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人能控制华尔街
由雷曼破产和美林证券被并购引发的金融风暴,扫荡着华尔街乃至纽约市的每个角落,以致华尔街人人自危。华尔街冷清了,似乎成了一条“死街”。往日订座困难的金融区酒吧和餐厅,现在只剩不到一半上座率。
9月15日,在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工作了10年的麦克无奈地步入办公大楼,来到了自己的座位收拾东西。按规定,他不准触碰电脑或复制、复印任何文件,然后端着装有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纸箱子走出了公司大楼。
“我失去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这对我的家庭是个非常严重的打击,我难过极了。”麦克说。
像麦克一样的雷曼兄弟雇员大概有2.5万多名,他们不知道何时能拿到下一月工资,或许那也将是他们的最后一份薪水。每个人都在收拾东西,交换联系方式,承诺在未来找工作时互相帮助。
不过,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要找到新的工作谈何容易。今年以来,华尔街在次贷风暴与破产的双重冲击之下,裁员人数已达4万多人,未遭裁员者薪资也会锐减。
这已不是华尔街的第一次变故。
18世纪,24个商人代表聚集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梧桐协议,规定在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证券交易,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90年代开始,摩根家族连续两代控制着华尔街。J.P.摩根甚至左右着美国的经济政策。终于,美国政府决定“收权”。在遭受联邦调查之后,J.P.摩根死于意大利。从此,再也没有谁或哪个家族可以控制华尔街了。
在纽约从事金融业的职员中,有10万在华尔街工作。因此每天的上下班时间,整条街都拥堵不堪。在华尔街,一个资历最浅的金融专业人员,也可以拿到至少 万美元的年薪,这就是名校毕业生对华尔街趋之若鹜的原因。
他们只是酷爱交易
在华尔街,年过 旬的投资经理依旧怀着饱满的精神研究新的行业、新的市场;资深分析师一边吃着简单的午餐,一边读着像砖头一样厚的报告;银行家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不仅是因为完成任务的压力,也是因为热情;分析师每天阅读几百页研究报告不仅是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为兴趣;交易员每天打几十个电话、输入上百个交易指令不仅是为了应付老板,也是因为他们喜欢交易。
从早晨1点到晚上12点,在华尔街的每一个金融机构办公楼里,灯光都不会熄灭,电脑都不会关闭。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时候,外汇交易员还在聚精会神地做着某个遥远市场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分析师已经喝着浓浓的咖啡,在开始举行例行晨会;在所有人都在与家人欢度周末的时候,投资银行家可能正在9000米高空的机舱里奔赴某一个新兴国家,准备星期一和他们洽谈IPO问题。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爱好。
事实上,作为美国金融服务业的总称,华尔街实际已经代表了一个自成体系的金融帝国。但顷刻间,华尔街的中国大厦将倾。
华尔街操纵着全世界80%的资金。美国税务局的统计数字:200 年纽约华尔街30多万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了30万美金,也是美国人平均收入的1倍左右。而高层的年薪达到8位数。
美国流行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既不会唱歌又不会打篮球,却希望过得像明星一样,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去华尔街。”
没有朋友,
只有同事和客户
华尔街上30来岁的百万富翁比比皆是。经济危机之前,毫无经验的大学本科毕业新生,在摩根斯坦利可以拿到10万美元年薪。如果是商学院的毕业生,年薪底线是8.5万美元(年终另有11.5万美元左右的奖金)。一个有五六年工作经验的副经理,年薪一般在50万到10万美元之间。
而工资并不是华尔街人收入的主要部分,红利才是大头,一般分红和奖金占年收入的15%。200 年,华尔街的25位顶尖对冲基金经理总共挣了140亿美元,收入最高的是一位 9岁的数学教授詹姆斯・西蒙,一年收入达11亿美元。但有人认为华尔街的巨额年终奖制度会迅速掏空公司利润,也是导致许多公司破产的原因。
麦克没来华尔街之前住的是个小公寓,只有一个房间,厨房、卧室和客厅都在一起。那时候,家里只有一桌一椅和一部电脑。因为买不起床,他晚上就睡地板,平时唯一的消遣就是去健身房练举重。
