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蔓枯病是西瓜甜瓜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害植株茎蔓、叶片和果实。本文概述了南方西、甜瓜蔓枯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为西瓜甜瓜蔓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西瓜;甜瓜;蔓枯病;症状;防治
西、甜瓜蔓枯病[Mycosphaerella melonis(Pass.)Chiu&Walker]又叫黑腐病、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为害西、甜瓜叶片、茎蔓、果实等,其中以茎蔓受害最重。自1891年首次在法国发现该病以来,该病害一直呈现扩大蔓延的趋势,而今广泛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瑞典、日本、印度及我国台湾等地,除墨西哥等少数国家外,世界各地均有关于该病的报道。目前,西、甜瓜蔓枯病在我国许多种植区也发生严重。据报道.西瓜蔓枯病发病株率一般为15%~25%,严重时在 0%~80%,病害流行时可使瓜田出现大量死藤.减产30%以上,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而在甜瓜上,一般田块发病株率20%~30%,发病重的在50%以上,严重时植株死亡率在30%~40%
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的应用,国内西、甜瓜设施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因而重茬种植面积增多,致使各种植区西、甜瓜蔓枯病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了西、甜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黄书华等调查发现山东省鱼台县的近2万个拱棚中,200 年病棚率为31%,2001年已达到5 %。据冯春水等H调查,在湖南浏阳地区西瓜蔓枯病常年发病株率在20%-30%,发病重的年份发病株率在 0%~80%,严重影响西瓜高产、稳产和经济收入。徐源辉等研究发现湖南省醴陵市甜瓜蔓枯病发生加重,防治不力时常导致减产,200 年全市甜瓜蔓枯病为害减产面积超过1 hm2,2001年达到了24hm2。另外,据笔者近年调查,在南宁市郊区各西瓜甜瓜种植基地蔓枯病危害也有加重趋势,武鸣县武帽农场保护地种植瓜类(如甜瓜)每年种2~3茬,同一大棚内春季蔓枯病发病率为20%~30%,秋季发病率为80%~100%,失收率在40%以上。鉴于近年来南方各西瓜甜瓜产区蔓枯病防治的严峻形势,现将西瓜甜瓜蔓枯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概述如下,以益于种植户在生产上参考与应用。
1为害症状
西、甜瓜蔓枯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植株地上各部位均可受害,一般表现为叶片、茎蔓枯死和果实腐烂。该病对甜瓜的茎、叶、果实均可危害,但以茎蔓受害最重,而西瓜以叶片受害最重。
1.1叶部受害
子叶发病时,最初呈现褐色水渍状小斑,逐渐发展成直径1~2cm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上有轮纹,中心颜色较淡,边缘为深褐色且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其上长出许多小黑点。不久扩展至整个子叶,引起子叶枯死。真叶发病时,病斑常发生在叶片叶缘,发病时产生“V”字形或半圆形黄褐色到深褐色大病斑,多具或明或隐的轮纹,病斑易干枯破碎。叶柄发病产生水渍状褐色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上也产生许多小黑点,表面粗糙。下雨后病部腐烂,易折断。
1.2茎蔓受害
幼苗茎部受害.初现水渍状小斑,后迅速向上、下扩展.并可环绕幼茎,引起幼苗枯萎死亡。成株发病多见于茎基部、茎节处以及叶柄。发病初期茎基部和分枝处出现水渍状灰绿色菱形或条形病斑,向上蔓延到各茎节,逐渐形成黄白色的长条形或椭圆形凹陷斑,患病部位有时分泌出黄褐色、橘红色至黑红色胶状物。病斑后期散生黑色小颗粒。潮湿时表皮腐烂,露出维管束,呈麻丝状m。瓜蔓显症3~4d后.病斑即环茎1周,1d后产生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约2周后病株即枯死。
1.3果实受害
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靠近地面处,病斑圆形,初呈油渍状小斑点,后变暗褐色圆形大凹陷斑,表面干裂,内部木栓化,常呈星裂状,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粒点,可导致果实腐烂。卷须受害后迅速失水变褐枯死。病斑上产生大量小黑粒点及分泌琥珀色胶质物。此特征可与炭疽病、枯萎病、疫病相区分。此病不危害根部和维管束,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座在茎、叶、果的老病斑上呈散生黑色小点。
2病原及侵染循环
2.1病原
关于瓜类蔓枯病菌的种类还存在一些争议。国内有些学者依据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将西瓜、甜瓜等葫芦科(Cucurbitaceae)植物蔓枯病菌鉴定为瓜类球腔菌Mrcosphoerella citrullina(C.O.Sm.)Gross.,其无性型为壳二孢属(A scochytaLib.)。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葫芦科植物蔓枯病菌是亚隔孢壳属(Didrmella)的D.bryoniae(Auersw.)Rehm.,其无性型为葫芦茎点霉菌Phoma cucurbitacearum(Ft.)Sacc.。
