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育人是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女子大学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实践中体现出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女生成才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唤醒女性意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综合能力、陶冶审美情趣、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女子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理论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在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构成一种氛围,学生置身校园文化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高尚人格的升华。二是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体现健康、向上、乐观、纯美的人生情趣和人生态度,会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三是规范作用。校园文化明显地表明学校提倡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各项规章制度是一种外加的行为规范,能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要求到遵循,接受到习惯,直至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四是激励作用。优良校园文化能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弘扬时代的旋律,高举理想信念的大旗,崇尚科学,讴歌各类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以及为祖国的事业作出贡献的光荣感和自豪感,高尚、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们巨大的爱国热情、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
女子大学的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同样具有育人的功能,但由于女子大学的校园文化打上了“女”字的烙印,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教育对象是单一性别的女生,因此女子大学校园文化在女生的成才中发挥着独特常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醒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是女性成才的内在动力,它不是指泯灭女性特征以男性模式复制自己的男性化意识,而是相对男性意识的一种性别观念,指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我解放的认识和追求,是对男女两性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重新解读,是女性成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它成为女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男女合校的普通高校里,实行的是雅性别差异的教育,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男性在占主导地位的事实,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没有考虑女性的性别特征和成才要求,忽视了对女生进行女性意识的培养。而女子大学作为专门面向女性的高等学校,主要是按照女性的性别特征和成才规律,为女性提高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从而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女性意识和女性气质修养的现代女性人才。女子大学围绕这一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而构建的校园文化,在培养女生的女性意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女子大学通过女性特色教育来培养女生的女性意识
女子大学把女性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特色项目加以实施,开设《女性学》、《社会性别意识》等系列女性特色课程,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贯彻“因性施教”的原则,举办各类以女性意识为主题的报告会、讲座等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向女生灌输女性教育的理论,引导女生对传统的两性关系和性别观点进行反思,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而树立现代的女性意识。
(二)女子大学注重对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性别意识培训,推动性别意识进入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女子大学的领导层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工作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使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能适应女生的性别特征和心理需要。教师自觉地寓性别教育于教学之中,剔除已有教材中性别歧视的内容,编写有利于女生发展的新教材,做到因性施教。各管理层的性别意识决定了他们在管理上的性别敏感,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体现出强烈的性别意识,对女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女生性别意识培养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校园环境。
(三)女子大学教师的独立形象引导女生树立主体意识
在女子大学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女性占一半以上,中层干部队伍以及教师队伍中女性占绝对优势,她们在校园各个舞台都扮演着主角而不是配角,她们克服了对男性的依赖性,凭借女性特有的智慧和优势,在学校发展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在她们中间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领导干部、优秀教师、优秀专家学者,她们的独立形象引导女生树立主体意识。
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首要的功能就是德育功能,在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女子大学校园文化同样具有这一德育功能,但由于受女子大学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教育规律的影响,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主体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德育对象又是单一性别的女生,因此,女子大学的校园文化在培育女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校园政治文化促进女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女子大学大力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构筑她们的精神支柱,通过“两课”教育、学习培训、研讨会、座谈会、党团组织生活会、主题班会、专题报告、知识竞赛、社会实践、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而形成了浓厚的政治氛围。这其中倾注了女生对祖国未来前途的关注和对自身意义与价值的探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人生追求上积极进步的要求与愿望,促进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女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社会责任感
女子大学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改革开放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或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女生勤奋学习、扎实工作、苦练本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女子大学每年邀请各条战线的杰出女性来校作先进事迹报告,她们爱国报国、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完美人生的先进事迹深深地鼓舞了女生,激发了女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养成教育提升女生的道德素养,塑造文明女大学生形象
女子大学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作为校园文化育人的一个重点,在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养成教育。一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女性伦理学》、《女性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向学生灌输传统美德知识,同时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历史名人的优良品行,还组织学生讨论确定现代女性应具备的传统美德,使女生自觉的学习和培养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开展文明修身活动, 以“塑造文明女大学生形象”为主题,组织开展文明女大学生征文比赛、“我心目中的文明女大学生”评选、校园不文明行为曝光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女大学生的文明素养。
(四)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女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
女子大学经常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走出校园,走向农村和城市社区,走进福利院、养老院,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办了一些实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树立了女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同时女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了关爱他人、服务社会,而且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培养综合能力
目前,在心理学界,对女性和男性比较公正的看法是:“女性与男性具有相同的总体智力,从智力平衡方面看,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女性智商不低而“产出”相对较少的原因:一是社会给女性提供的机会和条件较少,对她们的承认更少;二是女性自身动力不足。在普通高校里,校园文化活动仍然是男权文化占统治地位,学生干部男性居多,正职几乎被男性占领。学生活动的决定权掌握在男生手中,女生只是一般参与,甚至在边缘徘徊。校园媒体也被男生占领,对女生的大多数特殊需要很少考虑,忽视了女生的存在。在一项调查中表明,“男生有性别优越感,有 0%的男生男权思想非常浓厚。很多男生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基本上还是男权主义社会,作为男生我会有很多优势和特权”。在与女性“劣势”进行比较时,男权思想更是溢于言表,他们认为男性是一种先天的主宰,而女性则是辅从者。这种男权文化主导下的校园环境,极不利于女生心理发展,在很大程度制约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形成,成为女生自我发展的桎梏。
