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在林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来越依赖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依赖于科技总体水平的提高。“十二五”时期延边林业正处于发展现代林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突破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从而推动延边林业科学发展。
【关键词】:科技 创新
1、延边林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1对科技作用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挖坑栽树”而已有无技术、技术水平的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林业科技投入不足及研究开发与应用效率低下是普遍现象。这种思想观念的主导及支配作用导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
1.2科技创新体制不健全
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但我州的林业科技体制一直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而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往往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脱节,尤其对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的科技支持不足,导致林业科技创新主体和供求错位。这种体制也决定了科技经费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经费势必会非常有限,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难。再次,森林培育、经营技术体系不完备,导致以下四种情况的发生:第一,森林资源质量下降,延边林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消耗过大,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期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延边林业边生产边建设,每年向国家提供的木材量都在200多万立方米以上。森林采伐多数采用皆伐方式,大量消耗天然成过熟林资源,导致采伐与森林培育比例失调,后备可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质量下降,使现有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第二,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偏低,人工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据更新造林普查,我州建国以来累计上报面积为 4.91万公顷,实际保存面积为40.15万公顷,面积保存率为 2.1%。造林树种结构中,落叶松比重过大,珍贵树种如红松、水曲柳等和混交林的比例过小,尤其是能做为短轮伐期利用的杨树品种数量偏低,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森林培育的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国家对林业投入先天不足,林业基础建设欠账较多,在森林培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体系建设以及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满足不了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第四,可利用森林资源不足。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林经营按两类三划分的原则实行分类经营。林区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逐年减少,而相对应的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及经济林的建设又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部分企业的可采资源出现断档。
1.3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
延边林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注重应用和实用技术推广,实施了科研项目40项,引进、推广实用技术42项;围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能源矿产、林木和林特产品精深加工四大产业开展了一些科技创新;加大了科技管护力度。但林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还很落后,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第一,整体研究的不足,林业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少,科技创新的后劲显著不足,制约了创新技术对行业或产业的提升作用,导致行业技术进步缓慢。
第二,系统研究的不深,使得科技成果水平不高,作用有限,重大技术瓶颈难以攻克,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先进的育苗技术、造林技术、经济林良种培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林业生态工程综合配套技术等成果还没有形成林业快速发展重要的技术支撑。
第三,高新技术引进和应用滞后,对传统林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不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还不全面,成果技术组装配套应用不力,生产中标准化实施的力度十分薄弱,林业生产中科技整体贡献率还不高,造林成活率还不够稳定,经济林灾害损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还比较低。科技支撑的整体能力与林业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
第四,林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实用技术覆盖面小;技术推广水平低,科技成果的作用不突出;林业技术服务功能不强,深度和广度不够。
2、延边林业科技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考
延边林业科技科技创新要以林业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转化落脚点,强化科技攻关,突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瓶颈,集中解决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重大课题。实现科研成果由研究型向实用性转变,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变科技优势为产业优势,为林业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1围绕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林木良种培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高产、多抗、优质的优良林木新品种,以此丰富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种质材料;
森林生物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森林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在有效防止林业生物遗传资源流失的同时,加强森林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进一步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管理;
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重点开展重大森林病虫防治和有害生物控制、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关键技术;
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发展高效生态恢复和利用技术、高效生物生产和利用技术,以此加大在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高产速生抗病虫害良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数字林业科技工程方面:大力研究推广高效的林业信息管理技术、调查规划技术,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数字化的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综合监测等方面研究。
2.2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尽快建立起由行政管理、学术研讨、科技普及、应用推广四位一体的科技工作体制,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平台,围绕支柱产业(林木及林特产品精深加工)、接续产业(森林旅游、能源矿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森林文化产业),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进行招标、投标和评审活动,力求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
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州内外科技人才的优势,引导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集聚,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在延边州构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明显的林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推进延边森林可持续经营实用技术研究,实现林业科研工作由基础研究向以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引进领域推广,在干果经济林、生态造林、林木良种培育、森林培育、林业碳汇、种苗花卉等重点领域建立林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共同突破制约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带动林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林业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3完善科技体系
建立推广机构。建立和完善州、县(市)、乡镇一体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专业协会、林业合作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加强林业名、优、稀、特品种推广示范、引种。将一大批实用、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提高林业科技含量,促进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建立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不同生态经济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县、示范点以及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在汪清、大兴沟、天桥岭林区集中发建设以食用菌、五味子、人参种植为主的种植业基地。在安图、敦化、大石头、黄泥河林区集中建设以中草药、红松果林、野生浆果采集为主的采集业基地。在和龙、八家子、白河林区集中建设以家禽、林蛙、蜂等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基地。在珲春林区集中建设以蓝莓培植和花卉苗木繁育育为主的培植业基地,为林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建立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可通过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林业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林业科技骨干和新型林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风灾损毁林地的森林资源恢复下一篇:油茶嫁接育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