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运用探讨

[复制链接]
查看: 537|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49
发表于 2020-8-9 13: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高职院校大学新生普通存在着自我价值感低、自我角色定位矛盾、人际关系不适等心理问。本文结合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与优势,探讨了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作用,以期增强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中学升到大学,学生又步入了人生新的发展历程,而这个历程的起始阶段,是他们思想走向的重要阶段,也是很多心理问题的引发阶段。高职新生入学后较为普遍地存在自我价值感低,自我角色定位矛盾、人际关系困惑等不适心态,如不能及时地进行调适和疏理,就会有碍于角色转型,有些问题甚至可能泛化,产生“涟漪效应”,对整个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通过团体辅导这种形式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自我认同,转变角色,使其对环境变化持有积极灵活的态度,适应大学生活。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功能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它以团体为载体,让参加成员互相交往,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支持、鼓励,令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和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1]。团体辅导最大的两个特点是经济性与高参与度:其一次可以对一个团队实施;同时,采用团队活动的形式,开放、活泼、生动的辅导方式,对大学新生的吸引力更大,具有互动性和实效性的特征。具体辅导过程中,参与者在资源分享、真实场景、群体互动、归属体验的条件下,大致经历热身、凝聚、探索与结束四个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和内容,最终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二、高职院新新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
  1.自我价值感低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它反映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成分,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在当代中国教育环境下,“分数”是大众用来衡量学生优差的标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被贴上了一个“显眼”的“低分标签”。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笔者了解到高职院校新生普通存在自卑的心理现象。而自卑是自我价值感低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束缚个体发展和引发很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认知治疗专家大卫.伯恩斯[2]的研究表明:宝郁根本不是一种情绪失常,而是被歪曲的消极思想的结果,是自我的一种雅价值感,即自卑。自卑可以导致学生自我概念转向消极。而自我概念越是消极,在生活中就越缺乏信心,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就可能导致新生降低自己的抱负和努力程度。
  2.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需要适应的环境主要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对城市社区环境而言,大部分大学新生需要面对地域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冲击,他们在语言口音、饮食口味,住宿环境等方面都需要面对较大变化。他们远离家乡,感受新的地域文化,会存在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这在跨南北地域界限的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对校园环境而言,一些缺少独立生活能力与住校经历的学生适应困难。在军训后,部分高职新生在雅人监管的环境中,养成懒惰散漫、饮食习惯不当、作息雅规律、上网成瘾等不良嗜好。所有这些新生环境适应不良和生活习惯中的问题都必然会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3.自身角色定位的矛盾
  刚刚入学的新生总是踌躇满志,把校园想象成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圣地;准备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充分丰盈自身。他们的初衷很好,期望很高,但是,大学生来到大学之后,由于进入了比较宽松的环境,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惰性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加上自我价值感低,容易自我贬损,进而可能产生悲观的负面情绪。当初的意气风发和现在消极观念交织,他们开始迷茫。如果不能走出这个矛盾圈,他们就可能加入大学里“浑浑噩噩”的一类,把自己捆住,不愿伸展。更有甚者可能由于家庭的高期望和其他原因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尽快定位在正确轨道上,不再“自我捆绑”。
  4.人际关系方面的不适
  人际交往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刚入学的新生渴望友谊,渴望得到集体的温暖,渴望在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寻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对新生而言,新同学在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新的师生关系、异性关系及寝室关系也更加复杂,这些都对新生的心态与方法提出考验。但在心态上,他们会有渴望交往与拒绝回避的冲突心理,存在着自我中心与依赖他人并存的心理特点。在人际交往技巧上,一些原本就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在离开父母来到大学这个大环境后,交往障碍日显突出,他们在克服羞涩主动交往、选取适合交谈话题、倾听他人与自我表露、共情移情上等方面存在困难,因而容易产生社交心理问题。笔者又要从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感低来说了,由于高职生自我价值感低,容易自我封闭,许多高职新生在人际交往的磨合中不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有些新生甚至淡化人际关系。
  三、团体辅导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以上这些高职新生的主要问题皆为适应性心理问题与发展性心理问题,但若得不到及时、合理解决就会演变为障碍性心理问题,产生心理疾病。由于高职新生所面临的生活适应、人际关系等问题具有暂时性与共有性,大一上学期也是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在新生中开展以活动为方式的团体辅导入学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适应、顺利发展。
  1.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熟悉与适应环境
