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砖石农耕图像的造型特色

[复制链接]
查看: 1132|回复: 1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20
发表于 2020-5-28 18: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包括汉代画像砖石在内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艺术。而对汉代画像砖石中农业图像的独特艺术价值至今尚无人专论及。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远古先民农业生产与生活的鲜活图象其造型别具匠心,是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蕴涵了独特而深刻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 汉代画像砖石;农耕图像;以神写形;形式组合
  作者简介 王强(1951-),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 300012)
  本文为天津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01ZLZLZT01100-1)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编号:TJYS08-009)“近代以来天津特色砖雕艺术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汉代画像砖石是汉代的砖石刻画装饰艺术,主要用于墓葬建造与装饰的构件。它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直至东汉末年渐趋式微,风行四百余年。汉代画像砖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农业生产是其作品反映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我国山东、江苏、山西,陕北及内蒙的汉墓里,都发现了汉代画像砖石的农耕图像。
  
  一、绵延不绝的农耕历史画卷
  
  在秦汉以来艺术实物遗存极少的情况下,汉代画像砖石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复杂多变的艺术手法、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展示了农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以现实社会为蓝本,反映了汉代以来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汉代画像砖石中,所反映的现实农业题材几乎无所不有,汉代画像砖石的农耕图像收录了大量的农业题材。据此,可以复原汉代的耕作技术、田间管理、积肥、粮食加工与贮藏等生产、生活画面。
  从汉代画像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农业繁荣强盛的情形。汉初的休养生息使人民可以安定地从事发展农业的生产活动。各地的牛耕画像的普遍出现,表明牛耕技术的推广,它不仅为犁耕提供了动力来源,也对提高汉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农民已经开始使用一些轻便耐用的田器平整土地。如山东邹城的一幅画像砖,表现用田器起土、碎土、平整保墒。像《齐民要术》中提及的“深其耕而熟耨之”的旱地精细耕作技术,在东汉时期的北方已经较为成熟了。
  农业生产内容是复杂多样的,汉代画像砖石的农耕图像为我们提供了收获、看谷驱雀、粮食加工贮藏等活动的生动场面。画像(山东滕县)则在脱粒之后,利用扬扇和弯形弹力装置反复拉扯,往返运动,产生持续风源后,以扬去秕糠。除了上述工具和方式外,还有人专门向仓门搬运粮食,以便长久贮藏。
  农耕技术的进步、田间管理技术日趋复杂缜密、轻便农具的使用使保墒增产成为可能,粮食加工技术也相当成熟。这一切表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栓。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灿烂的历史文化无疑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农耕图像从农业生产技术的角度为汉代繁荣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代,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农业”。这个时期,随着牛耕技术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推动着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来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更加趋于成熟。西汉晚期,土地兼并逐步加剧,以致形成东汉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豪强地主经济膨胀发展。封建制关系的发展引起了意识形态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
  
