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派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复制链接]
查看: 1205|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630
发表于 2020-5-27 09: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豫剧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崔派表演艺术对于豫剧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崔派表演艺术的探索研究,挖掘崔派唱腔的美学特征,以促进我国戏曲艺术、乃至民族声乐艺术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然美;悲情美;细腻美;真实美
  丰厚灿烂的河南中原戏曲文化独具魅力、历史悠久、剧种众多,被称作“戏曲之乡”。豫剧得天独厚,在中原文化的渗沃土中生存繁衍,融合多种艺术形成、锻铸了茁壮的身躯,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特性,及不同一般的影响力、辐射力。
  最早的豫剧热闹红火、激昂慷慨,是以演出正剧、喜剧为优势的。但自从有了崔派艺术,使豫剧在演出悲剧方面亦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那种愁肠百结、悲悯情深的曲调,寄托了无数人的爱恨情仇。崔派艺术独树一帜,丰富了豫剧的唱腔艺术,为豫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豫剧崔派艺术的创始者崔兰田,在豫剧观众中享有很高的荣誉,有“豫剧兰花”、“豫剧程派”之称。崔派唱腔宗豫西调,是豫剧唱腔艺术中委婉、含蓄、悲情、凄美风格的典型代表。崔派的唱腔低沉委婉,细腻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崔派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擅长于塑造悲剧人物形象。
  崔派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体现在自然美、悲情美、精致细腻美、真实美四个方面。
  一、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身的美;是美好的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是一种聚集、显现和不断生成。崔派表演艺术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自然美,这来自于长期的、丰厚的生活积累,对所扮演角色的内在情感准确的体验,对所演剧本的全局深入的分析研究,以及对舞台表演艺术的完美追求。崔派表演艺术能够以外形的“静”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的“动”,自然刻化出极有深度和细腻入微的人物心理,出神入化,进入艺术创作的高境界。
  比如,崔派名剧《桃花庵》中,在桃花庵中苦等丈夫归来的窦氏与尼姑陈妙善的第一次接触,对于窦氏来讲,这次试探性的接触,充满了一个女人内心无限的希望与不安。略显紧致的锣鼓过后,内心有些焦急的窦氏出场了,虽然焦急,但又需极力掩藏。在这折戏中,窦氏的出场显然很有大青衣的范儿,外在和内在的把握恰到好处,似不露声色,却又能让看客“以我心读她心”。以至于稍后时与陈妙善第一次照面,两人目光相对的瞬间,那情绪的捕捉、情感的体验已经没有表演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同作画,寥寥几笔,给观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此刻,戏曲的“自然美”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搜庵”一折,由“进庵”到“照面”,再由“递茶”到“接杯”,层层递进、渐入高潮,几个层次逐步展开并自然衔接。崔派表演的眼神变化、动作频率、唱腔速率都很自然,没有很直白的眼神刻画窦氏内心的猜测,或在“递茶、接杯”中把动作“放大”一些、甚至增加看似合理的手势。而是当窦氏手中的茶杯端在手中,一切所谓的表演都是多余,她只是把茶杯轻轻落下,落在茶盘之上,随着“噔”的一声脆响,那妙善立刻惊慌失措。这样源于生活和情感的艺术自然表现,在那一刻,全场鸦雀无声,但每个观众心底又无不泛起波澜。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内心体验极其丰富,真切自然,入情入理,展现出一种内在的自然美。
  二、悲情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中不断吸取营养。崔派表演艺术就是从生活启发中不断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崔派表演艺术的悲情美主要体现在注重表演悲剧的技巧性――“假戏真做”,以及独具特色的哭腔艺术两个方面。
  1.注重表演悲剧的技巧性――“假戏真做”
  崔派表演艺术非常注重演悲剧的技巧性,认为不能“假戏假做”,装腔作势:也不能“真戏真做”,演员忘“我”表演常常控制不住感情:而“假戏真做”才是真正的艺术。演员既要准确深沉地表达感情,又要游刃有余控制好内心地情绪和表演的火候。要求在表演悲剧时要于“悲伤中”,透出一种‘优美’”,对眼中泪水的控制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让它什么时候淌出,它就什么时候淌出。‘不需眼泪流出时,它就只会在眼眶里打转转,含而不落。比如,在唱《盘姑》一折中那段著名的“滚白”“窦氏一阵泪双倾”时,泪水总是随声俱下,非常动人。再比如在悲剧中对“仿哑嗓”、鼻音和抽泣技巧的混合运用,都能大大加强悲剧气氛,哭出来的腔调非常内在、自然、动人,感情表达很充分。观众喜欢听崔派唱腔演绎的“哭”,听崔派的“哭”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崔派表演艺术独具的魅力。
