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农业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复制链接]
查看: 1234|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79
发表于 2020-5-23 08: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通过对典型农村环保现状调查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及成因,提出保护和建立良好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对策,以期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广西隆安
  中图分类号X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67-02
  
  隆安县地处广西首府南宁市西南,全县农业人口占80%以上。农民以香蕉等作物种植收入为主要收入,是典型的农业县。长期以来由于存在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隆安县农业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影响农村、农业的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通过分析隆安县的农村环保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综合治理对策,保护和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隆安县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1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1.1农业环境评价和产地认定工作
  近年来,隆安县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质量现状得到初步好转。截至2009年底,全县已通过农业环境生产基地无公害认定面积9 874.5 hm2,从产地源头有效控制了农业投入品对生产环境的污染。
  1.2入侵性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2005年以来,隆安县对全县的红火蚁、非洲大蜗牛、蔗蝙蛾、紫茎泽兰等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了全面普查,初步确认隆安县没有发现红火蚁、蔗蝙蛾等疫情。同时,隆安县还宣传发动群众对右江沿岸滋生的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等采取人工清除、喷施化学除草剂(如草甘膦)的方法进行灭除,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紫茎泽兰的扩大蔓延。
  1.3农业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切实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测管理是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2008年完成了隆安县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以及2008―2010年度普查数据更新工作。2007年以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赋予的职责,隆安县切实加大了农业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一方面加强定位监控点的建设。由国家农业部布点,在那桐工区化工厂周边设立农产品安全监测点,开展厂区周边土壤、水样和农产品的污染监测;另一方面认真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2005―2009年全县共查处农业污染事故36起。
  1.4加大先进施肥技术推广力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农作物专用配方肥使用。二是加大有机肥使用比例。重点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恢复和发展冬绿肥生产、积造农家肥等。三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改进施肥方法,掌握适时的施肥适期,使有机肥的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
  1.5推广绿色植保新技术,推动隆安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和人民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日益重视,2003年地方和国家相继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绿色环保植保势在必行,为隆安县推广频振诱控技术、生态粘虫板诱杀技术、性信息诱杀技术(即“三诱”技术)等绿色植保技术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2004年隆安县植保部门开始引进频振式杀虫灯,挂灯区每年可节省防治费用652.8元/hm2。截至2009年,全县采用“猪―沼―果―灯―鱼”等模式,推广安装杀虫灯1 800多台、黄板5万张、性诱捕器达3.5万个,“三诱”诱杀技术大面积推广,隆安县农药使用强度逐年递减,降低了农产品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大提高。2005―2008年全年超标率分别为2.22%、1.15%、0.18%、0.12%,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递减。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底,全县共抽检农产品样品43 125个,经检测,农药残留超标302个,平均合格率99.30%,超标率仅0.70%,远低于全国平均超标率,达到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要求,为隆安县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促进了隆安县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发展。截至2009年,隆安无公害农产品上市11.63万t,产值超过1亿元。从2003年开始,隆安县用5~6年时间完成了“三诱”技术从试验示范到实际生产大面积应用的发展跨越,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业环保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
  2009年隆安县农业生产总共施用氮肥(100%纯量,下同)12 919 t(氮),磷肥4 029 t(五氧化二磷),钾肥11 293 t(氧化钾),农药180 t(100%纯量),平均施用农药1.08 kg/hm2、化肥(氮磷钾)47.07 kg/hm2,分别是1995年施用量的1.5、1.2倍。由于安全用药、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不高,喷洒的农药实际附着于作物上的仅30%,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5%左右,其余未被利用的化肥与农药以不同途径分散于环境介质中,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
  2.2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
  2009年隆安县农膜使用量为140.18 t,残留量为81.72 t,年残留率达58.29%,也就是说有超过1/2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由于农膜材料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长期残存,覆膜5 年的农田平均农膜残留量可达12.3 kg/hm2。而残膜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隐患。
  2.3秸秆及农作物副产品综合利用乏力
  2009年,隆安县秸秆资源总量达到8.73万t,其中42.75%的玉米、水稻秸秆还田,36.34%的秸秆用作畜牧饲料和农用堆肥。由于综合利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目前约有20%的秸秆和10万t木薯秆(非作物秸秆)尚未很好地利用,被弃或者直接露天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影响到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的正常运行,同时污染水体,影响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卫生。
  2.4农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
  隆安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因人口居住分散,与集镇居民区相比,村屯缺乏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的处理存在盲区,其通常被随意抛在道路、河流、农田附近,严重污染农村水源和土地。
  3农业环境面源污染原因
  一是各部门尚未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未把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无法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入不足。二是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针对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农业环保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三是占主体地位的仍是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和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问题。四是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无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复杂性、系统性以及投入不足等困难,使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五是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农业标准化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亟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健全。六是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农民还普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4加强农业环保的对策
  4.1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大力推进“生态隆安”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这同时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复杂性,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发展生态农业,防治面源污染”的观点,将其真正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1]。
  4.2广泛宣传教育,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
  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尽快完善县乡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建立起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2]。
  4.3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深入实施“沃土工程”。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靠科技进步,防治农药、化肥污染。严格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加快推广高抗病虫害品种、生物防治、性信息引诱器、防虫网和频振式杀虫灯等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以及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
  4.4加强法规建设,依法控制和消除农业面源污染
  为保证有人执法、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应当做好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目标,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通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等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行集中治污。建立农药、化肥等农产品市场准入、化学投入品和安全追溯制度,充分借鉴和大胆吸收发达国家在防止农药、化肥过量投入的成功经验,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3-4]。
  5参考文献
  [1] 史建霞.农业环境污染及污染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1(3):70.
  [2] 王农.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继承发展与创新[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3):20-22.
  [3] 王世群.美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借鉴[J].环境保护,2010(17):64-65.
  [4] 章祥秋,陈建兵,秦华平.完善我国农业环境保护法律的探索和若干建议[J].温州农业科技,2010(1):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农业类专业产教结合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拉萨市测土配方施肥经济效益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2923
发表于 2020-5-23 08: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20

帖子

52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80
发表于 2022-3-13 02: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四川大学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