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宋代民俗音乐的内容及表现形式都与民间风俗有着种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此,结合宋代民俗音乐的基础,探究了宋代的岁时节令民俗音乐、瓦子音乐等民俗音乐,指出宋代民俗音乐与当时的民俗文化相适应,具有自然朴素、大方适当的独特个性,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宋代;宋代音乐;民俗音乐
作者简介 朱黎光,男,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河南郑州 450044)
一、民俗音乐的基础
民俗音乐文化的研究,首先应从物质生活条件着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体系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决定习俗惯制及其衍变的力量。宋代的经济民俗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惯制,它是社会民俗的基础。农业工具的创造和发展是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宋代的农业工具进人了木与金属的复合工具阶段,在一些墓葬中发掘了成组的犁、铡、褛、耙、锄、镰等铁制农具,表明农业的精耕细作和耕耘程序的增多。南宋时期,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地区扩大到长江、淮河流域,形成了扦子、弹花、纺纱和织布的生产工序,艾可叔《木棉》诗中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抒终年织妇勤”的诗句就是形象的见证。生产民俗不是孤立演变的,而是与产品的使用和交换紧密地关联着,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业文化。宋代都市贸易习俗与乡镇的集市商风相映成辉,在我国古代贸易习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宋代的市集在城外的称“草市”,在乡村的叫“小市”,北方叫“集”南方叫“墟”或“赶场”。宋代的城镇形成了以地方产品通销为大宗的专营市集,成为商业经济的一大特色。南宋时市商经营的标识,除叫卖声“皆效京师叫声”外,还采用吹奏乐曲等形式以招徕顾客。临安的茶肆,注重室内装饰,大多挂名人画,插四时花。四季经营奇茶异汤。而乡间的“茶担”、“浮铺”,卖茶人挑担或推车,配有锡炉、茶盅、茶碗、茶船、瓢托、调羹等,深入街头巷尾供游观人点茶汤。而市民每月初一或月半,互相提着茶,在街坊邻里中“点茶”。可见,南宋时期加工的茶叶,精巧的茶具,曲雅的品茶环境,讲究的饮茶习惯,构成了一门独特的饮茶艺术文化。因此,宋代民俗音乐的内容及表现形式都与民间风俗有着种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产生往往出于民俗、社会的需要,反过来有反映出民俗生活的具体内容,民俗音乐深深地植根于具体的民俗事象活动中,而民俗对民俗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又有着种种制约。
二、岁时节令民俗音乐
中华古国历史悠久,传统民俗节日众多,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是有影响的传统节日,表现节庆时的欢乐气氛以音乐活动为多,娱乐性是民俗节庆音乐活动的特点。岁时节令民俗活动中的音乐最为活跃。元宵节中“奇术异能,歌舞百戏’,“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岁时节令中的音乐在使用时在时间上错落有致,音乐形式各不相同,但娱乐性是其突出特点,歌、舞、乐、戏剧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欢庆元宵乞福的风俗始于汉代,至唐更盛,往往接连数夜,通宵张灯。宋代,元宵佳节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各种庆祝活动纷至沓来,“百艺群工,竞呈奇伎。”在众伎陈杂之中,舞队的表演最为人注目。官府对此活动积极扶持,往往用酒、钱搞赏舞队表演者,以示与民同乐。民俗节庆音乐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允许与参与,顺应了音乐文化由宫廷向民间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同时也鼓励了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信仰民俗音乐
民间信仰是以天神崇拜和祖芜崇拜为羽翼,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其音乐主要分祭祀音乐和丧葬音乐。由于宋代祭祀活动极为兴盛,祀神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力量,民间的神祠小庙建造极多,供奉香火不断,众多的神庙杂祠为敬神献乐提供了很好的场所。献乐形式多为民间技艺,有彩旗、鼓吹、妓乐、舞队等。这是宋人借祭祀活动献演技艺音乐来满足信仰与娱乐两种目的的行为。丧葬音乐是建立在近祖崇拜和鬼神崇拜之上,并伴随着儒家厚葬隆丧之仪礼。可见,宋代的丧葬礼俗大多进入宗教和迷信的范围,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往来甚远了。古代丧葬音乐的使用,一方面反映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着鬼神信仰的文化心理。鉴于宋代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人生仪礼、宗教信仰等具体特点,丧葬音乐在使用上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品官与士庶的丧葬用乐有着各自的特点。宋代品官丧仪程序极为严格和繁琐尔,品位不同,其规模大小也不同。挽歌是丧仪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往往在“葬”这个环节出现。根据官位由大到小,挽歌使用的人数也依次减少。宋代士庶丧葬用乐的重要形式是鼓吹乐。宋代,不仅品官丧仪中使用鼓吹,士庶百姓在丧葬中使用鼓吹已成为风尚。
四、茶肆酒楼音乐
茶肆、酒楼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经济及民情风俗条件下的产物。宋代的茶肆酒楼之所以对一般民众具有吸引力,这不仅在于它迎合了人们的饮茶、饮酒之习俗,能够满足人们一般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茶肆酒楼中还可以得到娱乐、文化的享受。音乐也就成为了茶肆、酒楼之中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在这些场所中人们默默地打发闲暇的时间,从中滋养着民族精神的风习意识和文化。茶肆、酒楼中的音乐活动反映出了宋代民俗音乐文化的某些特征。
宋代的饮酒之风非常盛行,卖酒之处统称为酒肆。北宋时酒肆分为正店和脚店两类。正店兼营酿酒、批发和零售,脚店专营从正店批发后的零售业务。作为北宋都城的汴京,酒店林立,规模也相当大,仅正店即有12家。为了招徕顾客,酒店大多雇有歌妓。关于酒肆音乐表演的具体情况,《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条载:“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又有下等妓女,不呼自来,筵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谓之‘札客’,亦谓之‘打酒坐’。”可见,宋代都市酒楼音乐,主要是由歌妓来歌唱的,她们虽然地位卑贱,但却有着精绝的技艺。
五、瓦子音乐
瓦子,又称瓦舍、瓦市、瓦肆,是北宋时期发展起来的以娱乐为主要活动内容兼及商品交易的场所。瓦子里设有许多专供各种民间艺术演出的场所勾栏或游棚,勾栏与游棚大多设在瓦子里。在北宋汴京的几个瓦子里就有这样的勾栏五十多座。《东京梦华录》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有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两宋时期,瓦子中的表演技艺极为丰富。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北宋末年瓦子中的音乐形式有小唱、瞟唱、诸宫调、杂剧、舞旋、影戏、说诨话、杂扮、叫果子等。这些音乐形式绝大多数是在市井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市民艺术的特征。宋代瓦子勾栏是固定的经常性的演出场所,这就决定了瓦子音乐职业化的特征,许多器乐演奏形式也在瓦子中盛行。仅在《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中记载就有细乐、小乐器、鼓板、清乐等器乐演奏形式。
总之,宋代岁时和信仰民俗音乐活动,对喜庆的追求成份越来越多,娱乐性增强;茶肆酒楼音乐的出现使宋人度过许多闲暇时光;丧葬音乐为人们提供炫耀侈靡、尽终尽孝、自我安慰的机会;瓦子音乐新兴娱乐场所促进了宋代民俗音乐文化的繁荣,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宋代民俗音乐虽无宫廷音乐那样的高贵气质和庄严气度,却与当时的民俗文化相适应,具有自然朴素、大方适当的独特个性,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简析江西传统民居的外墙艺术下一篇:山水诗画――四川九寨国家森林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