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心理学构建与探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

[复制链接]
查看: 1127|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8-29 12: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本文基于人性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西部地区某省属高校的实际,分析了健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明确提出了健全体系的主要思路和总体框架,并展现了具体实践与探索经验,以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
  [关键词] 人性心理学 经济困难学生 精神资助
  
  对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贫困既是一种经济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目前,高校中广泛存在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双困生”。因此,着力健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使经济困难学生不仅“经济脱贫”,还要实现“心理脱贫”和“精神脱贫”,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人性心理学的理论依据[1]
  人性心理学认为人性是人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生物属性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精神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社会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
  三种人性的本能在心理层面上化为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种基本需要构成了人类心理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全部心理动力。人的三种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产生正向的、有利于健康的情绪,否则,产生负向的、不利于健康的情绪。人性心理学认为,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就其内在原因来说,是人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那么,对于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由于物质需要的缺乏更导致了人性中心精神属性的失衡。因此,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健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分析
  1.健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经济上的重负以及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等原因,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各种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冲突、精神上的雅助和心理上的困惑,后三者甚至成为引发其他问题的主要原因,会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障碍,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2]。
  2.健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是传统助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近年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普遍存在重“输血”而轻“造血”,重“授之以鱼”而轻“授之以渔”等现象,容易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等、靠、要”等消极思想,不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不利于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忽视了经济困难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他们步履维艰的踏出大学校园后,又进入了令他们更加难以面对和应付的社会。
  3.国家新资助政策的有效推行,为健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提供了必要的经济资助基础
  从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资助新政策,加大了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同时各高校也普遍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从人性心理学角度来看,国家资助新政策的有效实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物需要,为满足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三、健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的主要思路和探索
  近年来,笔者在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西部某省属普通高校展开了基于人性心理学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的构建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收获。
  1.主要思路
  主要思路是:坚持“助学为了育人”的理念,以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以建立帮困队伍和实施经济困难心理辅导为主要突破口,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通过助学和育人有效结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系统,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和精神脱贫,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使经济资助发挥更大效益。
  2.构建总体框架
  按照上述主要思路,梳理出制约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工作健康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即“帮困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情感关怀、搭建情感交流平台以及拓展价值体现空间”,作为推进精神资助体系构建的五个抓手进行重点探索。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既注重每一个抓手自成体系,同时注重五个抓手之间的相辅相成,构成精神资助体系的有机整体。要使体系落到实处,必须在每个方面寻找一至两项重要工作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突破。从而形成了构建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的总体框架。
  3.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体系实践与探索
  一是着力建立健全三支帮扶队伍。第一支是学生青年积极分子队伍,把学生积极分子建在每一个学生宿舍,及时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开展“朋辈”帮扶,并及时向学校反映;第二支是以各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帮困队伍,他们建立了各院系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熟悉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从各方面引导帮助并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支是以机关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帮困队伍,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二是积极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门制定多层次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有效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积极应对经济压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2】主要措施有四项:第一,开设必修课《大学生活心理学》,开展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第二,专门邀请心理学专家及专业人士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讲座;第三,适当开展心理团体辅导,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围绕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共同讨论,解除心理压力,提高应对能力;第四,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访谈,耐心细致接待经济困难学生个体咨询。
  三是坚持经济资助与情感关怀相结合。十几年来,每逢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带领学校的党政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与经济困难学生欢度佳节,并发放一定数额的慰问金和慰问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使其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从而能够有尊严的接受帮助,能够真正融入正常的集体生活中来。
  四是建设经济困难学生情感交流平台。第一,举行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各种联谊活动,如趣味体育比赛、文艺活动、茶话会等,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进情感交流;第二,开展励志教育和榜样激励活动,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表彰和奖励力度,邀请成功战胜困难的有名人士等做励志讲座,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信心;第三,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困难学生与班集体其他同学的感情交流,使其认识到经济困难学生并不“弱势”。
  五是拓展经济困难学生价值体现空间。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通过主题班会、特殊节假日活动、征文演讲等,引导经济困难学生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另一方面开展感恩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知识宣传、支教、技术服务等,拓展经济困难学生价值体现空间,使其认识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赵明吉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43-44.
  [3] 袄洁,伍运文.关于高校贫困生精神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9-11.
  [4] 姜旭萍,姚娟.高校经济贫困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9-11.
  [5] 陈雄辉等.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5-28.
  作者简介:
  陈源梅(191 -),女,广西合浦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慧芳(1919-),女,山西阳泉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儿童音乐启蒙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韩国音乐教育现状之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29 12: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21

帖子

513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32
发表于 2022-3-14 16: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南开大学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