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是道德的根本要求。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品格的指南。爱的本质是给予。宽容也是一种爱。爱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线索和公民社会最坚固的基石。应加强爱的教育,同时净化社会环境。
关键词:道德 爱 爱的教育
To like with liking educating
Liao Lixin
Abstract: The love is the moral basic re uest.The love is one kind of life manner,is one kind of moral character guide.Loves the essence is gives.Tolerant also is one kind of love.Likes having to become the education the main clue and the citizen society firmest cornerstone.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which loves,simultaneously purifi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 The morals Like the education whichLoves
【中图分类号】G 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 4 (2009)09-00 0-0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爱是道德的根本要求。爱的教育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1.爱在道德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就把爱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仁爱”思想。《论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在儒家思想中,仁具有多种内涵,但其核心和主要内容就是爱人,就是要以广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人。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人,自然就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另一位思想家墨子提出“兼爱”说,把“兼爱”看作人生的最高准则。“兼”是全总的意思,即爱不分亲疏远近,遍爱世上所有的人。“兼”的另一层意思是爱不分人我,爱人如己。“兼爱”是社会和谐、结合的原动力。墨子“兼爱”的另一内容是“兼相爱,交相利”,即爱人就是利人,为人谋利。“兼相爱”是形式,“交相利”是具体内容。
中华道德传统中的“爱”的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得到发展,对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关于“爱”的思考和讨论屡见不鲜。这些思考和讨论足以展示出“爱”在人的德性中的重要地位。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通过神化故事揭示“爱是对智慧的眷恋,它虽不是智慧,但是热爱智慧的力量;不是美本身,但是一种想获得美的能力和动力;同时爱是为善的,这样智慧、美、善、爱就联接在一起,它本身不是这些,但它可以是获得这一切的力量。”爱因而是一种重要的伦理教化的力量与价值。
亚里士多德对爱的论述更为详尽。亚里士多德把人与人之间的爱称作“友爱”,认为友爱是一种重要的德性,“是生活所必须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不仅仅指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爱,父子之间、异性之间的爱以及人对自己的爱都是友爱。友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善意,只有对方回报同样的善意时才有友爱,所以友爱是平等的。友爱的特点在于关怀、分享和相互性,它是将人与人之间亲密联系起来的德性品质,所以友爱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质,也是形成公共生活的纽带。
弗兰西斯•培根将“爱人的习惯”称作“善”,将这种天然的倾向叫“性善”。他认为,“这在一切德性及其精神的品格中是最伟大的。”此外,培根分析了“爱”的不同表现形式,由浅入深分五个层次:最普遍的爱表现在对异乡人的温和和有礼;其次是对他人的痛苦灾难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第三种是对他人错误的宽容态度;第四种是重情不重钱;第五种是“爱”的品格中最高尚和最重要的,即为拯救他人而勇于牺牲自己的品德。
在西方伦理学中,弗兰西斯•培根、奥古斯丁、埃•弗罗姆等关于爱都有许多论述。他们都强调爱是所有美德的根基,爱是“独一雅二的道德力量”。
2.爱的涵义
奥古斯丁认为爱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情感。圣雄甘地曾写到,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本体性的力量。埃•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不论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爱如何解释,笔者认为爱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品格的指南。爱的本质是给予,宽容也是一种爱。
2.1 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品格的指南。
态度是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品格是品性风格。当爱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品格时,爱就成为人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人具有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和品格,就会爱世界、爱生活、爱父母、爱自己、爱朋友、爱陌生人、爱与自己不同的民族、爱与自己不同国家的人民,认同与欣赏他们的独特、援助他们的不幸;同时,宽容对待一切的不同,甚至宽容邪恶的人,以协商和对话来化解一切矛盾冲突。有了爱,世界才会和平。
人具有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和品格,才能搞好工作,促进社会的发展。爱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源泉。没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雅数革命烈士对国家、民族、雅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爱,就没有中国的独立。没有每一位劳动者对工作的爱、对祖国的爱,就没有中国的繁荣富强。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具有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和品格,就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永远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我们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心中没有爱,就像一个孤独者在黑暗中行走。马加爵为什么会如此残忍地杀害四位同窗?不是因为他贫穷,而是因为他心中没有爱。如果他热爱生活,爱他的父母,爱他的同学,是不可能制造惨绝人寰的杀人事件的。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
2.2 爱的本质是给予。
爱的给予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不是施舍。它是平等主体之间雅因的、不需回报的付出劳动,就像父母对儿女的爱是雅私的一样。这种给予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人格上的尊重和生活上的关心。在给予的行动中,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财富和潜能。给予是快乐的。在给予的同时,也使别人身上的某些东西得到新生,从而使双方共享快乐。
爱就像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同时,爱是一种能产生爱的力量,我们的爱能唤起他人心中的爱。爱让贫困的人得到发展,让失败的人看到希望,让颓废的人获得勇气,让孤独者沐浴温暖,让丑恶的心灵得到净化。
2.3 宽容也是一种爱。
埃•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认为:爱的一切形式所共有的基本因素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但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里面最核心的其实是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宽容这种爱。
