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团之夜》中的拉康式主体

[复制链接]
查看: 592|回复: 0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654
发表于 2022-7-25 14: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雅宝题库答案
****此区域为收费内容****    需支付 1 知识币后可查看,1币=0.01元查看答案


雅宝题库解析:
作为后现代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安吉拉-卡特因其出色的反写手法而备受关注。在《马戏团之夜》中,她尖锐地讽刺并批判了父权制度下的性别规范,并深入地探索了性别题目的解决方式。按照事物发生的地点及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卡特将小说划分为三个部分:伦敦(采访)-圣彼得堡(马戏团)-西伯利亚(荒野),每一部分的主要特征都与拉康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三界”(真实界,想象界,象征界)论述不谋而合。作品中,主人公华尔斯在拥有双重性别特征的菲菲的引导下,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回归之旅。象征界里,华尔斯是一位理智且富有主见的记者,但同时被父权制度下的性别规范紧紧束缚。随着其加入马戏团成为一名小丑,华尔斯进入了想象界,并逐渐逾越父权社会赋予他的性别角色。随着火车失事,华尔斯流落荒野,并在失忆状态下成为一名萨满巫师。在这里,他体验了女性话语和女性时间,找回了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女性气质。最终,随着记忆的恢复,华尔斯发展成一个兼具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完整人。卡特认为男女两性只有在性别特质上恢复“宙斯切割”之前的原初完整性,才能够实现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理想状态。不同于现存的批评,本文援引了柏拉图关于“宙斯切割”的神话论述,立足于从拉康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卡特在《马戏团之夜》中体现出的性别观念。本文主体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拉康三界理论的概述。第二部分探讨了华尔斯,迷娘及奇观如何被动地履行着父权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性别规范的束缚下,他们将自己的另一半性别特质深深压抑在无意识中。这种压抑也同时造成了缺失感。第三部分,华尔斯在菲菲及环境的作用下,逃离性别规范的束缚,重回以马戏团为载体的想象界。他变得感性,冲动,依赖他人,男性气质被最大程度地削弱。为此,不同于传统的女权主义者,卡特并不认同想象界对女性特质的过分强调,更批判了女性乌托邦的建立。在其看来,想象界和象征界作为两性关系的两个极端,并无本质差异。本文最后一章是对菲菲双性同体身份的剖析,以及华尔斯如何在以荒野为载体的真实界中重拾女性特质,回归性别上的原初完整状态。本文结论指出安吉拉-卡特在《马戏团之夜》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双性同体思想,并认为回归双性同体是解决性别两难困境的出路。根据拉康的理论,人类的性格特征中原本就存在着两个不同侧面(男/女),但是父权社会对单一性别代码的要求压抑了人性中的异性方面。卡特认为只有打破性别规范的束缚,恢复性别特质的完整性,人们才能真正彻底地理解异性,并且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





上一篇:约翰•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的伦理探讨
下一篇:股骨颈空心钉微创手术系统研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