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因为其本身的优点,使得其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够为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并能够有效的化解音乐学习中的重难点。
【关键词】高中音乐,多媒体,音乐意境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身心健康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很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应用到了多媒体技术。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已经开始成为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极大的丰富了课堂音乐教学的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开阔他们的视野,潜移默化的增长他们的音乐知识。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大课堂容量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在黑板上写许多板书,若手画五线谱更是繁琐费力。有时为了营造气氛教师准备了挂图、录像、幻灯,上课时一会儿放录音,一会儿放VCD,一会儿展示挂图……教师显得非常忙碌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很是一般。有时欣赏一首乐曲要多次翻倒磁带寻找主题,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使学生因信息传递中断而分散精力。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法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大量声、形内容及丰富而复杂事物的具体内容。教师只需在课前把来自报纸、杂志上的文字及图像、VCD、录音带上的声音、电视播放的内容或录像带上的影像以及自己制作的动画片等,不同渠道、不同储存介质、不同类型的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进行综合处理做成教学课件。课堂上按教学程序展现在大屏幕上,重要的音乐主题或乐谱可在鼠标或键盘的操作中随时再现,使教学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迅速,教学内容表达得既清晰又规范,使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学到更多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很快融入所学的音乐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例如,在讲授《梁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展示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相知、相许以及最后所遭遇的分离的动画及影视资料,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出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并能触景生情地去欣赏。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引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辅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内在认知,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豁然醒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唱《小二黑结婚》这一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与其相关的荧屏歌声及影视片段制作成动画内容展示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创设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歌曲在音乐剧《音乐之声》中共出现几次,各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音乐表现力与电影情节的关系等等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再加以指导与评价,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知识由深化浅
音乐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它不同于语文课,要靠语言的叙述来了解内容;也不同于绘画课,要靠线条和色彩来展示作品。运用多媒体,我们主要是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虚幻的音乐形象直观化、使复杂的音乐内容简单化、使零乱的音乐知识条理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理解所接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讲述音程的构成及其变化关系时,可先制作出两张投影片,一张表示基本音程的构成方式,并说明音程可在任意音级上构成;另一张做音程变化规律图,说明并举例证明变化后的各种音程名称,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把教学重点加以突出,又使教学难点由深化浅,使较为繁杂的音程变得通俗易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将多媒体与音乐课进行结合,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却不可能完全的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要发挥多媒体的特点来为音乐教学服务,增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慧冰.试看高中音乐课程改革[J].成功(教育).2008(02).
[2] 谭卉.高中音乐教学与时下媒体音乐的结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3] 邵小丁.高中音乐教学应迎接新世纪的挑战[J].文理导航(上旬).201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论民族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下一篇:从“散文的美”到“文字的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