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介绍了大豆主要叶部病害即大豆灰斑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以期为大豆叶部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叶部病害;症状;影响因素;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 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5139(2011)11-0190-01
大豆主要叶部病害有大豆灰斑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大豆花叶病毒病等。对于广大大豆种植户来说,了解掌握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提高和保证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症状
1.1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名蛙眼病,可侵染大豆叶片、幼苗、茎、荚和种子,其中叶片是其主要危害对象。由病粒萌发的幼苗,其子叶上的症状表现为有半圆形或圆形褐色病斑。该病主要发生在成株叶片上,症状为着生边缘褐色的病斑,且病斑中央呈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状,遇潮湿天气时叶背处病斑的中间部位会密生霉层。重发时的症状表现为病斑合并一起、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特点为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荚斑特点为呈圆形或椭圆形,籽粒病斑比较明显,与叶斑一样呈圆形蛙眼状,轻病粒只表现为褐色小点[1]。
1.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可以侵染大豆叶片、幼苗、叶柄、茎、豆荚和籽粒,其主要危害对象是叶片。叶片症状特点为病斑初为褪绿的小斑点,呈半透明的水渍状;然后转为黄色至淡褐色,扩大成直径3~4 mm、红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且边缘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同时在病斑背面有白色的菌脓溢出;病斑常汇合成枯死的大斑块,一般在老病斑中央处撕裂脱落,造成下部的叶片早期脱落。豆荚上的病斑特点为初呈红褐色小点,后变成黑褐色,大部分集中在豆荚的合缝处。籽粒上病斑特点为不规则形、褐色,上面覆有1层细菌菌脓。茎和叶柄上病斑特点为黑褐色、水渍状条斑[2]。
1.3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轻花叶、皱缩、沿脉疱斑、卷叶、黄斑花叶、叶脉坏死及顶枯等,轻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严重者使植株矮化。病株种子常产生斑驳,颜色与脐色一致,褐脐豆上形成褐斑,常称褐斑粒,斑纹为放射状或云纹状。由于气候及品种对种皮斑驳的形成影响很大,病株种子不一定都产生斑驳,但无病植株不能产生斑驳种子。
2影响因素
2.1大豆灰斑病
一是气候条件。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其病菌在温度25~28℃条件下最适于生长繁殖。一般东北地区的发病时间为 月上中旬,如果1月下旬遇温度偏高、湿度偏大、多雨天气,则该病发生较重,如果8―9月遇多雨天气,则种子的带病率比较高。如果苗期天气低温多雨,土壤潮湿、地温低,则会造成幼苗出土困难,发病重[3]。大豆开花结荚后如果天气为多雨,相对湿度大,则该病会快速流行。二是品种。品种抗病性对该病的发生流行有很大影响,高感品种发生早,传播快,着生大量病斑,形成大量孢子;抗灰斑病品种则发病晚,着生少量病斑,形成少量孢子。大豆品种资源中抗源丰富,容易获得抗病品种,但病菌适应性较强,导致品种保持抗性的时间有限。三是其他因素。田间菌量大时该病一般重发,如大豆种子带菌率高、病株残体未清理彻底以及大豆连作等都会加大菌源量;另外,低温高湿地较岗地的发病率要高。
2.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层的病株残体中越冬,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物特别敏感,土壤中病组织腐烂后病菌很快死亡。土壤湿度越大、土层越深,病菌死亡越快。因此,病菌在北方土壤内的残株中可越冬,而在南方则不能在残体中越冬。病菌可由雨滴反溅带到叶片,也可在叶面潮湿时通过田间作业或收获而传播。暴风雨有利于该病的传播和侵染[4]。
2.3大豆花叶病毒病
一是种子传毒率。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是东北春大豆地区花叶病的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一般栽培品种种子传毒率多在5%以下,少数能达15%~30%。种传率在0.5%以下,不易造成危害。二是介体蚜虫发生时期、数量及迁飞距离和着落频次。在田间存在毒源的前提下,介体蚜虫的发生直接影响田间病害的蔓延速度、早迟和距离,即流行和危害程度。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病害流行越重。蚜量与日侵染率呈正相关。三是大豆植株感病时的生长发育期。感病越早,种传率越高,危害越大。一般开花期为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关键时期。四是气候条件。气温直接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病害的潜育期。最适温度25 ℃时潜育期5~ d, 20 ℃时为1~10 d,10~15 ℃时为15~24 d或更长。潜育期越短,发病速度越快。温度和降雨也影响介体蚜虫的发生时期、数量和迁飞活动,从而影响病害流行。五是品种抗性。抗花叶病毒病品种发病程度轻,种子传毒率和种子斑驳率低,病害潜育期长,产量损失小,我国各地栽培品种大多数为高感品种,少数地区种植了抗病品种,但也很容易失去抗性。
(下转第192页)
(上接第190页)
3防治方法
3.1大豆灰斑病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二是避免重、迎茬,实行合理轮作;三是在大豆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 0%多福合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4%;四是在大豆花荚期,采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选用40%多菌灵胶悬剂对水喷雾防治,1~10 d后再喷1次,以控制籽粒病害;五是清除病株残体,并带出田外,收获后及时翻耕,以减少越冬菌量[5]。
3.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重病区切忌种植感病品种;二是精选无病种子,播种前可选用50%福美双拌种消毒,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三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年限要达3年以上;四是在该病发生初期用药剂防治,可选用12%绿乳铜乳油800倍液,或41%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00~800倍液,或11%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1~10 d喷1次,连喷3~4次;五是及时收集田间的病株落叶,用作燃料或堆肥,秋翻土地时将病株残体深埋,以消灭菌源。
3.3大豆花叶病毒病
一是选用无毒或低毒大豆种子,选育抗病品种;二是在蚜虫发生前,结合铲地清除病苗;三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可以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1. 5~2.25 kg/hm2,对水450 kg喷雾,确保喷匀,无漏喷,连续喷2次,间隔1~10 d;四是在1―8月,结合治蚜喷施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药剂。
4参考文献
[1] 马成云,于永梅,马淑梅.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化农业,2008(1):4 -48.
[2] 宋淑云.大豆花叶病毒(SMV)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天地,2002(9):30-31.
[3] 于继红,谢志民.大豆灰斑病发生与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1(3):35.
[4] 郑秀艳.大豆根腐病和灰斑病的危害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1(22):88.
[5] 张淑珍,徐鹏飞,刘伟,等.黑龙江省2004年大豆田病害的分布及防治[J].大豆通报,2004(5):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花生青枯病及其连作障碍调控措施下一篇: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金杂棉3号抗枯萎病效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