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所转变,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我们须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思考课堂教学需要创设哪些有利的因素,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空间
“情绪和情感给予认识过程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情感雅疑对其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就美术教学而言,作为一门艺术的学习,干巴巴、冷冰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绝对是效果不大的。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因素,尽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情感投入的情景中进行学习活动。
1 注意教师的自身因素
我们知道,人的情感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学生面对不同情感表现的教师形象,其心理感受必然有不同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一个积极投入的情感表现。难以想象,教师板着脸孔、冷冰冰的“讲授”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具有教师应有的气质,是否顾及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比如课堂中有学生违反纪律,有的教师对学生大声叱喝,严厉批评。这样,课堂中的情感突然走到极负面,学生又如何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呢?因此,教师应持平和、尊重的情感态度对待学生。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他们大都是道德修养极高之人,他们对艺术的投入之情、对人对事的真情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后学之辈。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有“艺术感”的形象,用艺术的真、善、美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美术教师的真情实意,感受到艺术的特有魅力,从而使美术课堂形成一种平和、融洽而又积极的课堂情感。
2 结合教材特点,尽可能用丰富的教学媒体、手段去激发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是公认不妥的,小学生兴趣的产生和情感的形成可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去激发。美术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看”,但美术的“看”是与“感”“想”“做”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考虑所用的教学媒体是否能真正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情感,是否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比如绘画教学中,老师尽可能提供一些“新、奇、趣”的视觉元素给学生看,或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做些幽默的动作等等,这些媒体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形成强烈的艺术美感。
二、营造自主、灵动的课堂空间
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教学唯一主角的现象,创设一个平等互动、合作交流、探讨的课堂空间是新课改的要求。但基于传统教学的习惯,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过分强调了技能的接受,让学生显得被动,课堂气氛麻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考虑如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考虑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求营造出一个自主、灵动的课堂空间。
1 把授课变成活动
长期以来,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特点使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其实,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是“水桶与水杯”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的授受关系可以转化为讨论与交往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把整节课看成只是一个讲授知识的过程,而是要通过组织倡导,使教学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交流,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参与练习,从而学到知识。从这一观念出发,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的是,以什么活动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应淡化教师指令的做法,给予学生参与的空间,使师生共同去进行教学活动。美术作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其学科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活动性质。因此,美术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喜好,在备课时把教学内容的呈现以游戏的方式展开,如此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教学的条理性
一节灵动的课堂教学必须是有条不紊,程序分明、信息明确的。如果一堂课的条理程序出现问题。颠三倒四,反复雅常,那么不但学生的学习思路会被打乱,教学信息也雅法传达给学生,本应充满灵动气氛的课堂就会变得缺乏生气。
综上所述,良好的情感、自主的空间、灵动的气氛,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有的特征。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素质教育出发,营造合适的课堂空间,才能更好地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邹韵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从历史角度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下一篇: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