到雷曼工作不到3年,麦克就搬进了曼哈顿豪华公寓,而且银行账户里也多了几百万美元的存款。
华尔街人生活和工作不分家,上班时拼命干,节假日也要跟客户打高尔夫球、聚会。他们穿着讲究,谈吐得体,全天24小时严阵以待,往往除了同事和客户再没其他朋友。华尔街只认钱不认人,这里是个单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那些原来学习工程、机械、化工、能源、生化等专业的人才,改行从事金融常常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所以华尔街信奉“英雄莫问出处”的信条,复合型人才在这里最受欢迎。
比如,美林证券一个高级投资经理出身贵族世家,他对理财非常感兴趣,虽然学的是音乐和经济,但到华尔街转行搞金融后,很快就进入角色,目前在能源领域掌管着1亿多美元的业务。他的夫人则出生在新泽西州的贫民区,考上哈佛后,半工半读才完成学业。她也在美林证券公司,她担任部门经理,手中掌管着9亿美元的对冲基金。
当然,华尔街的高薪并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首先,华尔街上的第一线工作是交易。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交易员时刻高度紧张,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走进华尔街的任何一家公司,你都看不到50岁以上的人,这里吃的是青春饭。因为工作实在是“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干到40岁的时候,多数人就已经灯枯油尽、无以为继了。
痴迷于金钱冒险就像是吸毒成瘾
戴维曾担任一家证券公司的副总经理,整整两年,他周一到周五在公司作股票交易,周五晚上坐飞机去拉斯维加斯,在赌场里连赌48个小时,周日再坐夜间航班回纽约,下飞机后直奔办公室,开始又一周紧张的工作。他经常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中,金钱的冒险成了一种戒不掉的毒瘾。股票交易所在周末休息,赌场是唯一能提供这种冒险刺激的地方。他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周末跟女朋友约会,或者陪父母吃顿饭。
在华尔街做投资模型和金融软件系统开发,往往需要至少两个专业以上的知识。譬如做投资模型的人,一般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数理博士,还必须懂得金融和电脑编程;而做金融系统开发的,除了电脑科班毕业外,还必须懂得金融知识,特别是华尔街的证券知识。资本家只支付一人薪水却完成原属于两个甚至三个人的工作,还免去其中的交流沟通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华尔街的工作是超级动荡的,每家投行一到年底就有表现评估,通常需要 到8个人给你做出评价,包括老板,两到三个同事,两到三个你的客户,而且是背对背的打分评估。一般来说,华尔街的员工每隔三年会碰到一次“下岗”。
在美国金融界工作20多年的资深金融专家詹姆斯表示说,金融界非常残酷、现实,如果不挣钱,马上就会被裁掉。他曾在美国一家非常知名的投资银行工作,经历过“星期五发红包,星期一整个团队扫地出门”的事情,至今心有余悸。
还是无法放弃华尔街
在美国经济的刺激下,国内各大出国留学网络论坛已经炸开了锅。很多与金融相关学科的人想延迟自己的出国镀金计划,有的想转签英国等英语国家。但在广州某大学读英语专业的美迪却很乐观,她正在申请去美国读金融学研究生。“有次我站在香港中环金融街,看着那些来去匆匆的金融人,我就很想成为他们的一员。经济危机并没动摇我去美国的想法,毕竟我毕业还要等3年之后,那时又是一个轮回了。”美迪说。
而在彼岸,美国的名校毕业生正在寻找华尔街之外的其他出路。哈佛大学就业中心主管罗宾・芒特不断告诫他的学生:绝不能在华尔街上吊死。
2001年从田纳西大学后,詹妮进入贝尔斯登工作,但很快就发现她置身于一个濒于碎裂的公司。“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真有点疯狂。”她说,“在学校的时候,我满心希望能进投行工作。”但在贝尔斯登那几年,她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工作――她不想把自己的生命耗费在鼓捣数字上。现在,她在旧金山创办了一家成功的短信广告公司,自己当家作主。
当然,还有人无法放弃华尔街。比如乔伊娜,她不打算创业,她乐意尝试,即使待遇稍差。用她的话说:“一旦进入华尔街,你就很难再离开。”
(作者:纽约某投行金融分析师,《华盛顿观察》作者宫学敏亦对本文有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谁能称霸亚洲金融中心?下一篇: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其防范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