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要想让“教”与“学”这两根琴弦弹奏出更加和谐的音符,就必须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学习的本质就在于“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 记忆学习材料, 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善于应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理解教材内容,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其中的关键。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实质就是教师通过创新自己的“教”使全体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实现有创新的“学”。这样才有希望使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好起来。
【关键词】:整合 优化 创设 导学提纲 引导参与 教与学 方法指导 启发 互动 和谐 高效课堂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索、合作的理念。新课程改革期望我们的教育更加平等、和谐,张扬个性,解放心灵,更加人性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他们喜爱的、受欢迎的课堂呢?课堂教学的“教”与“学”就好比两根琴弦,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这两根琴弦弹奏出更加和谐的音符,才能让学生回味无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一、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高效课堂
1.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因为教材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所以它不应束缚思维,而要放飞思想。整合教学内容,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教学内容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生理等特点以及当地的环境条件、社会环境、人文特点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例如调整章节顺序,更换某些举例、图表和图片,调整某些实验和探究活动,更换某些实验材料和用具,调整某些章节内容、段落、句子、阅读材料、思考题、例题、练习题、作业等等,多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图片、图表、录像片、实验、探究活动等内容,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投入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更多地体验到学习探索的快乐和兴趣,更加减轻他们的身心负担,以期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力与知识兼顾,容量与质量并进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创设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伴有生动情境刺激的学习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良好的认知氛围,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播放一段视频,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看几幅图片,介绍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做一项实验,搞一次探究活动,做一个游戏,让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讲一段小故事等等,从而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发“乐学”的心理状态,即引起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融入知识的海洋,提高教学效率。
3.充分利用《导学提纲》,变“被动学”为“自主学”。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中应注意不断改变学生的兴奋中枢,从不同角度诱导学生的思维走向,使之与教师预定的目标发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自学,例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指导学生观察现象自行探究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查找关键词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限时自做《导学提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性,同时要克服依赖性,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问题,做到自读、自思、自问、自答,逐渐培养自学能力。
4.引导参与,变“死学”为“活学”。根据感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设置悬念,小组讨论,诱导启发,演示和操作教具、学具,展示模型、标本、实物、挂图,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游戏,播放录像片、动画片及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法,通过在课堂上对它们的择优选择,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对学生听、视的刺激,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达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开发智力。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适时适当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恰到好处地来展示图形、图像和声音,借助音像效果和电脑功能,使教学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并增加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这无疑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具有重要作用。增强现代化教学理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另外,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素材,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利用多媒体,不仅可突出重点,而且在突破难点上也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讲解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开动起来。在教师的启导下,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努力把知识学活。因此,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灵活运用。
5.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变“不会学”为“会学”。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练习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分析,学会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不再满足于只会做一、二道习题,还要学会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学会及时整理、归纳知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逐步做到不但学会,而且会学。
二、巧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
由于新课标中的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辨析、选择和应用能力。 同时新的课程目标也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因此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让青少年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还要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
三、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教学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长大负责。对教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长大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
总之,要想让“教”与“学”这两根琴弦弹奏出更加和谐的音符,就必须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学习的本质就在于“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 记忆学习材料, 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善于应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理解教材内容,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其中的关键。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实质就是教师通过创新自己的“教”使全体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实现有创新的“学”。这样才有希望使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好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探疑下一篇:让儿童绘画插上想像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