
加强课外阅读引导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王大成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的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向社会、自然、生活和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体会、咀嚼,从中不断完善和越自我。因此,课外活动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助推器。那么,如何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1 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的氛围。即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雅聊的练习深恶痛绝的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让他们到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爱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活跃和自由。
2 注重阅读内容引导,提高阅读正向收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内容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书目时,应选择反映学生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在阅读时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课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茁壮。因此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教材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现代多领域的知识。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与他们认知适宜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社会自然科学共重,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精神世界,为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促进共同进步与提高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措施。阅读小组一般应由自由组合而成,可在4― 人之间,应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可使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在阅读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这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课本与生活之间进行着多种视界的融通,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实施多元素多角度动态的评价标准
汉字思维的多层次性,汉语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被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能激活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又可能催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行多元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程度,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课外阅读应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实现思维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良性趋动,促进自我发展。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把课外阅读指导放到重要地位,加强指导力度,提高的阅读效率,并以此推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建构研究下一篇:如何活跃英语课堂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