  二、以神写形的造型语言
  
  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农耕图像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情与神会,意与形合,以神写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揭示了汉代艺术创作中探索、体现和认识美的方法和途径。
  在造型艺术中,“形”与“神”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汉代注重神似是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在艺术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秦代韩非曾讲:“客有为齐王画像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磐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磐于前,故易之也”。韩非的言论虽然不是针对绘画,但指出客观“形”似的重要性。汉代在对秦代思想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阐发了“形”“神”之间的关系,提出注重神似的观点。论述虽不如后世明确深入,但却也是难能可贵,为今后艺术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物质的精神化过程。艺术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去刻划那自然的表面形式,而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象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物象,使物质而精神化。因此以神写形,以形传神,其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把对象的精神作为根本,以此贯穿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对于事物外形的局限性有着透彻的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全力将知觉能力与直觉能力、想象能力相结合,以揭示对象不可视的内部的精神的本质。在构思、联想、想象中,人的思维活动将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物我交融,最终产生一种不仅与本质精神相符,并且能够更有力地表现本质的“形”,从而达到神显则形活,形活则传神的艺术境界,使艺术形象具有了“形神兼备”所表现的旺盛的生命特征和动人的精神力量。
  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农耕图像就是“以神写形”的具体写照,在艺术表现上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不事细节修饰,粗笔大线的表现夸张的动作和姿态,注重整体画面意向,由此而形成了艺术的神似。在造型上,农耕图像所刻画的人物多是剪影,既无表情的细致刻画,也无复杂的环境,而以生动的动态和人物情节成功地表现了人物时代的性格和感情。随着作者对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经验在情感上的体现和深化而得以创新,由于画师们注意神的刻画,注重大局的安排,使汉代画像砖石艺术朴素却不单调,粗犷却不鄙野,深厚却不凝滞,豪放却不疏散,“气魄深沉、雄大”。汉代农耕图像虽然大都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但在表现上不拘泥于现实,为了以“神”取胜,他们可以大胆地夸张、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刀法上抑扬顿挫,表现人物依靠动势取得栩栩如生的效果。从各地农耕图像的变形夸张的刻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的生命脉搏的动感和大自然生生不息,感受到人们内在情感和情绪波动的痕迹,感受到一种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形寄意,以神写形,在汉代画像砖石的农耕图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大气磅礴的飞动之美
  汉代画像砖石中农耕图像除了能以神似取胜之外,还躁动着一种雄浑的律动,近观则古风强劲。英国史论家大卫・晏斯特指出:“客观界限是创造力的前提,并为创造力划定了范围。汉代画像砖石中农耕图像,正是以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形成了某种界限,但这种界限并不是固而不化的,如果对它            凝神久视,则感受到这种界限之下某种力量进发的愉悦。纵观我国的许多石刻图像遗存,一般都是以叙述和记载的功能而存世,而汉代画像砖石农耕图像遗存数量之少,艺术价值之高尚不多见。尤其是含有飞动的视觉效果非常明显。
  汉代画像砖石中农耕图像通常都能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强力的视感觉,并不是抽象的艺术行为,它是艺术创作中,运用对比、转变、夸张和互融等技能和方法,对客观世界进行意象浓缩的结果,是物体的物理力向艺术感染力的一种转变。这种实际能量与意象的转换,使汉代画像砖石中农耕图像不仅能以形式和内容感染我们,同时也能把力学的飞动之美传递给未来的人类。例如“弋射・收获”,就充满着物理力的感觉。“弋射”的池塘未着边界,给人以水天一色、浩渺无边的视觉感受。“收获”中人物、镰刀与稻禾形态的有机结合,镰刀高低挥舞于垄亩形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序组合,目睹其人其状,飒飒生风,嚓嚓之声仿佛在耳,情景交融、诗画合一。
  以“动”取势,以动造境是农耕图像主要特征。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的内在精神。山东滕县宏道院牛耕图,画面虽满,但满而不滞,多而不板,反而显得生动活泼,极其有神,而这个神正是通过“动”显示出来的。流动的线条,跳跃的板块,加强了形象的动感。山东武梁祠摩田图……淡化了人执的器物,注重表现二人的动作姿态,使画面产生无限的张力。汉代画像砖石中农耕图像在造型上,它们有的繁富,有的简约;有的高华,有的素朴;有的神秘,有的明朗;有的飞动,有的沉静;有的飘逸,有的庄重;有的清秀,有的威猛……充分了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的气魄和内在精神意念上的飞动美。农耕图像的构成到处呈现作用的力,其图势大气磅礴、动人心魄,同时具有作用于天地之间的力度之美。
  
  四、有序的形式组合
  
  有序的形式组合以独特的方式传达出农耕图像内在的精神和情感。改变了同时代其他题材构图程式化倾向。汉画像砖石的一般题材表现形式,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以及表现统治者奢侈生活画面组合,多以“满”构成画面构图,“满”成为一般题材表现形式的一个主要特征。
  农耕图像尽管表现的是农业的内容,却始终含有韵律、均衡、对比、系统连贯一致的变化规律。在广泛吸纳文学、绘画、民俗等各类艺术精华为己所用的基础上,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形式语言,利用点、线、面组合,使对称、均衡、反复等变化规律贯穿其中。注重有序的形式创造,在有限的空间和静止的画面上,运用形式要素的大小、方圆、明暗造成具有主次、虚实、强弱、疏密的空间组合,创造出既有对比又有空间韵律的新形态。利用各种形状,不拘泥细节,以大的形态张力,创造出力量和运动所形成的不可抵挡的视觉冲击力。以有序的形式组合构成农耕图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在以点、线与面为造型手段的农耕图像中,整体画面有各种不同方向、大小、形状的块面组成,块面的面积以及相互位置的安排服从全局的均衡构图原理,形式要素中的点与线的有机结合,使其画面疏密有致,并相互呼应,且富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四川彭县出土的“春米”,其画面运用几个动态人物剪影的块面作为主体,与人物“舂米”使用的原始工具形成的线形构成线面相,形成统一的力感。在雕刻技法上娴熟理趣,游刃有余。江苏宁双沟的牛耕图画像,将人物、牛的最具典型性的特征提纯、简化到近似剪影的面。背影以空白形式出现,与包围的灰调子形成黑白灰对比。在给人强烈视觉印象的同时,带给人们更多是联想、想象的自由空间。
  其中以线为主的农耕图像中特别突出不同线形的组合作用,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构成大形的线或是散淡飘逸,或是线线相连形成统一的力感。汉画农耕图像线条种类和形式非常丰富,表现力度也极强:有充满张力的线条,有粗放简约的线条,有纤劲绵密的线条,有婉转流畅的线条。不同质感线条的使用,不仅增强物像本身的表现力度,同时画面能洋溢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汉画中农耕图像的线条不仅在于塑造形象,而且起着营造画面氛围、组织画面形式作用。如山东滕县宏道院牛耕图,以线立骨,画面上对线条粗细、转折、顿挫的把握相当纯熟,线条极具表现力。在布局上以自由曲线的造型方式,虚实相生的自由曲线之间相互作用,构成自由、奔放的空间效果,使画像魅力四射。江苏二牛牵引双直辕犁图,运用较为细弱的曲线与面块交织将内容形象巧妙穿连一体,布局自然柔美,增强了自由曲线的魔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不间断的音乐生活
下一篇:我的专属音乐空间图美ZORO音乐耳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5-28 18: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