病菌分生孢子器着生于叶面和茎蔓表面,多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球形或扁球形,有孔口,壁膜质,器壁淡褐色至褐色,顶部呈乳状突起,直径为80~13 LLm,成熟的分生孢子器遇水则释放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短圆形至圆柱形,两端钝圆,无色,初为单胞,两端各具1个油球,后生1个隔膜.11.5~1 .0umx3.5~5.0um。子囊座半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壁膜质,黑褐色,孔口周缘的壁深黑色,细颈瓶状或球形,直径9 ~110um。子囊座内的子囊初期束生。后期平行排列,棍棒形,无侧丝,无色透明,正直或稍弯,大小为33.8~18.0um×1.8~13.0u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短棒状或梭形,1个分隔,上面的细胞较宽,顶端较钝,下面的孢子较窄,顶端稍尖,隔膜处缢缩明显,大小为10.4~15. umx3.9~8.3um。
2.2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索状菌丝和子囊壳随病残体落在土壤和未充分腐熟粪肥中越冬,种子也可以带菌,带菌率为5%~30%,并可存活18个月以上。病残体上病菌存活期因越冬场所不同而有差异,在潮湿土壤中可存活3个月,在旱地可存活8个月以上。第2年春天,条件适宜时,释放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据王晓东等、周晓慧等的报道,索状菌丝也可以越冬,是翌年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引起子叶发病,在受害病株体上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及农事操作等方式再传播和重复侵染,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反复侵染造成蔓延危害。
该病发生为害程度与种植区域小气侯的温、湿度和栽培管理等密切相关。病菌侵染危害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为25℃,35℃时不能生长。病菌潜育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5℃需10~11d,28℃时只需3.5d,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㈣。病原菌在pH值4~10时均可生长,以pH值5~8时生长最佳,酸性土壤(pH值4~ )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病菌发育的适宜相对湿度为80%~92%,因此, 降雨量和降雨次数也是此病发生的主导因素。气温在30℃以上,降雨次数多,雨量在100mm以上的梅雨季节,是发病的高峰期。在我国南方地区早播西瓜(一般在3月中旬播种),西瓜膨瓜期至成熟期正值梅雨季节,此时最易感病:而适期播种的西瓜(一般在清明前后播种)在梅雨季节尚处于幼瓜期,发病相对较轻。但随着连作年限增加,病害逐年加重,偏施或重施氮肥可加重病害。另外,瓜类连作,地势低洼或雨后积水,地下水位高,缺磷、钾肥和生长较弱的田块发病重,病情发展快。温室和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易发病。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资源材料,选育抗病自交系或品种是防治西瓜甜瓜蔓枯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通过收集和筛选抗病资源。发掘优良抗源种质、研究蔓枯病抗性遗传规律和种质间遗传多样性以及建立抗性分子标记,已经成为西、甜瓜蔓枯病抗病育种的热门课题。Wolukau的研究表明,目前除了少数甜瓜材料(如P143 534,PI15101 ,PI420145.PI505599)表现抗性外,多数甜瓜材料感蔓枯病,并且这些抗性材料的果实缺乏经济价值。研究中还发现供试的多数葫芦科其他作物和甜瓜野生近缘种均抗蔓枯病。王晓东等对新疆11个哈密瓜品种进行抗蔓枯病鉴定,结果证明,供试品种无免疫品种,发病程度较轻的品种有新蜜杂1号、新蜜19号,其病情指数均在21以下,而炮台l号、炮台2号、秋霞、天合早黄蜜、81、新蜜1 号和新蜜18号较感病,病情指数都在50以上。江蛟利用菌丝伤口快速鉴定方法对2 份甜瓜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M-28等 份材料均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大部分材料为感病材料。M-28等多份材料接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子数目增加,并产生了新的谱带。2001年周晓慧等㈣的研究结果表明:甜瓜植株受蔓枯病菌侵染后抗病材料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幅度明显低于感病材料。证实了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与甜瓜蔓枯病抗性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早期筛选抗性种质的辅助指标。2009年,沈文娟进行了甜瓜DH群体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ee repeat,SSR)鉴定,SSR分子标记构建甜瓜分子遗传图谱以及甜瓜蔓枯病和枯萎病抗性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工离体接种鉴定技术,分析了以4G21/3A832杂交组合蔓枯病和枯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将Sb-x、Fom-x抗病基因位点定位于LG4连锁群上。
目前,在各品种的抗蔓枯病试验中还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因此选用抗病耐病相对较好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蔓枯病的发生。宋荣浩等研究发现从美国引进的Au-producer、All-Sweet Scadet和Au-Jubilant 3个品种为中抗品种,而Suarlee和SSDL属于耐病品种。甜瓜品种如红城十、京香2号、富尔15号、金香玉、吉甜4号、夏蜜(网纹甜瓜)、靓妹(薄皮甜瓜)等都具一定的抗病耐病能力。因此。定位和获取抗病基因进行分子育种研究,运用抗性品种材料与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杂交,选育抗性优良品种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3.2农业防治
