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对比观察中药和西药治疗轻、中度远段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对照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 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和对照组21例(男18例,女9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4g/d和灌肠用SASP 2g/d,治疗组则采用自拟中药(四白消溃汤)口服和自拟中药(消溃清肠汤)灌肠治疗,均治疗四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肠镜下表现和组织学几方面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结果:两组病例经过四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 %和 . 1%,前者高于后者,两组临床症状,肠镜下表现和组织学检查积分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治疗。uc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1g/次,分4次口服,同时使用SASP 2g溶解在200ml生理盐水中,嘱患者排便后,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10cm,经肛导管入肛门25~30cm,将药液高位缓慢滴入,每分钟 0~80滴,静卧1~2h。以上治疗15天为1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治疗期间禁用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1.3.2 中药治疗。口服自拟中药四白消溃汤(白术10g、白芍20g、白头翁20g、黄连10g、防风10g、广香10g、陈皮10g、元胡10g、柴胡8g、虎杖15g、大白10g、甘草 g)。将上述药物由本院煎药房煎至300ml,分三袋(真空)包装,每天3次,1包/次,连续服用。同时自拟灌肠中药消溃清肠汤(黄连、地榆炭、槐花、公英、白芨、夏枯草、香结、广香、白花蛇舌草等组成)并将上述药物煎至150ml,如前法行保留灌肠每日一次,连续使用。以上口服及灌肠治疗均使用4周。 1.4 观察指标。 1.4.1 症状学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腹泻、腹痛、粘液便或血便以及里急后重感。按轻、中、重度分别记1分、2分、3分。 1.4.2 肠镜检查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下所见的血管征象、粘膜脆性、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粘膜糜烂、溃疡等。正常为0分;血管网模糊,粘膜轻度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记1分;粘膜中度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并可见散在糜烂、出血、溃疡记3分;粘膜重度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可见到糜烂,溃疡分布多,表面布满脓苔记5分。 1.4.3 不良反应指标。观察恶心、呕吐、纳差、胃烧灼感、腹胀及皮诊出现情况。 1.5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评定疗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近期治愈/总例数×100%。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改善15%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改善50%;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无改善,甚至加重。 1. 统计学方法。疗效评定均用配对x2检验,定量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9例中,近期治愈11例(31.93%),显效9例(31.03%),有效 例(20. 9%),无效3例(10.34%),总有效率89. %;对照组21例中,近期治愈1例(25.93%),显效1例(25.93%),有效4例(14.81%),无效9例(33.33%),总有效率 . 1%。两组病例总有效率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x2=4.39 P0.05、t=-0.1 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及结肠镜检查积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t=-2.15 P>0.05、t=-0.91 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t=9.18 P0.05),而治疗后的 症状积分分别为5.02±3.83和8.15±4. 1,镜检积分分别为4.52±3.01和5.88±3.99。虽然两组病例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和镜检积分无显著差别(P>0.05),但同组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和镜检积分则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