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吸收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但可以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实施,也可以在更深层面上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继往开来、刚柔相济、宝患意识等民族精神精要进行了仔细分析,讨论了包括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天下为公和爱国主义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对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传承
中图分类号:D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123X(2011)11-0021-0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自觉的群体意识。它是民族个性的综合体现,民族个性具体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民族精神突出表现为整个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精神。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继往开来、刚柔相济、宝患意识等民族精神精要进行了仔细分析,讨论了包括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天下为公和爱国主义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对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
一、中华民族精神要义与辨析
民族精神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在其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及其人类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高尚品德、坚强意志以及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和科学精神。然而要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就存在一个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即要辩证地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
1.中华民族精神的要义
(1)宝患意识。居安思危,是我们中华民族解决危机、应对风险的宝患意识,这种宝患意识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言道,多难兴邦,越挫越奋,越挫越强,这正是我们民族历史的真实写照。这说明宝患意识与乐观主义精神相辅相成。如果只有宝患意识而没有乐观主义精神,往往就会悲观绝望,甚至可能会出现杞人宝天,这对于我们的事业没有一点帮助你。革命的乐观主义、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因此,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仅要有宝患意识,而且更要有乐观主义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继往开来。在先秦时期,古老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明创造中就对培育民族精神十分重视,这个时期的民族精神表现为“以人为本、以民为贵”、“宝国宝民”、“以和为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刻苦自励、“崇高仁义、厚德载物”、“经世致用、躬身实践”等。
(3)刚柔相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明创造中,形成了勇敢坚定、自强不息的精神,由于有了这种勇于拼搏的精神,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克服了诸多困难,征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这些都说明了解决矛盾时不能只讲斗争,而是“勇敢斗争”与“以和为贵”相结合。从对立统一规律出发,一方面要体会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同和联系,另一方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时也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处理当前的国际矛盾和国际关系时,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都是很适用的。这就要我们既能做到自强不息,又要做到协和万邦;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一方面要坚持原则,另一方面要讲究灵活性。否则,就是片面性、绝对化,这样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中华民族精神辨析
(1)民族精神与民族传统。只有在不断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风俗和习惯的长期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先进思想、崇高品德及坚强意志,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而民族传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进步、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这种表现可以上升到民族精神;而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落后、不乐观的传统文化,它只能称为民族传统。由此可以看出,民族精神与民族传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2)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在发挥民族精神的作用时,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这一物质力量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有经济、科学技术、军事实力等“硬件”,也有文化、民族凝聚力等“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现实情况是,有些民族的“硬件”较强,而“软件”较弱,因此,这个民族是没有凝聚力的,也没有顽强战斗力的。相反,有些民族“硬件”较弱,而“软件”较强,也是没有战斗力的,是要挨打的。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必须同时发挥作用;只有综合国力中的“硬件”和“软件”都强大了,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1.贵和尚中的处事原则将和谐作为最高标准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君与臣、父与子等关系,也包括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它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又一特征。《尚书・尧典》歌颂古代明君的德行时日:“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就期望天下太平,同其他各国人民和谐相处。“贵和”思想是和“尚中”之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达到中和是最佳境界,此时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安于现状,各得其所。因此,和谐是至高的理想追求目标,实现它的根本渠道是要保持“中”道,也就是说,既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因为整个中华民族在贵和尚中观上的共同认知,所以中国人尤其重视和谐局面的实现并保持。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从战国时期到清代,历经两千年,《易传》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应该说是深入人心并广为流传,这种精神不但对知识分子,甚至是普通民众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易,世代《吕览》,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也。”这段广为流传的记载,体现了中华民族越是经历挫折、越是奋起反抗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3.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中华民族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凝聚力诞生于宝国宝民、恋土爱国的民族精神的土壤中。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聚起来的对伟大祖国最洁净、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它已深刻地进入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个性和民族气概中,并成为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代,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其本质是相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任务和当前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4.天下为公的群体意识
《礼记・礼运》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讲“至公”。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和国家的公共利益至上的精神。孙中山将“天下为公”作为宗旨,奋斗终生;毛泽东同志倡导“大公雅私”,这些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在“天下为公” 的群体意识中,蕴含了“大公雅私”的道德观念。而大公雅私要求个人在危机时刻时,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作出牺牲,而这样牺牲不是对个人价值否定,相反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一种更加崇高境界。在当前,我们发挥大公雅私的群体意识,对于增强廉政建设,对于增进集体主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中华民族精神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1.“以和为贵”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
和谐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妙的状态。《周子全书》卷8中曾说:“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河南程氏遗书》卷15中曾记有程颐说:“若至中和,则是达天理。”先辈们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只有以和谐进步、均衡发展为本,才能使天下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富强,而“和谐社会”的思想,则体现人们所追求的美好愿景。儒家思想“家国一体”,认为和谐社会应当是由家庭发起的,再由家庭和谐推广即为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不仅包括国家内部的和谐统一,而且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相处,“礼尚往来”的“协和万邦”是儒家关于国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以和为贵的民族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构想的文化思想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了方法论基础。
2.“世界大同”与和平发展相结合
在近代,由于工业革命实现了全球化,中国社会的落后发展导致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过去和考虑未来。《论语・子路》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的“同”,是指完全一样的事物简单求和,没有不同的要素、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想法,不会有新的内容和新的东西。然而“和”是多种要素的共存与互补,“和”是一种有差别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同一。“和”的最高目标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因此,用“和而不同”表达“和”的本质内容,包含两种含义:其一是主张多样性,其二是主张平衡发展,提倡拥有宽厚的品德,包容万物的胸怀、内外皆修的气质以及“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而凝聚不同的事物而能够平衡发展,称之为“和”。儒家思想的国家观依然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不但要承认国家之间差别的存在,而且要认同其他国家文明的存在,同时认为世界的多姿多彩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不同国家和不同文明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3.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属于历史的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内容里,以天下为公、群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主体性格;以和为贵,中道而行的方法论是典型的爱国主义一直贯彻的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的民族。正是由于爱国主义的存在,才使中华民族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主义是动员和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由此可知,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四、结束语
在当代世界文化全球传播、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国际竞争发生了本质的转变,表现为各民族文化主体、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整体素质的竞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功能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基础上,也有鉴别性地接受别国文明,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导向,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重新铸就具有突出地时代特征的、富有活力的中华民族精神,将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论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下一篇:论党的四代领导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