  大学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中学,同学间人际距离拉大,个人空间更独立。大学新入学阶段,是熟悉与适应环境,结交新朋友的关键时期,建立有质量的友谊也能帮助新生适应生活。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问题上,大学新生有着类似心理需要或目标,因此,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以起到良好效果。在具体的团体辅导中,可以让新生组队、起队名、设队歌并集体展示,再开展“微笑握手”、“自我介绍滚雪球”、“棒打薄情郎”、“大风吹”等活动,以实现人际破冰,开展“拍打穴位”、“目光炯炯”、“笑容可掬”等活动传授人际交往技巧。在互动阶段,不同性格特点的同学得以在宽松、活泼的气氛中实现人际交往,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认识新同学的目的。这些活动对有交往困扰的同学而言,人际交往压力较真实情景小,他们可以从中观察学习其他同学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克服自身障碍,完成社交破冰,进而实现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活动的分享、交流环节能让新生以活动为索引,以大学新生活为话题,自愿表达自己的感受,讲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交换对新环境的想法。这能给予新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外向、主动的新生可以通过自我表露缓解新环境带来的压力;而内向、孤独的新生则通过倾听别人相似的感受,获得一种“和别人一样”的体验,缓解自己“个别性”、“独特性”问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发挥抚慰功能,克服由此带来的自卑感、孤独感、恐惧感等负面情绪。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前文已讨论新生中的自我价值感的低的问题。团体辅导通过活动设计,使新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自我体验,映照自我镜像,通过互动与交流去发现自我认识中的问题,澄清内心业已存在的自我意识问题,最终实现调整自我认知,达到悦纳自我的目标。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大多努力追求美好、完善的自我,迫切希望能有新的成就与创新,但面对优秀的同学,又会产生自我剥离的心理问题。通过上演“心理剧场”、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使新生能心平气和的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异己的行为作设身处地的考虑。开展“红色轰炸机”、“头脑风暴”、“生命线”、“生存选择”、“天生我才”、“共度好时光”、“给自己写封信”等活动,就能让新生在他人评价与自我反思中,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达到正确了解自己、明晰理想信念、克服认知失调、增强延迟满足能力、悦纳真实自我、加强自我调控能力的目的,最终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未来拟定更合适的目标与计划。
           
       3.加强新生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主动、自主的行为习惯
  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主动、自主的良好行为习惯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但现实情况中,很多学生面对没有情感体验的认知获得,产生“道理我懂,就是做不到”的感受,即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在新生中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能有效关注其“情感”和“行为”,通过辅导活动促进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避免知情剥离,知行脱节,进而加强新生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主动、自主的行为习惯。对新生进行“我逝去的愿望”的辅导活动,虚拟有限的人生时光,让新生不得不放弃一个又一个愿望,在即将失去最后一个“希望家人健康幸福”的愿望之时,所有新生都情绪唤醒,纷纷泪流满面,深受触动。其离家求学想念父母的心理,感恩父母的心理及回忆过去的亲子摩擦而体验到追悔心理得到了集中激活。而“团队责任与领导素质”的活动则以队员犯错,队长受罚的形式直观表现领导责任的内涵,新生在活动中体验的激烈冲击,对责任意识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这些活动都使被辅导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知、情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知情合一、知行统一,在加强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的同时,使新生自觉地筛选出满意的行为模仿标准。而“抢时间”、“有创造力的人”等辅导活动则进一步培养了新生主动、自主的行为习惯。
  4.加强新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促进高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
  团体归属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但并不是每一个团体都能让其成员感受到归属感。目前,高职院校新生班级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凝聚力、归属感缺乏的问题,这削弱了学生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功能,也削弱了学生班级为其成员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的能力。我国高校新生中,独生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90后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应试制度下的学校教育方式等原因,普遍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在团体辅导的理念与技术下,通过设计、组织如“同舟共济”、“人椅”、“我想有个家”、“巧解千千结”、“松鼠松树”、“生日线”、“手拉手”、“红黑游戏”、“信任背摔”等活动能让学生形成自尊、接纳、合群的心理品质。培训师通过调动、鼓励下,被辅导团体能逐渐构建团结的团体气氛、合作的团体规范、内合的团体凝聚力,在心理场的作用下,新生的心理与行为自然而然地接受团体心理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分组对抗类活动中,小组成员具有共同的团队目标,共同分担目标责任,在类似于生活的情景体验中实现组织承诺,体验团队归属感。同时,在活动中帮助克服男女间交往的敏感心态,破除可能出现的隔阂现象,营造出一个具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这些辅导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生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使辅导效果在日后真实情景下的班级活动自动迁移,促进了学生个体和班级团体的共同和谐发展。
  注释: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加州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临床教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认知疗法创始人。
  参考文献:
  [1]黄正平.班集体问题诊断与建设方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 .
  [3]钱程.高校班集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 (3).
  [4]邓旭阳,等.团体心理疗法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
  [5]蒋欢.浅谈以学院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从社会文化变迁看当代女大学生心理
下一篇:从习惯入手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9 13: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9 13: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