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锦诗指着两张相距百年的莫高窟壁画照片,不无伤感地说:“1908年,有人拍过敦煌壁画的照片。如今,即便我们认为保护得最好的壁画,有些部位还是有些脱落,不太清晰了。”在她眼里,壁画如人,也会生老病死。如何让壁画衰老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日思夜虑的问题。
100多年来,地震摧残,风沙侵蚀,雨水渗入,10%的敦煌壁画即4000多平方米和5%的彩塑即100多身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害”;有“病害”的洞窟共250个,占有壁画和彩塑洞窟总数的50%以上。
旺季洞窟里满是“人味”
莫高窟一年只能接待15~18万人次的游客,这是经过科学测算的。然而,随着其声名远播,1000多岁的莫高窟不得不拖着羸弱之躯,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近10年,游客逐年递增,去年达到55万。每年第三季度的游客占当年游客总人数的七八成。这几个月,每天都有几千名游客集中走进莫高窟。
人一多,那些洞窟如同锅炉房,弥漫着一股浓重的“人味”。监测表明,15个人在一个洞窟停留10分钟,洞窟温度会升高5℃,二氧化碳浓度大幅提高。研究表明,洞窟如处于恒定环境,其中的壁画和彩塑就利于保存。游客一旦过量,必然加速壁画和彩塑的损坏。
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壁画
为让游客少进洞窟,“数字敦煌”应运而生。
所谓“数字敦煌”,即用高保真的数字拍摄手段,确保被记录的壁画颜色、尺寸十分准确,从而为莫高窟留存一份全数字化档案。洞窟里没有灯光,洞窟形状各异,有凸面、有球面,因此,为壁画“留影”工程复杂而艰难。敦煌研究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研制了一台清晰度高达13.4 亿像素的摄录机,对洞窟的壁画进行拍摄。拍摄一个中型洞窟,所需照片为5000张左右,一般需要30个工作日。像 1号这样拥有300多平方米壁画的大型洞窟,拍摄完成后,则需3个小组的工作人员耗费90个工作日,才能将4.5万张照片整合、排接完成。
樊锦诗说:“对洞窟的修补,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绝不再作二度创作,否则,这些‘再创作’部分就成了赝品。”
“‘数字敦煌’一旦实现,世界各地的人们,未必来敦煌,通过网络即能看到这些精美的壁画和彩塑。”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奏响情感篇章,绽放艺术光彩下一篇:乡村夫妻用艺术演绎葫芦版金陵十二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