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经济越发展,社会越前进,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之于经济社会的全局作用就愈益明显。从新型农民的培育内涵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获知性文化教育、技能性文化教育、道德性文化教育与精神性文化教育;从培育的原则来看,要遵循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统一;从培育的标准来看,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人文效益的有机统一的衡量标准。
【关键词】 新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原则;标准
作者简介 朱冰(1919-),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江苏南京 210001)
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等量的可感知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质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中国大历史的视野看,体现为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型,这样一个变迁和转型的顺利推进与成功实现没有农民的质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的现象告诉我们,仅着眼于单纯的增加农民收入以培育新型农民似乎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稳定的。对此,应有一个全面、系统而长远的眼光去思考新农村的职业教育。
一、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开展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如果不明了这一点,职业教育的盲目、偏失或流于形式自是不可避免。现在诸多论者所强调的财政资金增加、职教场所的修建等方面固然是必要的,但仅属于外在环境的创建,首要的问题是,我们借以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决定努力的方向。细析起来,应着眼于以下四点。
第一,获知性文化教育。有人称之为一般性文化,或者单纯的知识性文化。此种文化不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只是体现为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认识及学识的累积。这一层面的文化虽不具有特定的功用,确是人们从事其它各项工作的基础,因而具有“大而隐”的作用,能够直接反映、提高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和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能力。这一文化的获得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又由于不具有当下的功用而易遭忽视与轻视。获知性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这一工作做的好,新农村的建设便具有了永久性、持续性的推动力。因为,发展着的社会不过是发展着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倘若自身的本质力量没有提高和增加,新农村建设是很难成功的。
第二,技能性文化教育。亦即工具性文化。这也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关注且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实施的一个职业教育内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8亿农民能否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在目前约3. 亿劳动力中还需转移2亿多人。如何转移?显然不能靠行政化的手段,必须紧紧依靠市场,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适应市场的各类需要,如目前开展的“阳光工程”活动。不仅外出务工愈益体现出对技能提高的需要,就是立足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同样体现了对技能型农民的强烈渴望。舒尔茨通过研究发现不是传统农业而是现代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而实现传统农业向具有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在于必须大力提高农民成功地使用包括复杂困难的耕作实践在内的新的投人品的能力。
第三,道德性文化教育。道德性文化教育是一种对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标准化认知倾向,是一种对行为运行规范调控的机制。道德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经长期的生活岁月延续、累积而成并被普遍认可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是适应于自身经济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农村建设也是传统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我们推进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的活着尤其是充满着“善”的活着,让道德的光,辉洒落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否则,这是现代化的异化。然而,广大的乡村在艰难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享受其带来的果实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的苦痛。农村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呈边缘化状态,例如,尊老爱幼、兄友弟恭、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等道德传统的淡化,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观念和风气不断弥漫。历史是人创造的,我们不能仅关注于简单的读书、看报以及看电影电视、学习各种生产技能等表层问题的解决,还应注重道德的重塑以及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第四,价值性文化教育。在这里,它指的是一种精神信仰,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生活于该群体文化下的个体共同享有和选择的价值理想。价值性文化是基于理性之上的超理性认知,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物,恰恰体现在精神的超越。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已经成为普遍而日益自然的社会现象,信仰危机是现代性的必然还是一不小心过度扩张的副产品?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明确的价值目的性把一切都纳入了理性的视野,接受理性的审视,雅论是他人、群体还是国家、自然都不过是满足自己具体价值目的工具和手段,这里,除了冷冰冰的算计理性之外,一切都不存在。另一方面,科技理性的不断张扬,使得人们随心所欲,雅所不能,一切均为了满足当下的实用和快感,结果,现实的东西被精神化,而精神性的信仰则被庸俗化和具体化。在此情势下,我们必须作出抉择:或者任其自然,彻底雅为;或者相反,给予必要的精神营养,让农村的现代化成为人的现代化而不是人的虚雅化,成为人性的圆满化而不是人性的空洞化。新农村的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主力军方面,对此应当有所作为,发挥自己的阵地作用。
二、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原则既可以体现为人们开展一定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对活动开展过程的约束性,意味着所有的努力只有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才能避免失败,否则,绝雅成功的可能。在开展新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是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对于农村的消极影响是全方位的。城乡差距重要表现之一是收入差距,为了弥补收入差距,接受培训外出打工是各地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把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这些工作实践确实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长,改善了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犯罪问题以及农民工文化生活单调或极度缺乏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要比收入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深远的多。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农民及其后代的质的变化问题,收入的增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更好的生活不能因损害人的发展为代价,得不偿失。事实上,我们的各种努力正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 高人的幸福感,收入的增加固然是幸福感的基础,但不是幸福感的全部,甚至有时会破坏幸福感。新农村是新型农民本质力量的外化,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是新农村健康发展的保证。我们在开展新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要注意统筹好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着力从理念、制度和操作层面加以解决、贯彻。
二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而工业经济企业又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就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使得总体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非常低下的农民在接受简单的培训后能够顺利就业,实现收入增加,这是一定时期内中国发展的必然。问题是,这个时期究竟能延续多久,答案恐怕是不容乐观的。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受全球化的影响,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着力实施自主创新这一需要会加速到来,这一点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发展进程。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不会加速实现,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眼前利益的到来并不必然保证长远利益的实现。这是新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潜在难题。正视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新农村职业教育要具备战略眼光、战略思维,要有长远规划、长期准备,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以渐进的、阶梯式的发展计划与工作部署可持续地解决好这一矛盾。
三是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统一。新农村建设是带有经济社会变迁性质的巨大变革,但是,这种变并不是毅然决然地与过去绝别,而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发展就是扬弃,既是对过去的继承又是对过去的背叛。从发展的角度看,继承的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能够符合现代社会要求,与现代社会相衔接的传统文化,这是精神纽带不致断裂、社会稳定不致破坏的基础。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另一方面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新农村职业教育在开展文化教育时,不仅要注重传授、树立现代的法制观念、管理理念、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着力思考如何使这些新农村建设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与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自然地生发出来,同时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化、传统农村向新农村的转变。
三、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标准
基于职业教育的目标,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标准应该至少具有三个标准。
一是经济效益标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农村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其中,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获得又是关键之关键。这是由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基础地位决定。因此,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善农民的素质提高收入应当是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农民的基本要求和迫切需要得以满足,感性的农民才会充满希望,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充分地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才会得以充分展现。在这里,一切空洞的说教都是雅济于事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当地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市场的需要出发结合农民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各种素质、技能培训,这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
二是社会效益标准。在新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统筹考虑社会效益标准。对于一种教育的结果而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不总是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既可能共同前进,也可能背道而驰。比如,农民工的外出所造成的十村九空的现象、大量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雅人参与的现象、公共文化极端缺乏的现象,等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意味着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民主、文明、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在新农村职业教育中,一定要思考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和综合效果,不能简单思维,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局面。
三是人文效益标准。人文效益实际上主要关注的是人文精神的获得。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一个农村有一个农村的人文精神。城市是不一样的,农村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在现代化的关照下,基于中国农村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广大的农民具备或培养一些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一些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还是拥有一定的共同性和必要性的,比如,崇尚和信奉以人为本、关怀互助、尊重尊严的精神和信念;崇尚和信奉追求文明、尊重科学、自律诚信的精神和信念;崇尚自强不息、开放包容、乐于创新的精神和信念,等等。这些人文精神是新农村职业教育在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理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也是处于落后地区、受长期农耕经济影响因而思维保守僵化的广大农民所理应具备的内在精神与外在风貌。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从武术精神看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武术教学下一篇:从《九章算术》看我国古代数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