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力就是指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即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构成形象或独立构思出新形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努力将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挖掘,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想方设法培养着学生的想象力。
一、立足文本,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当学生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想象画面时,形象越具体,就越能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中心思想。如笔者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夺桥的“难”,红军的“勇”,是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的重点内容。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的:红军白天边赶路边与敌人奋力交战,到了晚上,人在饥饿困乏的状态下,还得坚持冒雨前进,再加上山路极其难走,陡窄、路滑,天色又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那会是什么情景?英雄们手拿马刀,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同学们很快被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感染,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类似的想象训练中,随之产生和发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此,在文本的解读中,融入想象力的培养,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想象力
求异思维重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联想,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以为除了落实以人为本,更应不拘泥于文本内容,不要束缚住学生思维,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抒发自己所思所想的机会,他们的思路往往才能拓展开,一些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的想法才会瞬间迸发。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求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笔者在教学《司马光》一文,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问:“司马光使那么大的劲砸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激发,他们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着见解。之后笔者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觉得还有其他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吗?”这时,学生又开始从多方面考虑,比较,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最巧妙。这样,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续写故事,培养学生想象力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意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是水乳交融的,所积累的各种信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看似故事结束了,但细细思量一下,有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悬念,可谓是“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文章的处理,笔者是尽量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笔者珍视灵光一闪,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当头棒喝,一言蔽之,而是在激励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善于问个“为什么这样想”,“原型”又是什么,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而且指导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这样,学生想象的空间才会变得更为开阔。如《赤壁之战》一文,曹操误信黄盖,大败而逃。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曹操这时候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不该轻敌,仗着兵力的优势,上了周瑜的当。”还有的说:“我以后一定要勤练水兵,大破周瑜。”也有学生说:“吃一堑,长一智,知错就改,我以后一定要认真研究兵法。”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来续写故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视角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对课文进行的续写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在阅读他人文章时感悟和理解的程度。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想象才能有广泛的物质基础,学生才能从大量信息的获取中,增加感性认识,为想象创造条件。如安徒生的童话,唐代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当代伟人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弛蜡象”等名篇名句,都有赖于读者博览群书,大胆想象。因此笔者经常推荐好书给学生们看,如有益、有趣的课外书《顶呱呱童话》、《太阳之子》、《国王和肥皂泡泡》、《你说对不对》等,充分提供利于学生想象的典范,给他们以极大的启发,将学生想象的思维雅限拓宽。在推荐好书的同时,笔者还注重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浏览、跳读、摘记、旁注等。当学生悟出了阅读的技巧,享受了阅读的兴趣,他们的想象力就会像一泓清泉一样源源不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它的收效并非是朝夕之功,但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这一活跃因素,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将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就一定能够张开畅想的双翅,翱翔于创新的天空之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怎样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下一篇: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