轮作是防治蔓枯病的另一个可行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与非葫芦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特别是与禾本科植物轮作,可明显减轻蔓枯病的发生与危害。袁培祥研究发现,同一品种分别种植在5、2、1年内没有种植过西瓜的地块,发病率分别为8%、12.2%、15.1%,说明随着轮作年限的延长,蔓枯病发病程度逐渐减轻。以下措施均可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施足基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尤其是多施饼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勿偏施氮肥,有利于增强植株生长势;选择排灌良好的地块种植,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及时修剪植株,保证通风透光良好。降低大田湿度,植株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理瓜园病残株及其地边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另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地膜覆盖和滴灌栽培可有效控制水肥。并可减少土壤中病原的传播机会,蔓枯病发病程度相对较轻。因此,提倡地膜覆盖滴灌栽培,以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
3.3化学防治
适时施用有效药剂是目前防治蔓枯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邓克勤等研究发现,15%肟菌酯,戊唑醇等杀菌剂对西瓜蔓枯病、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次施药后10 d,1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对西瓜蔓枯病的防效为82.05%。郭春荣等应用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防治西瓜病害,结果表明,用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150、1000倍液喷雾,每隔10d喷1次,连喷5次,对西瓜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明显优于1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郝敬酷等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种新型杀菌药剂0. 25~10 g・L-15个浓度梯度对哈密瓜蔓枯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发现生物药剂ZH的抑制作用最强,对新疆哈密瓜蔓枯病病菌中浓度10~1.25 g・-1的抑制率均为100%,测试中最低浓度0. 25 g・L-1抑制率达89.85%,其次为扑海因,2种药剂在浓度为10~2.5 g・L-1时的抑制率均在90%以上。张汝美通过温室小区试验发现,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300 g・hm2、 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20~1 440 g・hm2对黄瓜蔓枯病的防效在11.92%-~ .02%。徐玉芳的试验表明,拜耳银法利 81.5悬浮剂对西瓜蔓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郝永娟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甲氧丙烯酸酯类药剂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唑类药剂苯醚甲环唑、咪酰胺、氟硅唑、腈菌唑、三唑酮、甲基硫菌灵,保护性药剂代森联、百菌清及代森锰锌对甜瓜蔓枯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氟硅唑、咪酰胺、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腈菌唑、百菌清、苯醚甲环唑抑菌作用很强,三唑酮、甲基硫菌灵、醚菌酯、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抑制作用较好。王扬军等进行了4种不同药剂配比对网纹甜瓜蔓枯病发病率的影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农用链霉素的防治效果较好,结合局部防治可达到良好防治效果。陆致平先后用l%申嗪霉素悬浮剂50、100倍稀释液和50%醚菌酯干悬浮剂2500、30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甜瓜和西瓜蔓枯病,均达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明显优于对照农药百菌清。陆佩等进行的室内药剂筛选试验发现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蔓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王晓东等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瓜类蔓枯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以25%多菌灵、10%甲基硫菌灵抑菌效果最为明显.在200-1000mg.kg-1范围内抑菌率均为100%。冯春水等对新型杀菌剂5 %醚菌酯・百菌清悬浮 剂防治西瓜蔓枯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 %醚菌酯.百菌清悬浮剂对西瓜蔓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可达82.08%。谢圣华等引试验了嘧菌酯的商品制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防治4种瓜类真菌病害的效果,结果表明,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倍液对西瓜蔓枯病防效可达83.91%,显著优于1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 00倍液。