  2.独具特色的哭腔艺术
  崔派表演艺术把悲剧人物的“哭”上升到一种很高的艺术标准和理性层次,
  成为崔派塑造人物、挖掘人物悲剧内涵的独特的艺术手段。《桃花庵・盘姑》一折戏,“哭夫”一段唱是崔派“悲腔”的华彩乐章。窦氏悲痛欲绝,哭得神魂颠倒,哭得死去活来。崔派唱腔用上胸音和鼻音相混合的唱法,使甩腔饱满深沉,尽情抒发了窦氏的愤激之情。后当唱到“我的张才夫,你的鬼魂听”时,使用了一种糅合着鼻咽音、牙音的长哭腔,其哭声由弱到强,由强翻上再转次弱、次强,最后弱收。整句哭腔时续时断、幽咽深沉,既倾泄了寻常女子悲哀,又露出了这位贵妇人对悲恸之情的控制和压抑,将女性的悲怨之情表现得更丰富饱满,抒发得更淋漓尽致。
  崔派唱腔在塑造悲剧人物对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悲情并创造出不同的哭腔艺术,
  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因为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哭泣往往是有感而发的,哭声的腔调就会十分内在、自然、感人。所以,用不同的哭腔声韵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悲情的苦命女性形象。一句“哎呀!我的娘啊!可难死我了呀!”,就能讲出唱出几种不同的“哭法儿”――或极度悲哀下的低声哽咽、抽泣:或万般无助时撕心裂肺般的高声嚎啕、呼喊:或断断续续如诉如泣:或无力无气无声无息。哭似唱,唱似哭,凄切悲哀,真挚感人,催人泪下。那哭出的音律由高到低,由低到高,迂回跌宕,一波三折,禁不住唤起人从内心深处动情动容。由于这些哭声酷似豫剧板式中的“哭滚白”,崔派便在唱腔中摘取这些哭声里具有音乐成分的音调进行二度创作,加进“闲弯儿”,糅进唱腔,使哭腔透出一种韵律美,
  更加衬托出唱段的悲情美。
  三、细腻美
  崔派表演艺术在唱功上,讲究以精彩而吃重的唱腔压住台;做派上,重视人物的内在气质,动作要规矩,表演要稳重,以“笑不启齿、行不露裙”的古典细腻之美征服观众。尤其崔派表演艺术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更是把这种美提升到完美的境界,使崔派唱腔成为最具女性魅力的豫剧唱腔流派。
  例如,《三上轿》中,崔金定三次上轿,三种生离死别的情感情绪,没有大幅度的身段动作,也没有颠狂状态的哭天抢地,给人的震撼却是那般强烈。这种动而不失其稳,静而内蕴激情的表现手段,展现出的是一种深沉、内蕴的细腻风格美。
  再如,《桃花庵》一剧的主人公窦氏,崔派唱腔细腻地抒发了悲苦的盼夫情怀。运用纯正的豫西调和纯静的嗓音,唱得深沉、舒展,声声入耳,句句入心,让听众深深感受了女主人公内在的、尘封已久的酸楚与悲哀,实实领略了崔腔缠绵悱恻的细腻美魅力所在。
  四、真实美
  崔派艺术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苦难深重的中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痛苦而心酸的经历,满腔苦水无处诉说。而崔派艺术以“哭”见长,塑造了一大批命运凄苦的妇女形象,真实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崔派表演艺术的崔兰田大师饱尝过旧社会沿街乞讨挨冻受饿的苦难生活,听到过旧社会贫民区受难妇女的各种哭诉,她对各式各样命运悲惨的妇女有着细微的观察体验和深刻的理解。这一切,都使她在感情上对于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妇女寄予极大的同情,从而激发起她为这些妇女申诉不平等的热忱。崔派剧目唱段选材真实,很好地反应当时人们的心情,说出人们的心里话,使人们产生共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比如,崔派四大悲剧之一的《卖苗郎》,反映出中华道德歌颂的女性优秀品质,更能体味到柳迎春的悲剧形象。社会压迫下,女性的悲哀,在崔派唱腔里得到了无限的放大,具有强烈的社会真实性。崔派剧目的每一出戏都凝聚了诸多生活真实的元素,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完美统一了起来。
  结语
  豫剧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崔派表演艺术是豫剧演唱艺术中的一份精华,对于豫剧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宝贵财富。总之,通过对崔派表演艺术美学特征的系统性探索,挖掘她的唱腔及美学价值,可以促进我国戏曲艺术、乃至民族声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研究崔派表演艺术美学特征,对于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弘扬和振兴戏曲艺术无疑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明媚时光里唱首寂寞的歌
下一篇:纳米艺术相关的若干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5-27 09: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