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是由鲜活的人物、事件组成的,如何凸显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一面。改变历史课“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距离感和朦胧色彩,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探讨的问题,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项。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我曾做了些尝试,有些收获,我将其归纳为“八得四忌”,即八大优点和四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分述如下。
一、科学性
“因材施教”这句大家熟悉得有点陈词滥调的话揭示了这样―个道理:不同的课程教材必须用不同的形式教育、不同的教育阶段也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一般来说,概括性、规律性知识宜采用发现式教学;事实、现象、过程性的知识宜采用传授式教学。而初中历史教材侧重趣味性,以历史人物事件过程性知识为主。理论分析要求不高,它的编写符合了初中学生重直观感受,逻辑分析能力不足的生理心理特点。
二、直观形象生动
多媒体演示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
三、丰富有趣
学生注意力集中与否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有很强的趣味性。但传统的单一死板的接受性学习,容易使学生厌倦,丧失对原本兴味盎然的历史学科的兴趣。而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可将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图片绘画、新闻报道、知识竞赛、游艺活动、影视的收听收看等融入历史课堂,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察感悟历史,进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探幽索隐、深化知识、发现规律。在调动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以直接兴趣为基础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实效好
历史的功用不在于记住那些陈尸枯骨、琐碎的事件,学生也不是装载知识的书橱。历史的功用而在于借鉴和启迪。传统教学中,教师常疲于完成教材上基本知识的传授,而较少顾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而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节奏紧凑的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一个书橱,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现实、预测未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伦理观,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其人生发展的轨迹。
多媒体教学正以其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走入误区,犯下大忌。
一忌不科学
科学性是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都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
二忌喧宾夺主
多媒体教学如只是黑板和教科书的搬家,由“入灌”改为“机灌”,这也是严重违背教学宗旨的。如今不少多媒体演示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教学密度过大、屏幕切换过频,繁多的资料使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繁杂的音响、动画充满课堂,结果媒体占据的课堂教学时间比例过大,从头到尾的演绎,很难突出重点、浅化难点,教师的讲解阐述、启发诱导被挤掉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教学被忽略了,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会使教学效果受到直接影响。必须切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
三忌杂乱无章
无目的、无脉络是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大忌。无再现性、纷杂的显示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头脑中堆砌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而无法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也就不可能从这种学习中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无法形成整体全面的概念,学习效率自然不高。所以在多媒体演示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整体性、系统性强的图示法板书,把所有的杂乱无章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按纵向、横向或逻辑关系拉成线,连接起来,使其系统有序化,构建起知识框架,推动学生思维从线型思维向网络型和立体型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四忌不留“白”
中国的美术作品非常讲究布“白”,艺术的高层境界不仅在形似神似上。还在这布“白”中――留下可供人瑕想、揣摩、探究的空间。多媒体历史教学也同样要注意布“白”――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常言道:“贪多嚼不烂。”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必然会出现忙于接受,无力思索的局面。无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受到阻碍。所以多媒体的内容选择一定要适度、教学密度要适量,要明确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对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媒体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忍痛割爱,给学生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因为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让我们扬长避短,使古老的历史学科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焕发出青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能力下一篇:谈谈光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