不同施药方法对蔓枯病的防治效果有差异。戚自荣等的试验结果表明,喷雾、灌根和涂茎3种方法均可有效降低蔓枯病的发病率,但在整枝和发病后对植株进行涂茎处理防效优于喷雾,可有效降低植株死亡率。
3.4生物防治
木霉属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rrwnas fluorescens)等生物制剂对西、甜瓜蔓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褚长彬等研究表明,木霉菌株T 8对西瓜蔓枯病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祝新德等闭研究发现,荧光假单胞菌株M18在离体条件下,能有效抑制甜瓜蔓枯病菌菌丝生长。在大田试验中,M18可以保持80%的防治效果,在蔓枯病发病初期M18具有良好的治病作用,并且发现荧光假单胞菌株M18还具有诱导甜瓜幼苗产生系统性抗甜瓜蔓枯病菌感染的能力。但这些生物制剂防治效果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环境条件是否有利于这些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如何将这些生防菌有效地应用于大田生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源抑菌物质的研究非常活跃,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尹苏东等对抗癌药用植物喜树内生真菌C2-2发酵液的抗真菌活性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发酵液对甜瓜蔓枯病菌的抑菌率为89.81%,并且该发酵液具有光、热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生物农药开发价值。还有研究表明,一些植物提取液对西、甜瓜蔓枯病菌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孟娜等利用琼胶平板对峙法测定了月腺大戟根部丙酮提取物对甜瓜蔓枯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供试4个质量浓度(0.05、0.1、0.2、0.4 g・mL-1)对甜瓜蔓枯病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其抑菌率均在 5%以上,且随着浓度的增加相对抑菌率也增加。刘业平等对海漆、海莲以及木榄3种红树植物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室内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乙醇提取物对西瓜蔓枯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34.35%、4 .59%、39.91%。赵杰等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了迷迭香精油对甜瓜蔓枯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迷迭香精油在培养基中的体积浓度分别为2 000、1 000、500uL・L-1时,对甜瓜蔓枯病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其抑菌率分别为94.88%、 8.49%、50.58%。倪秀红等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种植物不同组织部位的乙醇提取液对甜瓜蔓枯病菌的抑菌效果,其中地锦全草乙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当质量浓度为 g.L-1时,抑制率为13. %。对甜瓜蔓枯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效为4 .0%。将乙醇提取物用正丁醇进行萃取,对其萃取物进行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 g・L-1时,抑制率为58.1%。虽然这些植物源抑菌物质的防病效果虽然还不够理想,但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获得开发天然生物农药研究的新契机。因此,如何提高这些有效植物提取液的防病效果有待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从中筛选出对环境友好型的新制剂。
4结论与展望
充分了解西瓜甜瓜蔓枯病的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对其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不同地区因各种环境因素所限也会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我们要因地制宜,针对本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发病规律,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控制其发生。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对于西、甜瓜蔓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很不够,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对蔓枯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化学方法,不可避免地产生抗药性、农药残留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从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后续能有效地应用于大田防治的生物制剂更是鲜见。因此对于广大植保工作者来说,对生物制剂开展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减量使用静松灵麻醉剂在山羊胚胎移植手术中效果的观察下一篇:10例儿童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