在女子大学里,学生全部都是女性,校园里不存在男生与女生的竞争压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女生是主角而不是配角,起着决定性作用,女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性别优势,从而全方位培养女生的综合能力
(一)培养女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消化的能力是女生成才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校园文化就如一片广阔的天空,成为女生消化信息能力的演练场所。女子大学经常举办演讲、辩论、文艺演出等比赛,学生自主策划、广泛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雅论对于策划者还是参与者,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精心选题和广集资料。由于主题内容立足社会前沿、关注社会焦点,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从而能够成功启动女大学生的主动性因素。在兴趣的驱动下,女生会自觉地探索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准备大量材料,并在较短时间内将其系统化、理论化、成品化,直至最后“交付使用”以检验其“产品质量”。通过这一过程的实践,从而提高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培养女生的人际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人际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发展逐步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女生除了要有优秀的学业成绩外,人际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其前途命运,这是时代和社会对当代女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女子大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女生培养人际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群体性活动,不同年龄、性格、爱好的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接触、联络、交流、传播中,互相适应、相互表现、相互欣赏、相互沟通、交流感情,从而培养人际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女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社会活动能力。
(三)培养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一,演讲、辩论、朗诵、主持比赛,直接培养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些比赛,很多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女生脱颖而出,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她们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各类竞选活动有利于培养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校里,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以及各种社团负责人都是通过竞选来产生的,在女子大学里每个女生都有机会参加各种竞选。在竞选中,竞选者面对同学发表自己对组织管理的看法、意见以及步骤,其语言表达的内容与效果就成为其竞选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了达到竞选成功的目的,竞选者就需要多练习,学习别人的长处,注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三,社团活动培养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女子大学的校园里有演讲与辩论协会、文学社、艺术团等学生社团,这些社团的参加者一般都是有相关爱好的女生,加入这些社团后,她们可以参加社团举办的训练活动,比如演讲与辩论比赛,文学社的作品欣赏与讨论活动,在这种频繁的活动中,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其四,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女子大学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区、农村、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参观访问。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女生克服语言表达中的“学生腔”,解决“语境适应”的问题,即在什么情景中,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与人交谈要与对方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相适应。社会实践可以让女生在短期内接触很多与她年龄、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并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与社会广泛接触,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陶冶审美情趣
女子大学的校园文化具有比较突出的美育功能,能够帮助女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女生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
(一)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使女生以“润物细雅声”的审美能力和情趣的熏陶
校园里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物,以及自然风景和优雅的人文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女大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女子大学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科教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清洁卫生的校道,而且有山有水,绿树成荫,花开四季,草地长青,还有别致的盆景、温馨的墙语和严谨的校训牌,校园建筑也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外形具有小巧玲珑、充满灵气的特点,色彩以黄、绿、红为主。整个校园体现出幽静、灵秀、整洁、和谐的特点,女生在这一环境里感受到了美的存在,受到了“润物细雅声”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
(二)文化艺术活动为女生提高审美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艺术活动不仅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在精神领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女子大学里,文化艺术活动十分引人注目。学校建立多个艺术社团,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学校每年要举行全校性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其中包括合唱艺术节、电影艺术节、寝室文化艺术节、女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舞蹈比赛、书法比赛、元旦晚会等,平时还开展大量的如读书活动、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歌唱比赛、音乐欣赏、时装表演、晚会、各类体育竞赛以及邮票、书法、绘画、摄影、插花等活动。这些文化艺术活动以具体、形象的美感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依靠感染而不是说教,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促进心理健康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土壤,其作用表现在:其一,促使学生了解自己,接纳自我;其二,促使学生接受他人,善于交际;其三,促使学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其四,促使学生调节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
女子大学校园文化在促进女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女子大学校园文化满足了女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
校园文化充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正好满足了学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个性特长突出的学生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她们的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形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校园文化从不同的方面满足女生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第一层次是视校园文化活动为一种消遣,学习之余的放松,以及闲暇时间的充实和精神寄托;第二层次表现为希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获取自我表现的机会,博得他人的肯定和敬佩,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第三层次是女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抱着一种审视、比较、思考的态度去观察、参与,希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获取更大的心理满足。
(二)女子大学的校园文化丰富了女生的精神生活
校园文化使女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到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情绪高涨,并通过创造一种一致的精神氛围,从根本上消除女生心理上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女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远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学生的交际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能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完忘记了一切不愉快,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高琳.女性从困惑走向成功[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析高职学生择业现状下一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台湾书籍的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