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本文以药家鑫事件为例,指出公民教育的缺失是药家鑫事件的起因,并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现学生公民教育的途径。
【关 键 词】公民教育 缺失 途径
一、现代教育中公民教育的缺失现状
在现今社会的巨大挑战和巨大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现代教育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担负着特别重大的社会使命与文化使命。然而,现代教育普遍以成绩论英雄,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加之许多社会不良现象、不良思想的影响,使一部分大学生知行背离,对法律的权利义务认识不足,道德意识滑坡,信仰意识缺失。公民教育的缺失,法制教育、权利与义务教育被严重忽视,导致青少年一代虽然有较高的智商,但却缺乏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自私、冷漠、缺少责任感并非个案。“药家鑫事件”是一个典型例子。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一个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学生,竟连人最起码的对生命的珍惜和爱都没有,这不得不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由于其缺少对生命敬畏、感恩的教育,缺乏“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导致其公民意识薄弱,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产生犯罪行为。
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公民教育是指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方面的教育,而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它涵盖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参与意识等诸多内容。公民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力量,良好的公民素质却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公民教育的提升。青少年时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一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长大、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公民,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健全稳定的民主社会除了要依赖基本社会结构的公正性以外,公众的素质和态度以及行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民主公民教育在各国教育政策改革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使其成为我们管理教育活动、创新教学课程与方法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如何处理与其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人与组织,在处理这引起社会关系中,必然要借助于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具有民主精神的,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独立发展的教育手段,而不是强制的灌输,以保证教育结果的稳定性,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智慧和美感和谐发展、人格独立,具有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的现代视野的公民。
三、给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公民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民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是公民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生存的现实条件。作为重要的精神纽带,国家意识对于国家的形成、统一、强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是公民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的基础。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兴旺是每个公民应尽之责。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就是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主体性教育。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权责意识,使其具备思考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关系的能力,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态度、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在实践中成为权责主体的有效公民。这里强调的主体性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权责意识,即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相统一的主体性教育。没有主体性,就没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公民素质就无从谈起。在进行主体性教育时,一方面,学生必须首先增强权利意识,掌握基本的参与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实践技能,包括要学会民主的生活方式,养成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公民教育是一种公民权利教育,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人,而是要求他们在具备强烈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实现自己权利的行为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树立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培养健全自律的现代公民。
(三)自律性教育。公民教育要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社会生活是有规则约束的,社会状态就是他律状态,公民必然要受到道德习俗、法律制度等规则的制约。而自律即不受外在规则的约束而是自觉地感知采取行为的状态,是公民教育的最高境界。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规则教育包括道德和教育两个层面的教育。在高校进行相应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道德规范的制定、宣传和教化工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行为规范成为理性的要求;以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良心,由“他律”逐渐转为“自律”,使他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公德的教育,使公民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积极作用和有利的,至少不能危害到社会和他人的人。公民法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现代国家法治条件下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这是公民作为政治社会或国家的平等成员的本质属性所要求的。具体而言,要使学生树立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要使学生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做一个积极负责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四、实现公民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的教育大环境下还未形成一定的公民教育体系和一体化的公民教育课程,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德育课程兼具了公民教育的任务,但是德育不等于公民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应当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努力探索公民教育的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
(一)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学生的公民意识是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可通过分析学生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来启发学生,让他们积极思考社会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与责任,思考在集体中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现实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一直担任这学生德育教学的功能,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集中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公民教育的需求。因为,我们应在教材和课时设置上适当增加公民教育的内容,把公民教育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设置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合的道德教育内容,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使学生充分了解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和民主平等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努力造就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意识。
(二)营造公民教育的氛围。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先机优势,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个人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充分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家长应转变过分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观念,对子女表现出来的不正确的行为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进行及时教育,还应注意自身的品德培养,树立社会公德榜样,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积极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和协调,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家庭主体在学生公民教育中的作用,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灵活机制。其次,应当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网络、宣传栏、报纸栏等校园宣传载体,举办读书、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进行公民教育先进理论的宣传,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的氛围,让学生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实践操练中长大为一个合格公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公民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帮助学生把各个学科的学习与公民教育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努力营造民主氛围,确保师生有效参与学校的各级治理活动,提高他们的民主参与能力。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学生之间日常的交流合作、协商谈判、友谊培养、挑战权威等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又可以促进其公民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通过适当引导,激发学生自主进行公民教育。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公民教育,例如,加入兴趣小组之类的校园团队,参加志愿行动以及公众意识唤醒活动等社区活动,借助这种积极的公民参与,发挥学生对民主公民教育活动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主价值观念以及立足校园、走向社区甚至更大环境的民主参与能力。
(三)通过实践强化公民教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学生社会公民素质水平有多高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相关的知识,而是看他在实际行动中是否能践行社会公德的规范。因此,学校教育应更加侧重实践教育,而不是侧重知识传授。我们不仅仅要解决“知”的问题,更要解决“行”的问题,做到知行统一。教师应树立开放的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社区、社会、网络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拓宽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第二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公民角色体验,对公民权利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相对于系统的公民教育而言,公民实践锻炼活动更能增强人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而且更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进行公民教育理论的讲述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完成,比如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活动,能够让同学们参与其中,提高了公民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坚持以社会实践为舞台,构筑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平台,把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置于整个社会之中。如组织学生升国旗,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环保植树等活动,帮助学生走出校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树立公民意识,形成良好公民品质,提高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使课堂公民教育和社会实践在学生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服和有成效。
总之,我们应在“以德治国”治国方针的指导下,加强对公民教育的培养,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方法,更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升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刘大明.“民族再生”的期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王东.关于公民教育基本内涵的思考[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4]王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5]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论语》和谐意识及其现代教育意义探析下一篇: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大学语文》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