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美国教师要孩子画苹果,是提着一篮苹果走进教室,一个学生发一个,孩子们可以摸、闻,甚至咬上一口,孩子们第一次画出来不像苹果,第二次也不像苹果,第三次画出来才像苹果;中国的教师是拿着一支粉笔,一边在黑板上示范一边讲解要领,学生一次就成功,个个画得像苹果。反思这两种做法:我们是去关注过程,还是去关注结果。通过画苹果孩子真正收获了什么?我们认为:美术课堂,应该给孩子一只“生活中的苹果”。
一、学会观察,发现丰富的美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人的80%的知识都来源于观察,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学生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观察活动培养起来的。美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如果要画苹果,我们采用中国教师的做法,学生的观察活动从何谈起,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也是一句空话。例如苏教版第四册《水墨画树》,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孩子们发现大自然中的树木真是神奇,比教材中丰富多了,他们围着树木时而兴奋,时而沉思。我本来对学生的这次作业很没把握,等到作业收上来时,我喜出望外,欣赏孩子们的作品,让我如同漫步在森林里:有粗壮树干的大树,有细细的树苗,有的挺直,有的弯腰,有的枝繁叶茂,有的枝叶稀疏……有些甚至不像一棵树,但是它却具有树所传递给人类的美。通过观察,让学生通过笔墨去表达这丰富的美,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观察力也得到了培养。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投入情感,挖掘真挚的美
情感是人类对待现实和自身态度的一种持久而稳定的体验。美术教育应该是一门充满情感的教育,也是培养人的情感的重要途径。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情感发展、升华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就如美国教师把一篮苹果分给每位学生,学生通过摸来感受皮质的光滑圆润与否,通过闻来感受清香的果味,咬上一口,品出果肉的酸甜,在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之中,学生的情感也投入其中,然后画出来的苹果就是饱含着情感的作品。例如苏教版第二册《画味觉画嗅觉》,味觉、嗅觉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个性化的新感觉。味觉和嗅觉是比较抽象的一种感觉,有些似乎也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点、线、色块来表达自己尝到的或者是闻到的味道。我让孩子闭上眼睛,在空气中喷上空气清新剂,“好香啊!”学生不禁感叹,我引导说:“快,把你感受到的香味表现出来。”孩子们有了真切的感受,抽象的味道在孩子们的情感之笔下又是如此形象。这是一个感觉体验感觉表达的过程,必须投入自己的情感,才能挖掘出真挚的美,表达出真正的感受。在美术教育中,欣赏和感受应该放在第一位。
三、发挥想象,创造雅穷的美
通过美术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雅限的,有了雅限的想象,才会创造出雅穷的美。比如《水墨游戏》,一次偶然,一个学生不小心把墨汁泼书上了,他赶忙拿宣纸去吸,吸完后,我把那张沾满墨汁的宣纸拿来,展开来给大家看:“这也是一件水墨作品呀!你们看它像什么?”孩子们在我的启发下,异想天开,他们通过这一环节体会到了水墨的魅力。接下来让学生自由创作,让孩子在想象中发挥自己最天真,最自然的一面,他们不再是机器人,而是有个性的人,他们的想法与众不同、天马行空。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说:“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
四、关注过程,酝酿和谐的美
美术学习有两大基本内容,一是“美”即认识美、欣赏美,提高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二是“术”即技能,它是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手段。在我们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术的培养,评价一节美术课的好与差,以学生的作品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也是整齐划一,与其说这是学生的作品,还不如说是学生仿照老师生产出来的产品。试想在这样的美术课堂中学生除了完成了一件产品,还有其他收获吗?在课堂中,我们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应该酝酿和谐的美。例如在苏教版《花儿朵朵》中,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学生一起跟随“花仙子”进入到一个快乐的游戏中,并设计了以下环节:1.欣赏花朵;2.做花朵拼图游戏;3.教师演示拼摆过程;4.学生创作(小组合作);5.展示作品,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感知、创作、评议等环节沟通,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也体验到了快乐和成功,学生收获是巨大的。
给学生一只“生活的苹果”,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的,它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在关注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注意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让学生学会了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拨去浮华 还课堂平常本质下一篇:遵循新课程理念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