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针对信息技术复习课难上的现状,笔者联系自身的工作经验,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及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复习课 新课改
每当新授课结束,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的时候,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非常头疼,这是因为面对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常常不专心听课,教师很难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信息技术复习课上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呢?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的准备――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设计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充分而有效地备课是上好复习课的前提。复习课的备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备教材: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新课改告诉我们,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予教材以生命的活力。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将学生原有的零散的知识点经过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教师不能再像新授课那样就某一课来复习某一课,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在把握好整个模块甚至全册书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打乱章节顺序,将前后有关联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体系。
(二)备学生:调查统计,认真分析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想要上好一节课,仅仅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对象即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
对于复习课更是如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新授课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渠道还有很多,例如观察法、谈话法、课堂提问法、测试法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在此,笔者阐述一种自己在教学中采用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问卷法,即把知识点整理成选择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统计出每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实际上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避免了教师所讲学生已会,学生想学教师未讲的情况出现。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学生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完成知识框架的建构与完善。
(三)二次备课,备重点难点
经过备教材、备学生两个环节,教师已经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总体上的把握,哪些是教材当中的重点内容,哪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克服的瓶颈内容,全都了然于胸,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次备课要有所取舍,不能面面俱到,对于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的非重点的内容可以少备甚至不备,准确把握教学起点,集中精力备重点、备难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学生复习兴趣不高、复习效率低下,保证教学过程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
二、课程的实施――教学环节设计
笔者在复习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设置,任务驱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任务驱动是时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可见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是说简单地给学生布置几个练习题就可以的,需要精心设计。
(二)知识归纳,阶段总结
复习课与新授课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需要将知识点进行归纳综合,由一个个零碎的小的知识点整合上升为一个大的知识框架,将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和概括化,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而阶段性总结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
因为教学任务的设计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学生解决完一个任务后,应及时进行一个小总结,这既是对前面操作的一个知识梳理,也是为后面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笔者首选学生自己或者组内讨论总结并发言,其他同学补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归纳的过程,加固知识的内化。当然也可以是教师以课件或者学案的形式进行总结。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为了让学生不光掌握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弄清楚操作背后涉及的知识要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而不仅仅是照葫芦画瓢。
(三)综合操作,再次巩固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操作。综合操作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前面复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练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技能的升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将学生认为的难点安排在任务当中,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有了前面的操作练习和理论支撑解决起来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学困生,则需要组员的帮助来完成操作,这时候就可以安排小组互助合作,生生互动,对知识点进行再次加工处理。
(四)结果反馈,有效评价
如果说新授课重方法技能的掌握,那么复习课则是重落实了。课堂上教师只有适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及时调整教学,促使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进行复习。教师了解学生落实情况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课堂巡视②对学生进行提问或者找学生演示操作,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演示当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讲评③小组互查,教师抽查④随堂小测。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尤其是在复习课中,通常是以上几种方法综合运用,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课后反思
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即便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缺憾,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进行课后反思,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修正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当然要想上好信息技术复习课,除了以上几个必不可少的硬环节以外,还要在教师专业素养这个软环节上下功夫。现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不断汲取新的信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补充综合性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8~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信息商品的定价理论和定价策略探讨下一篇:医院信息系统(HIS)下医院统计数据的采集及处理方式的探讨
|