宽容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是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源于爱。试想,一个自私、狭隘、没有爱心的人能容忍别人吗?希特勒的不宽容使世界变得野蛮,中世纪对科学的不宽容使世界变得愚蠢,对思想文化的不宽容使世界变得僵化停滞。只有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的人才有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才有对世界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承诺,才有对认识、思想和言论多元化的尊重,才有对个体真实性的肯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这个矛盾重重、错综复杂、纷争不断、冲突迭起的世界上,适当的宽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宝贵的:“没有宽容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幸福和繁荣。”
宽容也是给予。宽容给世界的多样性提供存在的空间,给思想和言论的多元化提供表达的场所,给个性的张扬提供自由的天地。给予别人宽容意味着给自己打丌了一扇门,给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有了宽容之心,人就会自信、快乐、健康,世界就会充满生机、活力与希望。
当然,宽容也是有限度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限度,超出一定限度,它便会失去自己,变为他物。我们雅疑应该宽容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我们不能宽容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种族屠杀、集中营和恐怖分子的恐怖活动,对他们的宽容就是对自由、正义、秩序和幸福的扼杀。所以,宽容决不能放弃正义与法律。
3.爱的教育
前面己论述爱是道德的根本要求,而德性是经教育而生成。同时,爱又是一一门艺术,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所以,爱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线索,成为公民社会最坚固的基石。今天的中国教育应加强爱的教育。杨东平说得好:“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家庭是最重要的“爱”的学校。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驿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爱的传播者。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在他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以后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爱的果实。
在家庭爱的教育中,身教是熏陶,是榜样的作用。在家庭中,孩子出生后与母亲肢体的接触,父母慈祥的目光,让他感受到爱。父母对长辈、朋友、邻里的尊敬、关心、热情相助让他理解爱。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叮n宁、鼓励、尊重、宽容让他体会到爱像阳光般温暖。孩子在爱的熏陶中成长一定能创造爱。央视一套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家庭爱的熏陶是多么重要的一课。
在家庭爱的教育中,言教是必要的。中国父母的爱是含蓄的,总是默默地为孩子奉献,往往使孩子“身在爱中不知爱”。我们的爱要表达,要告诉孩子“母亲的慈颜是爱的滋润,父亲的嘉许是爱的鼓励,朋友的宽恕是爱的施与,社会的支援是爱的缘分。”在生活中,父母还要抓住一点一滴的机会对孩子进行爱的宣传、爱的教育,培养爱的心灵。
在家庭的教育中,接受孩子真诚的爱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与我们分享食品时,我们不应该拒绝,否则,堵塞了孩子的爱流,孩子会变得冷漠、自私。当孩子给父母买礼物时,我们千万不要指责孩子浪费钱,要诚心诚意地接受,小心翼翼地珍惜、爱护、尊重孩子发自内心的爱,让爱的幼苗健康成长。
得不到爱的孩子心里没有爱。这样的孩子性格怪异,往往具有攻击性。许多刑事犯罪的、违法的、神经官能症的、精神变态的、不合群的行为,均可追溯到其童年家庭爱的缺失的历史。缺爱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幸。每一位父母不论工作多忙,家庭有什么变故,都不要忘记: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同时父母有义务教育培养爱。
当然,家庭爱的教育具有差异性、随意性、不系统性。差异性是指父母的文化水平、能力以及认识的不同,在实施爱的教育中每个家庭具有个别差异性。随意性是指家庭爱的教育是贯穿在生活过程中的,在教育时间上、内容上、形式上雅计划,具有不确定性。不系统性是指家庭爱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不完整,没有科学的体系。由于家庭爱的教育的局限性,需要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学校爱的教育是家庭爱的教育的延伸和扩展。
学校爱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爱的生活态度,并把爱上升到道德的根本要求来规范。
学校爱的教育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校爱的教育是系统的、规范的,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成为有道德的人。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思想品德课。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
列文件,说明我国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但目前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学校爱的教育往往是从制定和完善规范体系出发,注重形式。规范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把爱的教育只看作是一个道德规范的灌输过程,而应该是引导孩子精神空间的塑造。学校要营造爱的氛围,老师、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应共同努力营造爱,使心灵于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美好。对于规范,我们要注重的是它们的内涵的涵养――对心灵进行的一种全面和谐的塑造和陶冶,而不是它们的外在形式。
学校爱的教育是教育爱,即教育的内容是爱与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即以爱育爱的统一。所以,老师在进行爱的教育时,应该用爱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多一些关心、鼓励、尊重、宽容,少一些指责、谩骂。师爱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当你施了一份爱心到孩子身上,孩子身上就能长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爱心。老师要营造良好的爱的氛围,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接受教育,这样才能涵养出真爱。
学校爱的教育是知与行的统一。许多学校爱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理论上。真正的爱的教育应培养学生爱的生活态度并付诸行动。爱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涵养,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表现出来。爱的行动是爱的根本。如果知与行脱节,那么爱的教育还没有完成任务。我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学生的行为,努力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学校爱的教育必须是全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爱的教育应在全面教育、全体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那些在家庭中缺少爱的孩子,我们要给予特别的关心,用我们的爱去温暖他的心,唤起他对社会、对生活、对他人的爱。
学校爱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可有的学校仍然只重文化分数、重升学率、重学校排名,而没有重视爱的教育,致使学校爱的教育严重缺席。留学生卢刚杀导师事件、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案是警钟长鸣。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缺席”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加强爱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是刻不容缓。
教育是讲究环境的。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爱的教育、学校爱的教育就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出现心灵的扭曲。因此,在加强爱的教育的同时要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爱的氛围,使社会、学校、家庭实现三位一体。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