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全国性的新课改已全面铺开,湖北省的新课改也于2009年秋启动。新课改的理念已初步深入人心,对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都很认同,并且体会深刻,认为新课改对培养新时期的新型人才大有裨益。执教新课标高一教材一年以来,本人深感理念的创新是多么重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地位,教师的导学艺术等等,无一不在启发、鞭策着我去努力探索。教学之余,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虽然时过几月了,但2010年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几个疑惑问题,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现把我的拙见提出来,以供同行们商榷。
其一,“选修”第19页《越中览古》中的“义士还家尽锦衣”,而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51页为“战士还家尽锦衣”。我认为“义士”与“战士”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士”解释为“勇于维护正义的人;侠义之士”,“战士”解释为“①军队最基层的成员;②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或参加某种正义斗争的人”。从词义产生的时代看,咏叹越王勾践,似用“义士”为好,但新教材的修订未做任何说明,让人无所适从。
其二,“选修”第30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23页为“天台一万八千丈”。我们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善用夸张手法,那么是不是用“天台四万八千丈”就一定比“天台一万八千丈”更好呢?如果仅是为了夸张,为何不用“天台十万八千丈”呢?问题是李白原诗中到底是“一万”还是“四万”,我们普通读者也没有条件考证,新教材改动亦未做说明。
其三,“选修”第41页《将进酒》中“但愿长醉不愿醒”,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140页为“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虽不是炼字的高手,但也是一代大文豪,按理说,他不应该在同一句诗中用两个相同的字(叠字、叠词除外),根据诗意推测,我倒觉得用“不复醒”比“不愿醒”好些,可搜狗简拼法只能打出“但愿长醉不愿醒”,却打不出“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不是新教材做如此改动的依据,我们也不得而知。
其四,“选修”第11页《阿房宫赋》中“有不见者,三十六年”,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113页为“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两种版本一字之差,意思迥异。我认为,根据前文“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来看,意为宫女想见皇帝,后文接“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倒是更顺理成章。而新教材改为“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就有歧义,读者既可以理解为“宫女不想见皇帝”,又可以理解为“皇帝不想见宫女”(即宫女想见皇帝见不着)。当然,前一种理解结合语境看,意思不通,但毕竟有可能产生这种理解,我们讲解病句中的歧义句,不是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吗?
其五,“选修”第8 页《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84页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新教材还在课下注解“‘下’指在六国之后”。我觉得“从”在“跟从、跟随”这个义项里,本来就是“后者跟随前者,后人跟从前人”的意思。再从句意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是“跟随着六国走破亡的老路”。新教材为何要在这句话前面又加上一个“下”字呢?如此以来,真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其六,“选修”第111页《项脊轩志》中“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而旧版本第三册第9 页为“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根据文意看,前后构成的应该是因果关系,因“内外多置小门”,故“墙往往而是”。我认为旧版本断句更合理些,而新教材的改动,倒是让人费解了。不知新教材是回归原文,还是另有深意。对于这样的改动,新教材也未做说明。
以上六点,是我在教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本人不才,把它提出来,仅供同行们探究争鸣,以达“相互切磋”之效,以收“明辨是非”之果。
高文普,教师,现居湖北郧县。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大师的圣殿下一篇:让“教”与“学”这两根琴弦 弹奏出更加和谐的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