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理念提倡课堂教学应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不可否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一些个性飞扬、勇于探究、致力尝试的教学新秀随之脱颖而出。一改以往陈旧、机械的教学模式,一跃成为改革前沿的弄潮儿,致使课堂教学真正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激情。但也不难看到,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地包装,导致耗时费力、效果不佳。对此,笔者深有感触:身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省时高效,就必须做到“四个”把握。
一、把握课标
“课标”是纲领性的文件,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它不但从自身的性质、地位及设计思路上给了教师以全新的理念,重要的是它对学科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尤其是后者进行了详实的规范与界定,使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行有方向、做有目标、改有特色、创有新意。可见,教师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是要必须把握学科课程标准,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轨道上顺流畅行,以保证不至脱轨而走向误区。
二、把握教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握教材。要想真正地把握教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学科教材一定要做到整体了解。这包括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阶段与整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二是对于学科教材一定要进行深入挖掘。这包括明确编者心、领会作者心、把握题材心、品味人文心等等。实践证明,把握教材是活用教材、用好教材的关键。教师只有在课下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吃透教材,课上方能做到胸有成竹、发挥自如。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三、把握学生
由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学生。一是要课前想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及相应认知水平问题的设计;其次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知识时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以及解决障碍所采取的策略;再次要考虑到教学流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环节的安排等等。实践证明,精彩的生成往往来源于充分的预设,科学、有效的课前预设不但是师生长大的生命历程,更重要的是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是课中用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读文、想文,把握课文内容;其次要让学生品文、悟文,突出教学主旨;最后要让学生思文、用文,体现读写结合。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决定课堂效果优劣的主要因素,因此用好学生、用活学生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关注的重点。三是课终评学生。评价是相互完善、彼此提高的有力手段,更是激励、促进学生发展、长大的有效措施。通过课时整体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树立学习典范,使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四、把握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学中结合一定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年段特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始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所采用的具体活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上要突出一个“活”字,要做到“活”中有悟、“活”中有情、“活”中有序、“活”中有度、“活”中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要达到改中求进、进中求实、实中求新、新中求效的总体教学目标,我们就要更好地把握课标、把握教材、把握学生、把握策略。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