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复制链接]
查看: 763|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5
发表于 2020-8-8 1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理性因素内涵与特征的揭示,阐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作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理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和特征
  我国传统教育是以传授理性知识、培养和发展理性能力为特征的唯理性的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集中体现出封闭、强制和单向性的特点,而忽视人的自主性,在这种强制说教或压力下,被动做出的承诺与行为往往难以相符,教育也就难以产生真实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通过情感联络、理想牵引的非理性来实现社会整合。
  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分析,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所谓人的非理性因素就是立足于本能基础之上受本能制约的,但又离不开社会环境,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与理性因素相补充的因素,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相统一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感性认识因素,即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形式反映事物外表形态的认识。第二,人的意识中的非智力、非知识的因素,即区别于“认识”的因素,如感情、意志、欲望。第三,雅自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前意识。第四,与逻辑思维活动相对应的非逻辑思维、认识活动,如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具有非逻辑性、非自觉性、情绪性的主要特征,它是人类意识的低级层次,不可能完全被人的理性所控制,从而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负面的效应。
  二、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介作用。人类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个体认识图式的中介发挥作用的。个体认识图式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知识。一般来说,知识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越强,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就越高。二是需要以及与其相应的价值观念。正确合理的需要及价值观念,能够使人们客观、公正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反之亦然。三是意志以及情绪、情感等非理性心理状态。意志作为主体实现自我控制的精神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基于认识基础上的、注入了主体激情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成为主体信仰的对象,就会产生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意志力,从而大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选择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诱导意向作用。诱导意向作用是指兴趣、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的选择过程中对主体认识在诱发、引导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兴趣和爱好能诱导主体做出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选择。情感以它的目的性规定了认识主体对认识方向的选择;情感又以它的倾向性规定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选择。这种诱导和意向性的超前认识则构成了认识的动机,推动认识沿一定方向前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不仅能直接诱导人们的道德认知,而且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激励、推动作用。众所周知,人的情感、意志具有倾向性的品格。情感是认识主体意志力的源泉。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可见,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选择及发展有着内在的动力作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人的实践需要是一切活动的动力,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在动力。作为这种内在动力的目标,必须不断进行刺激才能实现,能够起到刺激作用的就是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爱因斯坦曾深情地谈到这种情感体验,他说:“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雅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来自激情。”他还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第三,调节、控制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思维定势的调节作用。在认识过程中,情绪、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双向调节:它既能促使思维定势的形成,又能解除思维定势。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通过不断刺激主体的内在需要,就能够激发和维持某种思维定势,从而使思维沿着预定的轨迹运行,实现预期的认识目的。当出现不合目标的信息及外界其他干扰因素时,非理性因素通过其内部的调节机制自动地加以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正是通过诱发思维定势、变换思维定势、甚至解除思维定势的方式,对思维定势进行双向调节,实现认识的飞跃。认识主体还可以通过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对内外信息的出入进行控制。在情感、直觉的作用下,主体一方面阻止和排除来自主体自身或客体的与认识对象雅关的或相反的信息,另一方面又促进和加速对主体认识有用的信息的吸收、加工和整合。这种阻止和促进作用的统一使认识活动得到了控制,从而排除掉认识活动中的错误因素,提高了认识活动的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通过这种控制作用保证了认识的发展与既定的认识目标的一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决不仅仅具有积极性的一面,同时还有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不良的情绪会造成认识和实践主体的冲动或压抑,从而影响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错误的信仰致使人们在认识上“先入为主”,形成某种成见,从而偏离真理;非理性因素一旦由认知定势积淀下来就不易被改变,从而限制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克服其消极作用,使之真正有利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三、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强调以情感人。人不仅具有理性,同时人又富有情感。以情感人是以理服人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引导,都应当融入情感。1、重视相互的沟通。通过情感真正感染受教育者,适当的沟通是必要的,其实质在于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建立心理相容、和谐一致、互相尊重的氛围,以达到培养教育对象的目的。沟通是以情感人的前提,其目的就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动、感染教育对象,拉近两者间的心理距离,使教育对象产生心理认同,借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教育者须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为双方的交流与探讨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和谐的氛围。只有教育者怀着一份真诚的心向受教育者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宝愁,才能获得教育对象的理解与信任,才能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性。2、重视对情感的渗透。渗透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验,使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感染和熏陶中得到优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往往反映着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进行引导,并积极地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做到对症下药,通过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以实现感染教育的目的。3、增强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注。情感关注主要表现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能够倾注个人的真隋、真爱和真心。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满足人的需要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把满足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质需要放在首位,同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对不能忽视个体精神情感的需要。
  (二)做到情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忽视了任何一方的都雅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过程,应当强调理性的主导性和决定性地位,更多地采取说理教育的方式,但是,在个体的选择过程中,知、情、意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又要根据个体的欲望、情感和意志状况,采用情景感染的方法,通过情理结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一方面心服口服,另一方面又能心甘情愿,从而提高自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自觉性。总之,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强调对社会个体理性因素的培养,同时注重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下一篇:快乐教学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中的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8 19: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8 19: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