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数学又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必需的一门科学知识,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其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和大家讨论一下我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口算是基础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
每天固定课前进行几分钟的口算练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的形式。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候,穿插进行趣味性练习,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能让全班都积极主动参与,让每个孩子都有练习的机会,既提高孩子对口算的兴趣,也提高了计算的速度,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当然,要想学生的口算速度提高,离不开有效的速算方法,如:凑十法、基准法、分解法等等。口算训练的方法很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口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积极性,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小学生对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在计算时常常会产生错误,这主要是缺乏认真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原因。因此,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审题习惯不仅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在计算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题目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同样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对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才具备更大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初始阶段,人生的序幕。人的充分发展还有待于以后的展现,人生的高峰“好戏还在后头”。所以,我们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不能看死或看得太重,要善待学生,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成长。
自信心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动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对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才具备更大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把数学教得“有趣”。我在开始的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数学将学些什么,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树立了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实验的做实验,比如说:学习‘体积’概念时;能进行游戏的做游戏,比如:比较数的大小时,我模仿“幸运52”的‘猜价格’进行了‘猜数字’的游戏,等等;同学们在快乐中获得兴趣,增强自信心。
有些学生,智商并不低,学习也认真了,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学习的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练习,作业,小结等环节。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做不好。如:他们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听课思想容易开小差,平时不重视及时复习,总是考试前才匆匆忙忙的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主攻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下一篇: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