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现代办公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这一方便的工具,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是个不容小视的因素。但现实却是毕业生普遍对计算机应用不熟练,这说明了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计算机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职人才的就业质量,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如何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是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已经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各行各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高职院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计算机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未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和职业岗位计算机技能要求打下基础。该课程一般都在一年级集中开设公共计算机课程,或者在毕业生离校实习前增加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集中实训,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现实却是,学生在毕业实习或毕业后走上职业岗位,普遍对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力不从心,文字录入速度慢、常见办公软件不会用或用的不熟练、不会利用网络搜集需的信息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用人单位的选择或者工作效率。这对公共计算机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分析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应改革措施迫在眉睫。
一、课程功能的改革
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想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热能,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死记硬背或是仅仅将老师提供的案例、习题等做个滚瓜烂熟,同样问题换种形式就无从下手。这种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未来在岗位上的计算机技能的继续学习非常有帮助。
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不能简单的搞一刀切,规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也不能降低标准,规定学生取得一级B证书即可,这个定位的标准和档次低了,偏离“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总体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不同,适当降低理论方面的要求,但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应降低,否则,与高职办学指导思想相悖。社会培训的事实证明,无论学生入校时录取分数高与低低,和技能掌握程度没有直接联系,通过方法得当的学习,在技能方面是完全可以达到高级标准的。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要追求多、全,要分析未来三至五年的职业岗位对人才计算机技能的需求,不要什么内容都纳入计算机公共课程,要有一定的取舍,教授的内容学生既能解决毕业后的就业现实问题,又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长大,掌握更多的更高层次的计算机技能。
同时,由于各地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新入学的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一部分学生(这部分比重较大)在入学前能用一种输入法录入文字(一般是拼音输入法,且速度较慢),会简单的文档编辑,能用网络收发电子邮件和聊天,掌握的内容较浅或较偏,这部分同学要么满足于现状,认为自己水平较高,上课时懒得听,实训时用计算机做其他事情,要么已经形成不良操作习惯,纠正起来较为困难。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认为计算机很神秘,自己可能学不好,想学但又有畏惧心理和自卑感。
针对这种情况,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内容选取有必要采取分层次模式,分层并不是歧视水平较低的学生,而是为了因材施教。同时,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师也不能一份教案教全院,要有针对性的对所带专业学生进行适当的内容选取与偏重。可打破班级界限,对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1.基础层次是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其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和有限的,内容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该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会的最基础、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内容,以促进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根据学生入校时的摸底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免修并进入下一层次学习,对于没有过关的学生本着“错的纠正,不会的学会”这样一个原则,可以有效避免以前那种基础差的学生听课吃力、听不懂,学习没有兴趣;基础好的学生主要内容已经掌握,对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整个课堂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师上课无法投入的状态。
2.提高(专业)层次则是针对专业不同,从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中选取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与训练,按照服务专业、加强实践,突出综合能力的原则建立提高(专业)层次课程体系。
分层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班上课,使所有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能有收获、有提高,进一步提高公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课程的教学实施
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许多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唱主角,满堂都是讲授与操作示范,45分钟里,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或动手操作的机会,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公共计算机课程应该让学生唱主角,在课堂内外都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避免机械训练,打破传统课堂“讲授,例题,训练”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唱主角,利用现代化手段,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等,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用等综合能力。
四、结论
传统的评价一般是理论加实践两部分,内容选取单一,特别是操作考核,题目类型千篇一律,学生只需要机械的学会教师上课的演示内容即可过关,没有创造性或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通过这些题目,只能得到片面的结论,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内容是否完全掌握了方法。
因此,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时,应该结合专业需求有选择代表性强的内容,将整个课程内容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项目(任务),通过这个项目(任务)教师可以清晰的了解学生对方法的掌握程度,实际上也是模拟了学生未来在岗位上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和可能性。
当然,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方面众多,本文只分析了其中部分,应该说,各个部分是相辅相成、互为制约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始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高职院校的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可建立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实验区,然后分层推进、发挥示范、指导的作用,稳扎稳打、为改革、过渡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
杨曾,女,(1980-),湖北襄阳人,助理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科技信息技术在电网运行中的应用下一篇:谈谈遗传算法的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