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设计好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写作议论文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点明确
议论文必须要有中心论点,且中心论点是唯一的。
二、论证充分
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和例证法。我们还可以从学过的文言论说文中学习论证方法,如荀子《劝学》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察今》运用寓言故事说理,《过秦论》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运用假设说理。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能使论证充分。
三、结构清晰
议论文的开头提出问题(引论),主体部分分析论证(本论),结尾解决问题(结论),整体上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证中心论点,结尾重申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常采用的结构有:
(一)并列式。
即在主体部分把中心论点化为几个分论点进行论证。如200 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3),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是成功的基石”,主体部分化为三个分论点――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二)递进式。
即在主体部分对中心论点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如200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万类霜天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长处,我们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优点,不要盲目模仿他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发扬自我”,主体部分先论证小草、乌龟、小河等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不盲目随从别的东西,再论证我们人类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崇拜别人的优点。在论证这一分论点时,先举古代仁人志士屈原、司马迁的例子,然后举现代社会任长霞、袁隆平的例子,他们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这样,由物及人,由古及今,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三)对照式。
即在主体部分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的光芒》,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来引导”,主体部分先举德意志民族的纪念,修建集中营纪念馆,他们的纪念是理性的纪念;再举日本大和民族的纪念,美化侵略罪行,他们的纪念脱离了理性的制约,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照。
四、对事实的叙述不能太详
在运用举例论证时,不能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从头到尾详细叙述,要根据观点进行简明扼要地叙述。
五、要通过分析把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使二者相统一
相同的事例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关键在于自己的分析。如,同样是司马迁受宫刑发愤创作《史记》的例子,在2001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中,作者写道:“是放弃尊严还是放弃先父遗愿,在这个人生的门坎上,司马迁明白他必须勇敢跨过。他跨过了宫刑之痛,跨过了君王之恨,跨过了亲人之怨,用带着血的双手捧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雅韵之《离骚》’的《史记》。”在200 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中,作者写道:“ 司马迁忍辱负重,受过种种刑罚,甚至受过使人生不如死的宫刑,然而他忍受着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压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写下了真实的历史,是真正的华夏儿女精神。”
六、论据的选取
(一)可以从学过的文章中找。
课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善于把课文的学习和写作联系起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庄子的《在我们雅路可走的时候》等都是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材料。如在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中,作者写道:“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楚王不是因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就不会为秦国所吞并。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理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勿以好恶论断之。如果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难瞑目。”所选取的论据都是出自所学课文。
(二)可以从历史人物中找。
屈原、荆轲、诸葛亮、项羽等是高考作文中常出现的人物,几乎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
(三)可以从“感动中国”人物中找。
“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也是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材料。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I 满分作文《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选取了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梁万俊、桂希恩、明正彬的事迹作为论据;200 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用爱雕刻心中的天使》,选取了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春燕、丛飞、洪战辉的事迹作为论据。
七、语言要力求优美、精练
议论文的语言枯燥、乏味是不能得到高分的,要想取得高分,就要对语言加以修饰,使文章带有散文气息。
(1)善用排比,富有气势。
如200 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1)的开头。
(2)善于引用,内容充实。
如200 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谈意气》(2)的开头。
(3)善写哲理句,增添文采。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II满分作文《找准位置,绽放光彩》,作者写道:“即使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依然固执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候机遇的光临。”语句优美,富有哲理,散发着散文气息。■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班主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一篇: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