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旅游文化课程是五年制高职校旅游专业学生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存在课堂讲授多于实践,实训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立足现代网络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阐述网络环境下优化旅游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可操作性,研究这种新型的交互式教与学的教育形式,重点从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建设如何完善以及未来这种教学手段发展的前景等几方面来探讨,以促进教学培训的层次和内容更加宽泛多样,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旅游文化类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必修主干课程之一。
一、课程现状分析
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类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旅游管理(会展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同时也可作为校级、校际公选课面向本校或周边其他院校非旅游专业而设置。本课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时刻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它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文化理论课,许多理论问题只有结合现实中的旅游活动、风景名胜,尤其是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探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调查我校目前旅游文化类课程情况,可以看出:尽管开设科目有语言类、旅行社业务等,教学内容和手段依然存在不足,地方特色内容少,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对未来旅游文化类课程设置的构想:希望开设民俗类课程、园林艺术、茶文化、宗教文化等,希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推销技巧、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需要改善优化教学来实现。
二、课程优化的理念与思路
(一)在知识方面
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加地方特色内容,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热爱;
(二)在素质方面
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在能力方面
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三、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实践知识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结合(导游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成理论,实践和考核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目标。
理论适度:旅游文化是综合的文化现象,它是由不同质态文化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我们认为在中国旅游文化中,历史、建筑、园林、饮食、民俗、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文学艺术、宗教等是客体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
形式多样:在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上,力求形式多样化:理论+实践+素质教育。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程与教材特点,课程组统一要求,规范教学活动,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专题小讲座、案例分析与景区实地教学等的实践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
注重实践:
1.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无锡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又是我国吴文化重要发源地,同时我校拥有的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验室、教育旅行社,均为我们的《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校内外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景区、景点实地考察参观学习来进行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加大了课程实践教学的先进性和开放性。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本课程实践性教学采取的是:课堂实验+实地考察+专题实践,具体设计为:
课堂实验:就某一个关于旅游文化的案例,规定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小讲座、演讲等形式进行旅游文化知识的实践运用,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课外考察:按教学计划,结合课堂实验有关内容,集中安排去一些文化旅游景区,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了解本地文化的表现形式、特征。
实践锻炼:结合景区、景点实地考察,针对一些具体景点、景区,实地模拟导游进行讲解,或为景区做义务讲解员。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丰富内容、特征以及无锡本地著名景点、景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现象的实践能力,达到了课程注重实践的教学目的。
四、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利用“三个课堂”,抓住“四个环节”。
以我校《中国旅游文化》课程为例,利用“三个课堂”,使本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理论与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到景区实地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以实践激励学生自觉成才,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加大学生的自身内涵。同时,抓住“四个环节”:①理论教学。以理论阐述结合专题小讲座,向学生系统传授《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以内容必需、够用为度。②案例教学。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教学。设置专题实验项目,编写相关专题实验指导书,开展专题研究实验,训练学生实际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撰写专题实验分析报告,加强研究性、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学以致用。④实地教学。在校内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本地景点、景区实地教学、校内导游模拟实验室模拟训练,在实践中深化了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教学效果。
通过“三个课堂”联动互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地教学”四个环节,构成整体推进的大课堂育人体系,为学生的长大与成才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使《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达到了旅游文化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本课程正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要凭借网络课堂,延伸教学时空。
有效的网络教学条件,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互联网获得相关学习资料、了解相关动态,这是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新需求,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本课程在信息网络环境方面主动转变观念,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在学校的有力支持下,网络教学条件不断完善,使得本课程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增大了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校应注重加强硬件建设,例如建立校园网,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网站资源丰富,相关内容的及时更新,网站系统的后续升级等可以为本课程提供完整的网络支撑结构系统。同时,课程网站为课程教学提供了网络交流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推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相信随着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建设的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将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SOC下一站:互联网信息监控下一篇:微博虚假信息传播的新问题与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