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获奖者海森堡说过:“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唯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刺激思维,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更有兴趣和欲望去分析、解决问题,对探究学习的过程有更深刻的体会,更利于实现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一、通过各种途径营造问题呈现的情景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决然不是空穴来风,雅处生疑。学生的任何问题都有特定的学习、教学情境。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问题呈现的情景。
1. 通过实验营造问题呈现的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会带给学生惊奇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例如学习氯气的漂白作用,教师可先安排两个实验:实验一、将干燥氯气通入装有干燥红色布条的集气瓶,实验二、将干燥的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红色布条的集气瓶。产生的实验现象是:实验一的红色布条没有变化;实验二的红色布条褪色。学生看到这个现象,自然会产生问题:为什么只有实验二的红色布条褪色?氯气和什么物质发生了反应?发生了什么反应?产生了什么新物质?由此实验情景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氯气的漂白作用。
2. 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问题呈现的情景
多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最新、最详尽的教学资料,制成各种课件,融合声音、图像、动画等有声有色地呈现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活跃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探索,提出问题。如在教学SO2的性质和作用时,用多媒体展示工厂放出大量浓烟,古迹被腐蚀,生态被破坏的图片,使学生产生问题:浓烟里有什么物质?经过怎样的反应导致腐蚀古迹?为什么会破坏生态环境?由此引入对SO2的性质和作用的探究。
3. 通过模型与图表营造问题呈现的情景
模型和图表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问题的关系,将各种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甚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与图表,从而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存在以及相应的解决之道。如学习同分异构现象,可以用球棍模型展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结构,让学生比较异同,发现并提出问题;学习如元素周期表这种规律递变的知识就要用图表,让学生易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产生新发现。
4. 运用背景材料营造问题呈现的情景
背景材料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化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材料和重要的化学史实、化学故事等。教学中可以把与新知识相关的背景材料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冲击下,积极主动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如学习甲烷的性质时,展示报纸上曾有的报道:某地煤矿中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这样的报道很让学生震惊,迫切希望了解:瓦斯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爆炸?顺理成章就提出问题来了。
二、指导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想问、敢问、勤问,却不一定会问,有时不知问什么,有时问题离内容太远或问的问题大而空。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进行提出问题方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方法以及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思维的训练,由困惑产生许多问题。这时教师要在众多问题中,抓住与内容紧密联系的,主要的、本质的问题。教学中,开始时先让学生简单模仿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氯气的性质与作用时,所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联系到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作用课程之上,由此提出类似的问题。模仿是好的提问技巧的开始。在此基础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问题的成功解决,学生就逐渐学会并善于质疑,不断提出高水平的问题。而教师也会在不断涌现的学生问题中发现新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责任编辑 潘孟良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路径探析下一篇:资产评估后续教育相关问题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